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夷三族”指的是什么
Posted 刑法
篇首语: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代“夷三族”指的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代“夷三族”指的是什么
作者:贺清令,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夷三族”是秦汉时期的刑名,通常是对非常严重的政治犯而施行的一套刑法。关于汉代的“夷三族”刑法,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诸如陈乃华的《秦汉族刑考》、沈家本的《历代刑法考》都对这一时期的“夷三族”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解释。 >沈家本先生 >在陈乃华看来,汉代的 “夷三族”就是“夷宗族”,在本质上和形式上都沿袭了先秦时期的“夷三族”政策,并认为西汉初年“夷三族”诛杀的范围是指以主犯为中心,上溯三代下延三世,涵盖了其祖父辈和孙子辈的主干和旁支的男性集团。中国近代刑法之父的沈家本在《历代刑法考》中开篇就对“夷三族”进行了考订,同时对古代的“九族、十族”等也列举了非常丰富的史料进行分析,在最后批判了班固《汉书》所认为“夷三族”政策最初施行于商鞅的记载,提出三族之罪应该起源于周文王的观点,这一看法基本被学界所认同。 >沈家本先生所著的《历代刑法考》 >“夷三族”在施行过程中,其范围究竟如何?现在学界也没有非常统一的说话,通常而言,其主流观点有以下三种:其一,“夷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和妻族,但是在具体的辈分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其二,指的是父亲、儿子和孙子三辈,这是以男性为主体的分类法;其三,指的是父母、兄弟和妻子。这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 >夷三族 >张建国认为,“夷三族”类似的范围于一个“卡”字,上下焦点为“正犯”,其左半部分代表“正犯”的同辈,上半部分代表“正犯”的上辈直系亲属,诸如父母、祖父等人,下半部分代表“正犯”的下辈直系血亲。从张建国的划分方式来看,是比较支持上面第一种观点。无论怎样,“夷三族”一种非常残暴非人道的一种刑法制度,但是在维系封建统治过程中,其威慑力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夷三族解析》,《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2. 陈乃华:《“夷三族”探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6期。 >3.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商务印书馆,2011年。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 欢迎订阅季我努沙龙!相关参考
近几年来,由于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三国热,在谈论魏延谋反这段历史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魏延是因为不听话被诸葛亮害死的,又有人说因为诸葛亮嫉妒魏延的才能要将其除掉,对于两者都认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
如果要說三國時期誰死得最慘最憋屈,可能很多人會想到關羽、張飛、姜維、夏侯淵等人;不過,以上這些名將雖然死得可惜,但卻不憋屈,因為他們要麼是自作自受,要麼是戰死沙場,沒什麼可憋屈的。其實要說在三國時期,
公元前208年7月,秦国的丞相李斯与他的儿子被押往咸阳的街市处斩。李斯为自己当初所犯下的政治错误而深深懊悔。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游时,突然得病死去。这时,随行的丞相李斯被中车府令赵高拉入了政治
公元前208年7月,秦国的丞相李斯与他的儿子被押往咸阳的街市处斩。李斯为自己当初所犯下的政治错误而深深懊悔。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外出巡游时,突然得病死去。这时,随行的丞相李斯被中车府令赵高拉入了政治
他才高位卑,攀附权贵被夷三族,一生不幸,却因 ”美”名流传千古
公元300年的一天,洛阳的刑场四周早早便围满了前来观刑的百姓。身披囚衣,手戴重枷的潘岳被士兵催促着走到刑场中央,人群中一片唏嘘。这张美得惊人的面孔,依然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然而这一次,等待他的,却不是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秦末参...
历史人物 此人勇武过人,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被诬谋反被夷三族
建兴六年(228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兵出祁山,开始克复中原的第一次北伐。北伐之初,蜀军进展顺利,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但之后因错用马谡镇守街亭,魏将张郃绝其汲道,大败马
历史人物 此人勇武过人,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被诬谋反被夷三族
建兴六年(228年)春,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大军兵出祁山,开始克复中原的第一次北伐。北伐之初,蜀军进展顺利,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但之后因错用马谡镇守街亭,魏将张郃绝其汲道,大败马
中国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于五帝前的“三皇”说。“皇”的原意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