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想联手中国后改为侵华战争

Posted 希特勒

篇首语: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曾想联手中国后改为侵华战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曾想联手中国后改为侵华战争

石原莞尔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精英群掀起了一场“寻梦中国”的热潮。在来中国寻梦的日本精英人群当中,有一位陆军青年军官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后来的日本关东军“大脑”、参谋石原莞尔。这位年轻的日军战略家,为本国设计的第一个方略,是联合中国,代表东方去博弈西方。 1920年春天,带着联合中国抗击欧洲的东方梦,他来到了熙熙攘攘的武汉。三月的武汉,枯水期已经结束,扬子江黄金水道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一艘接一艘的江轮来来往往挤满了航道,大型运输船蜂拥而至,码头上川流不息。年轻的石原莞尔穿着旧棉袄,和两位同伴一起来到汉阳码头,打扮成码头上寻找工作的苦力。 在码头,他看到了一个现实中国。码头工经常遭到码头警察的欺压与盘剥。那些警察当然不知道他是日本人,日本干什么都认真,石原装码头苦力装得很像。一次警察把盘剥的目光放到他身上,让他上贡,他拒不表示。把警察惹怒了,他们还从未发现敢反抗的苦力,于是一拥而上,扒光了石原的衣服搜身,抢走了他身上最后一个铜板。 中国警察抢走了石原的钱,也浇灭了石原的“中国心”。和他一起来的伙伴见此情况都回国了,觉得这个样子的中国没有联合的必要。但石原却继续中国之行。之后,他用一年多的时间跑遍湖南、四川、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形成了自己的“中国观”。那是怎样的“中国观”呢?石原的考察报告写下了这样结论:中国“官乃贪官、民乃刁民、兵乃兵痞”,“是一个政治失败的民族”。离开中国后,石原莞尔去了德国。 在德国,他看到的完全是不一样的民族。1922年7月,他踏上德国领土,虽然此时德国一战战败不久,但从国民精神状态上看不到一点下降。 历史上的德国数次被打倒,又数度重新崛起。一战战败后,德意志民族的意志并没有消沉,反而变本加厉地燃起民族烈焰。《德意志报》等报章不断出现知耻后勇的警示:“德意志民族,不要忘记这件事情……德国的荣耀被送进坟墓。不要忘记这件事!德国人民将以不懈的劳动,奋勇前进,重新夺得其在国际上应享有的地位。到那时,洗刷1919年耻辱的时候就到了。”“这个国家必须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躯体的损失。”石原很佩服德国,但是德国人佩服的却不是日本。 我们看后来日本全面侵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中,救护中国人的国际人士,有不少德国人的身影。很多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视剧都忽略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国际友人对水深火热的中国难民伸出援救之手,其中表现较突出的,除了美国人,便是德国人。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到德国驻华使馆的法尔肯豪森,这些挽救中国无辜百姓性命的友人,竟都是德国人。 日本频频向德国暗送秋波,后来还结成轴心国,可是,德国人为何不帮日本而帮中国?因为他们和日本一样,也曾做过中国梦——联合中国,统治世界。他们的元首对中国人具有天生好感。1925年,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在他出版的自传《我的奋斗》中,表达了对中国人的好感:“中国人并不能等同于靼鞑人和匈奴人,他们是特殊的人种,是有一些文明的人种。”后来,即便与日本“手拉手”,但希特勒还是不能忘怀对中国的好感,2003年,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贾存德根据选译的档案,曾发表《孔祥熙和希特勒的历史密谈》一文,公布了当时会面照片。希特勒在接见中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时,说了些很动情的话,可作为希特勒“中国情结”的佐证。 但是,个人的好恶毕竟不能取代现实的国家利益诉求。虽然德国元首对日本人不感兴趣,更愿意和中华民国合作,但远东的现实、中日力量的对比,使他最终还是选择和日本组合。因为此时世界,唯有大和民族与日耳曼民族以强悍傲世,不分伯仲。 一战中,中国是战胜国,德国是战败国。但结果却似乎相反。日耳曼人充满激情,而华夏人却精神不振。虽然日耳曼民族和大和民族,后来都被军国主义者利用走上歧路,但是民族精神不亡,很快又让他们屹立于世界强林。 世界上的两个最强悍的国家,都曾做过中国梦,但最终又放弃了中国。这似乎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一个民族的尊严,只能在不亡的精神中产生。 据相关史料称,当石原莞尔从武汉码头归来时,就改变了他的“联华抗欧”战略,而变为“吞华抗欧”——吞并中国,去占领统治他们,利用他们的广袤资源,做大日本,然后与西方较量。 石原莞尔为日本吞华找到了这样理由:我们与你是同文同种,但我们一步到位就变成了强国,而你们却迟迟不能崛起,甚至看不到这种可能。那么,既然你不争气,就都交给我们吧,我来带领改变你们的命运。 对于占领中国,他有十足的信心,理由是:“中国的官府对民众实在太苛刻,民众决不会和官府站在一起。” 而在日本这边,有石原类似想法的不止是军界。彼时逐步迈向军国化的日本,从军界到学界,普遍传递出对中国咄咄相逼的论调。如内藤湖南,把中国比喻成没有灵魂的腔肠类动物,即便切割也不会有剧烈反应:“中国恰似蚯蚓这种低级动物,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分能没有感觉,仍然能够继续活着。” 另一个学者加藤虎之亮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盖棺论定”,认为汉民族是注定没有凝聚力的民族:“中国的统治阶级和下层民众的关系很淡薄,作为国家组织的朝廷,实际是君主和百官结为一体,休戚与共,而他们的国家却与下层民众没有关系,就好比海水,君与臣是表面的波澜,虽然波浪起伏,但底层却是什么动静也没有。” 无论这是不是一个侵略者的借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当时中国北洋政府给予民众基本政治权利,中国人足够团结,没有一盘散沙的景象,那么石原“吞华”的念头即使萌生,也未必能实现半步。

