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发“第一号令”并非篡党夺权的预演

Posted 林彪

篇首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林彪发“第一号令”并非篡党夺权的预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彪发“第一号令”并非篡党夺权的预演

本文摘自《回首“文革”》,张化、苏采青 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1969年10月间下达全军的林彪的"第一号令"(原来的全称是"林副统帅一号战斗号令",后来有关中央文件的全称为"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与同时间内疏散中央党政军领导人离京到外地、外埠一事,以及在此前后下放广大知识分子干部一事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若干年来,某些报刊文章乃至某些"文化大革命"的文史专著,对于以上几桩重要史事之间的关系,都在因袭着一种似是而非的因果论,近期内更出现了一种近乎荒诞离奇的说法。因此,对以上三则史事进行必要的考辨订正,还历史事实以本来面目,实属必要。为了便于澄清事实,这里不得不列举出一些不够准确的或完全错误的说法: 例一:1980年12月5日至8日,在《工人日报》连载的《胜利的鲜花献给您--怀念我们的爸爸刘少奇》一文的第十九节,有这样的记述:"一九六九年十月十七日,根据林彪\'一号命令\',将爸爸送往开封。"此处,林彪的"第一号令"被提前了一天。 例二:1984年8月22日,《人民日报》载《在江西的日子里》一文,在第二段开头这样写道:"人们不会忘记林彪反革命集团那罪恶的\'一号命令\'。我的父亲,自从被加罪为\'全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后,关押隔离已历时两年。这时他突然接到通知,要被疏散转移到江西"。 此处,误将林彪的"第一号令"与疏散中央领导人一事混为一谈。 例三:1984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聂荣臻回忆录》(下),在第862页中,对林彪的"一号命令"与疏散中央领导人的关系,提出了如下的推测性分析:"因为军队的老同志们还在,这些老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有自然形成的威信,有历史形成的所谓\'山头\',许多老部下仍然支持拥护他们,所以,林彪想通过第一个\'号令\',以战备疏散为名,把军队的老同志赶出北京,为实现他篡党夺权的阴谋扫清障碍。""接着,他们发出通知,要这些老同志疏散到外地,而且要马上离开北京。"此处的结论与历史事实不符。 例四:198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一书的第309页,作者根据推测得出了一个结论:"1969年林彪的\'一号通令\'成了驱赶人们离开城市的最后通牒。"此处,作者作了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武断的结论。 例五:1989年4月,在几家报纸刊出的回忆文章《耀邦同志二、三事》写道:"一九六九年五月,按照林彪的\'一号通令\',团中央机关和各直属单位两千多人,一锅端地迁移到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办起了\'五·七\'干校。"此处,林彪的"第一号令"被提前了五个月之久,于是,数月后发生的另一件事,荒谬地成为数月前那件事的直接原因。 类似以上任意夸大林彪"第一号令"作用和影响的错误提法,还可以举出许多。笔者认为这些错误说法的产生及其流传,大都是因为有关作者和出版者,受到条件的限制,难以弄清有关复杂情况所致(因为作出有关决策的当事人已大多过世,"文化大革命"档案材料的查阅又受到极为严格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从事"文化大革命"史研究的专业工作者理应对诸如此类的重要史事的误解,担负起认真进行考辨和澄清的责任。 那么,历史的实际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可以分三点来说。 第一,林彪的"第一号令"不包含疏散中央领导人这项内容。 证据之一:1971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组织传达和讨论〈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一)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称:"一九六九年十月十八日,林彪趁毛主席不在北京,擅自发布所谓\'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调动全军进入了战备状态。这样的大事,竟不请示毛主席、党中央,实际上是一次篡党夺权的预演"。 《通知》的这段话讲明了林彪"第一号令"的内容和结果是"调动全军进入了战备状态",其性质"是一次篡党夺权的预演"。显然,疏散中央党政军领导人一事不属"第一号令"范围之列。不然,如此重要的中央文件怎么会只字不提呢?何况,这份文件是经过毛泽东指示\'照发\'的。这意味着与此事有着最高直接关系的毛泽东本人对上述断语的确认。因此,也赋予了这份文件的有关论断以重要的价值。 证据之二:据有关调查材料证实,林彪从中共九大以后就专门研究战备问题。林彪让黄永胜调阎仲川到总参任作战部长,后又提升阎仲川为副总长,专门负责战备工作,管理作战、通讯、情报、机要等工作。1969年10月18日下午,林彪背着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借口"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让其秘书张云生向总参谋长黄永胜传达了所谓"紧急指示"。黄永胜于18日下午,布置阎仲川向下传达。阎仲川将林彪的"紧急指示"定名为"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命令",要前指作战组立即用电话向全军传达。

相关参考

出了两个战术纰漏 平型关大捷林彪指挥并非完美

1937年7月7日,是每个炎黄子孙都不可忘却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深夜,北平西南距广安门只有20多里的卢沟桥,突然响起隆隆炮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的隆隆炮声,震惊了世界,也惊醒

历史百科 古巴的一次革命预演——古巴“七二六”运动

古巴的一次革命预演——古巴“七二六”运动1953年7月26日,在亲美独裁的巴蒂斯塔政府暗无天日的统治下,古巴土地上响起了反美反独裁的战斗枪声。这一天,在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下的起义者们对奥连特省圣地亚

历史人物 最早察觉高岗有问题的是谁

高岗篡党夺权阴谋败露,是1953年的事情。作为一位革命者,高岗的变坏,自然是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党内谁最先发现高岗的问题呢?>>不是后来向毛泽东揭发高岗的邓小平和陈云,而是陈赓大将。>1951

因为何事老帅朱德不顾90岁的高龄“挂甲出征”

核心提示:1976年1月,周恩来去了,邓小平又受到批评,同时毛泽东那里又报来病重的消息,“四人帮”篡党夺权活动骤然加剧,朱德心急如焚。在这历史斗争的紧急关头,他本来无力的双腿硬是站了起来。他再一次作出

历史军事 林彪负伤经过揭秘子弹穿过肺部打断肋骨

  林彪受伤并非前胸中弹,子弹是从背部射入,穿过肺部,击断了一根肋骨,从胸前透出。谷老的这一说法与所有说法都不同,此前各种文章和著作均认为林是前胸中弹。  谷广善将军谈林彪负伤经过  关于林彪在抗日战

历史军事 林彪负伤经过揭秘子弹穿过肺部打断肋骨

  林彪受伤并非前胸中弹,子弹是从背部射入,穿过肺部,击断了一根肋骨,从胸前透出。谷老的这一说法与所有说法都不同,此前各种文章和著作均认为林是前胸中弹。  谷广善将军谈林彪负伤经过  关于林彪在抗日战

原本打算飞往广州

林彪飞机残骸(资料图)前空军专机师师长时念堂:1971年“9·13”事件发生时,我正在空军专机师任师长兼驾驶员。林彪叛逃所乘坐的256号三叉戟飞机及其机组人员都属于我师。在30多年的时间里,我和一些战

林帅与白崇禧三次较量两负一胜

  导读:他问林彪对白崇禧的评价。林彪回答:我认为白崇禧是国民党军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而这句话可以说并非过奖。他不用说有多年的军事经验,他的指挥也比其他国民党军将领高明。  林彪与白崇禧分别是人民解

历史秘闻 开国大将萧劲光逝世30周年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之一萧劲光逝世三十周年!♦ 林彪海军夺权,毛泽东力保肖劲光:只要他在,海军司令员不易人♦&

竟并非懦弱无能!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唐高宗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宗的光环中考察。即使对他在位期间的政治评价,也会和贞观之治联系起来:“永徽之政,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