国父孙中山的三次台湾之行

Posted 孙中山

篇首语: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国父孙中山的三次台湾之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国父孙中山的三次台湾之行

孙中山 众所周知,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国民党服务着,而国民党的根据地现在正是在台湾。孙中山生前就曾经三赴台湾,那么这三次台湾之行都做了什么呢? 首次赴台策划惠州起义 孙中山于1900年(清光绪26年)9月24日,化名吴仲,从日本神户搭“台南丸”经马关赴台。28日抵基隆,在台北新起钉(现为长沙街)设立革命总司令部指挥所,在此策划惠州起义。 惠州之役失败,孙中山乃于11月10日仍化名“吴仲”,乘“横滨丸”自基隆赴日,台湾民政长官后藤新平同行。孙中山在台前后停留44天,曾与杨心如、吴文秀等人会面。此时,日本政府正严密监视并密令干预孙中山在台“任何行动”。 二次渡台基隆短暂停留 1913年讨袁失败后,8月5日孙中山化名王康贤,与胡汉民等随员2人,自福州搭乘“抚顺丸”于上午6时抵达基隆,由台湾总督府派员接待前往台北御成钉梅屋敷。 孙中山身黑色洋服,日人护卫村田省藏随行,进入梅屋敷略事休息,由屋主大和宗吉及其弟藤井悟一郎接待用餐,由于日人严密监控并催促尽速离台,致使孙中山在台停留时间短暂,此行仅能私会杨心如、翁俊明等少数几位同志。 当日下午4时,孙中山仍化名王康贤,改乘“信浓丸”前往神户。 三赴台岛宣传民族意识 1918年6月孙中山辞去护法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职后,由广州搭船经过汕头,再转乘“天草丸”于7日下午4时抵达基隆,胡汉民、戴季陶随行,目的是想和台湾同胞见面,发表意见,宣传主义,以唤起民族意识,但遭台湾总督府蓄意阻挠,孙中山只好改乘“信浓丸”前往日本神户。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波操劳。毛泽东评价这位伟人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在他的带领下,引领了一大批那个时代的爱国青年和革命家,为中国革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祖国统一而奔波着,他三次去台湾也是希望台湾可以回归祖国的怀抱。所以孙中山在人们的心中有很崇高的地位。

相关参考

曾被国父孙中山赞扬

说到晚清,两代潜龙,一朝摄政的第二代醇亲王,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宣统帝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不能不提。光绪十六年,醇亲王奕病逝,载沣承袭醇亲王位,成为醇王府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二十七年先后授为阅兵大臣、

孙中山是如何从党员“总理”成为全民“国父”的

   94年前的今天,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

历史人物 身为国父孙中山的好友陆皓东 他是如何壮烈牺牲的

陆皓东(1868—1895),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1895年与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被捕后不屈,英勇就义。>>陆皓东素有为革命牺牲第一人的称号,他是国父孙中山最好的朋友,同时也是

历史人物 孙中山的简介 盘点国父孙中山的一生经历

  简介: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

历史人物 孙中山的简介 盘点国父孙中山的一生经历

  简介: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

国父孙中山与似妻非妻的革命伴侣陈粹芬的爱情

陈粹芬是孙中山的没有公开承认过的妾室,但是不可否认,陈粹芬与孙中山确实有过一段情缘,尽管后来孙中山自己不愿承认,但是不管是后人,还是孙中山的长辈们对陈粹芬的身份也都是认同的。当时因为孙中和自己的发妻聚

历史人物 孙中山简介: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

历史人物 孙中山简介: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

历史人物 孙中山名字的由来 国父孙文为何被叫做孙中山

  名字的由来:是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领导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武昌起义

国父孙中山为护法运动筹粮筹饷为何失败?

为护法筹款:举步维艰的南下护法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掌握军政的段祺瑞不肯恢复国会却另行召集临时参议院试图毁法弄权。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以护法号召天下,主张“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之本”。次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