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如何从党员“总理”成为全民“国父”的
Posted 总理
篇首语: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孙中山是如何从党员“总理”成为全民“国父”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中山是如何从党员“总理”成为全民“国父”的
94年前的今天,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说起“国父”,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孙中山,在电视剧里,会发现很多国民党员称之为“总理”。“国父”与“总理”这两个称谓都是孙中山逝世之后才有的,要弄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清末革命党说起。
1905年7月,国民党的前身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主要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合并而成,从“同盟”二字就能看出其联盟组织的性质,各团体名为合并,但不代表原组织彻底失去自主权。同盟会“反清”的革命目标一致,但组织上却是松散的,缺乏集中统一。
孙中山被选举为同盟会总理,这时的“总理”虽是同盟会最高职务,但并非他专属称呼,相当于造反者联盟的盟主。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光复,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时的孙中山地位与“国父”仍相去甚远,几个月后军政大权就落到袁世凯的北洋系手中。
民国初年,各地大大小小的政治组织无不热衷于组党造党,原为地下革命组织的同盟会必然也要适应这一时代的变化。几经周折后,中国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民国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国民公党等五党组成新党,根据“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之主体”的宗旨,定名为国民党,于1912年8月25日正式召开成立大会。
9月3日,国民党在北京召开理事会,公推孙中山为理事长,这是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后的第一个职务。然而孙中山对党务并无兴趣,不久就委托给宋教仁代理。
需要说明的是,民初这个国民党和我们现在常说的中国国民党不是同一回事。在随之而来的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等一系列动荡后,这个松散的国民党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很快分崩离析了。1913年,孙中山再度流亡日本,于次年6月成立了与国民党有本质不同的中华革命党,并自任党魁。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公布明确以三民主义为宗旨的新规约,党名从此再未更改,一直延续至今。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党魁”,孙中山在党内的职务和同盟会时期的叫法一样,即总理。
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本部设总务、党务、财政三部,分别由居正、谢持、廖仲恺分任部主任。在此后几年,国民党日益成长。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再次被推举为总理,仅隔一年后,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在总理的任上,他临终前的遗嘱因此被称为“总理遗嘱”。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中央于1925年5月召开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通过了《接受总理遗嘱宣言》和《关于接受遗嘱的训令》,此后国民党一直未选举出新的总理。1926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对党章的修改、宣传和财政、军事等工作做出了相应决议,并产生了党中央新一代的领导机构。根据“二大”通过的国民党新修党章规定,“本党以创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孙先生为总理”。从此,总理一职成了国民党中的特殊职位,总理之位永远留给了党的创始人孙中山。
相比之下,“国父”这一称谓的出现要晚得多。尊孙中山为“国父”,是蒋介石1925年3月30日在东征途中兴宁城提出的。当时,他在兴宁城北门外召开了追悼孙中山及东征阵亡将士大会。会上,蒋发表演说,尊孙中山为“国父”。
他说:“我们总理为中华民国国父。”蒋在孙中山死后,自称是孙中山的忠诚门徒和弟子,并尊称孙中山为“国父”,这是一种尊上隆礼的表现。由于这个称呼既亲切又富有人情味,故广为民众所接受。
1940年3月21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该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命令发布后,各地党政机关、民众团体普遍感到在一些不同的场合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究竟是称孙中山先生为总理好呢,还是称“国父”好呢?基于此,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自此,孙中山“国父”的历史地位得以正式确立。
此后,许多叫法也有微妙变化,例如《总理遗嘱》开始被改称《国父遗嘱》,《总理纪念歌》改为《国父纪念歌》,就连原歌词中“我们总理,首创革命”也改成了“我们国父,首创革命”,其实都只改动了两个字,其他均未变。“总理”是政党的职位,而“国父”则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看似仅仅是称呼变化,背后伴随的是一系列强制性政策,例如学校学生必须背诵《国父遗嘱》,政府公职人员必须穿中山服等。两字之差,“党员必读”就变成了“全民必读”。(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周渝)
♦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何要定都南京?
♦ 孙中山为何极力主张用青天白日旗呢?
♦ 民国之父孙中山鲜为人知的江湖恩怨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相关参考
说到晚清,两代潜龙,一朝摄政的第二代醇亲王,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宣统帝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不能不提。光绪十六年,醇亲王奕病逝,载沣承袭醇亲王位,成为醇王府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二十七年先后授为阅兵大臣、
孙中山众所周知,孙中山的一生都在为国民党服务着,而国民党的根据地现在正是在台湾。孙中山生前就曾经三赴台湾,那么这三次台湾之行都做了什么呢?首次赴台策划惠州起义孙中山于1900年(清光绪26年)9月24
陆皓东(1868—1895),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人(今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人)1895年与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被捕后不屈,英勇就义。>>陆皓东素有为革命牺牲第一人的称号,他是国父孙中山最好的朋友,同时也是
简介: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
简介: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
陈粹芬是孙中山的没有公开承认过的妾室,但是不可否认,陈粹芬与孙中山确实有过一段情缘,尽管后来孙中山自己不愿承认,但是不管是后人,还是孙中山的长辈们对陈粹芬的身份也都是认同的。当时因为孙中和自己的发妻聚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
为护法筹款:举步维艰的南下护法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掌握军政的段祺瑞不肯恢复国会却另行召集临时参议院试图毁法弄权。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以护法号召天下,主张“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之本”。次年7月
为护法筹款:举步维艰的南下护法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掌握军政的段祺瑞不肯恢复国会却另行召集临时参议院试图毁法弄权。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以护法号召天下,主张“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之本”。次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