相关参考

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 侵华战争后

“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没有精确的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博导、圆明园研究专家王道成说,根据档案记载,清漪园(颐和园旧称)留有详细的“陈设清册”,详细记载了勤政殿(现仁寿殿)、佛香阁等不同建筑的各种摆

中国历史 “一·二八”事变,日本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继续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为把中国变成其独占的殖民地,日本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上海,欲以此为跳板而侵入中国内陆地区。为达此目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策划了一个极大的阴谋,1932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历史必修一的第几课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十课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所以被英

历史秘闻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历史必修一的第几课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十课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所以被英

英、法联手“报复”清军,清政府准备决战,最后却落得大败

1860年,英国和法国为“报复”清军在大沽阻止英、法公使进京换约,重组英法联军侵华。当这支拥有舰艇144艘、陆军近3万人的强大武力开抵中国之际,恰为太平天国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东征苏常、进逼上海之时,

他原本是侵华日军,在中国病逝后,当地百姓却自发给他祭奠

二战期间,上百万日军被派遣到中国战场,其中有几十万都成了他们口中“圣战”的殉葬者,除了给中国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之外,他们也一手炮制了自己的悲剧。固然,日军中不乏凶残成性的战争狂人,但大多数还是普通人,

中国历史 芦沟桥事变,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日本帝国主义长期顽固地推行其“大陆政策”,扩大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1936年底,日本军部在日本国内大搞军事演习,为发动侵华战争,进行了具体战略部署。1936年底,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代指挥第四旅

历史军事 抗日战争时中国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

抗日战争时中国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  在各种资料中,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按照美国学者根据日本战中统计计算,在大陆被击毙的日军,共计四十四万余。一位研究抗

历史军事 抗日战争时中国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

抗日战争时中国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  在各种资料中,中国抗日战争,到底消灭了多少侵华日军,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按照美国学者根据日本战中统计计算,在大陆被击毙的日军,共计四十四万余。一位研究抗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什么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签订了什么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签订了什么条约  逼迫清政府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