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坟是什么

Posted

篇首语:少年乘勇气,百战过乌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瓦罐坟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瓦罐坟是什么

在我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当中,有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是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美德。在我国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孝”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孝道文化在我国一直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古代,“举孝廉”甚至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手段。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的普遍观念,可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阶段似乎不是这样的。相传秦朝有这样的律条,叫六十还甲,或者花甲葬,规定如果家里有老人,老人六十岁还没去世,就必须丢到山上,让其自生自灭。真假与否现已无法考证,此种法令目前为止只见于某些野史、杂书中,翻开二十四史,我们再找不到关于这种法令的任何记载!

“野史”中的“瓦罐坟”

唐朝韩鄂所作《岁华纪丽》提到,说在云南的某些地方,流行“瓦罐坟”的风俗。地下挖出墓穴,四周砌青砖,顶部用砖发券,留一出入口,形似瓦罐,故此得名。

当父母年满60岁,子女就会把父母背到附近的山上,挖一个类似于瓦罐的洞,将其父母放进洞中,家中子女每日都会前来送饭,饭后加砌一块砖,日复一日,那砖越砌越高,直至将坟封闭,老人将不复得出。

孝顺的子女在送饭的时候,还会跟老人聊聊天,唠唠家 常,几天才加一块砖。而不孝顺的,则是把饭往里一扔,急不可待地加砖了。

清朝夜明珠编著的《阅世编》记载了宋仁宗下旨,废除瓦罐坟习俗。

传说到了宋代,开封府附近出现了一个怪物,经常半夜出来害人。

百姓们不堪其扰。宋仁宗想找人收了这妖怪,便将此事交给了包拯。包拯在外寻找半月有余,终于在一瓦罐坟中找到一个认识此妖的老人。在老人的指导下,包拯收了那妖。于是包拯是上奏宋仁宗,劝说到:老人家虽然不能劳动,但他们的经验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希望宋仁宗下旨,废除瓦罐坟习俗。

真假难辨

在崇尚儒学的古代社会,孝道是基本规范之一。将年迈的父母丢弃,任期自身自灭,这很明显不符合当时社会道德和儒家精神。因此很多史学界的大家并不认同“瓦罐坟”的存在,其中顾颉刚先生明确反对,理由有三:其一,古达生产力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一般人很难活到60岁“高龄”,其次丢弃父母并不符合当时标榜“仁爱”的儒家主流思想,其三,就现有的古籍资料来看,“瓦罐坟”只见于某些野史、杂书中,翻开正史,找不到关于这习俗的任何记载!

与之相反据胡适先生则认为,此习俗可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十分落后,很多人压根就吃不饱!而那些年纪大的,因为失去了工作生产的能力,所以变成了所谓的“吃白饭的”!为了节约粮食,瓦罐坟习俗便应运而生了。

除此之外,自2000年以来,在川、陕、鄂、豫交界的汉水流域中游及其支流发现了大批古代“寄死窑”。这些被发现的古代“寄死窑”窑洞形状规整,隐约留有人工痕迹,口开凿得方方正正,洞内平平整整,里面刚好可容一人,可以躺下也可以蹲着。跟野史里记载的瓦缸墓十分的相似。

这不仅印证了民间丧葬习俗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也为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的“变弃老为敬老”的类型故事找到了一个依据。

来源

古代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弃老弃病可能并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但是不管怎么样,把自己的亲生父母活埋,听上去就是一件违背人伦和道德的事情。这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价值观相违背,自然无法孕育出如此奇葩的丧葬习俗。关于“瓦罐坟”的来源有2个版本,供大家参考。

1、倭国说韩鄂(就是上文中的那个)认为此种风俗是从倭国(即日本)传过来的。唐朝时期,曾有大量的日本遣唐使来华,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之日本当时远比我们落后,所以他们有此风俗,似乎说得通。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执导,绪形拳、坂本澄子、秋竹城等主演的剧情电影,于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2、游牧民族说在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中,匈奴人就有这个习俗。他们没有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而且逐水草而居,天苍苍野茫茫,没有固定的住所和墓地。人到60岁后,

家里人就会将他丢在野外去喂狼. 这在整个匈奴社会里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在民族大融合之后,这种方式逐渐消失了。

百善孝为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把我们优秀的孝道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发扬下去。今天我们对待老人的方式就是我们将来的待遇,不尊重老人就是不尊重自己的将来。

相关参考

瓦罐汤有哪些品种

1,瓦罐煨汤瓦罐煨汤,又名民间瓦罐煨,1994年名称由民间饭庄所取,江西省民间传统煨汤方法,以瓦罐为器,精配食物加以天然矿泉水为原料,以硬质木炭火恒温传统式六面受热,煨制达七小时以上。2,瓦罐鸡汤瓦罐

瓦罐汤有加什么配料

瓦罐汤又名南昌瓦罐汤。是一种江西南昌汉族民间传统的煨汤方法,《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了煨汤的真谛:‘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则成至味’,几千年的历史记载和沉淀,使其独具特色。今天的瓦罐

南昌瓦罐汤的配料表是什么

瓦罐汤的配料表是:各种肉类;鸡、鸭、排骨、鱼、牛羊肉、海鲜等,蔬菜;如藕、笋、红白萝卜、菇等,辅料有中药届确认无负毒作用的药材;如参类、黄芪、淮山,枸杞等,干果,如栆、桂圆、白果等。瓦罐汤又名民间瓦罐

瓦罐汤的起源

呃,没听说过什么传说。不过确实是江西的特产!南昌汤馆汤采用多种名贵药材,科学配方,精配食物,加以天然矿泉水为原料,置于一米方圆的巨型大瓦罐内,再以优质木炭恒温制达六小时以上。瓦罐之妙,在于土质陶器秉阴

历史典故 玉器和瓦罐

玉器和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

历史典故 玉器和瓦罐

玉器和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

古代把父母關進瓦罐墳是怎麼回事

 唐朝有個叫韓鄂的,寫了本書,介紹當時的社會風俗,叫《歲華紀麗》。裏面提到,說在雲南的某些地方,流行一種風俗,叫瓦罐墳。當父母年滿60歲後,子女就會把父母背到附近的山上,然後在山上挖一個類似於瓦罐的洞

“瓦罐墳”是何物

人生於世,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源自於父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尚且是羊羔還知道跪乳,烏鴉也知道反哺,何況是人呢。古代都以孝爲本,以孝爲德。俗話說,百善孝爲先。在悠久的中國文明發展史上,流傳下來不少傳統美

历史秘闻 “瓦罐墳”是何物

人生於世,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源自於父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尚且是羊羔還知道跪乳,烏鴉也知道反哺,何況是人呢。古代都以孝爲本,以孝爲德。俗話說,百善孝爲先。在悠久的中國文明發展史上,流傳下來不少傳統美

朱高煦真的被明宣宗做成了“瓦罐焖鸡”吗

说到朱高煦其实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也是很有故事的,传说啊,传说这个人最后竟然被明宣宗做成了“瓦罐焖鸡”,我的天啊,这也太惨了吧,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在历史上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真正的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此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