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三屠的刽子手是汉人李国栋,屠杀同胞10万却被封为忠烈

Posted 忠烈

篇首语:知识是头上的花环,而财产是颈上的枷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嘉定三屠的刽子手是汉人李国栋,屠杀同胞10万却被封为忠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嘉定三屠的刽子手是汉人李国栋,屠杀同胞10万却被封为忠烈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嘉定三屠的刽子手是汉人李国栋,屠杀同胞10万却被封为忠烈”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

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是发生在清朝时期的两次大屠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嘉定三屠的头号刽子手是明朝降将李国栋,而且还是一个汉人!却屠杀汉人多达十万,令人可耻。最没有想到的是,这么一个罪臣,在死后,竟然被南明朝廷追封为“忠烈”,实在是讽刺啊。

嘉定三屠的起因是剃发令

嘉定三屠的起因得从剃发令开始说,1645年清军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导致嘉定民众揭竿反公,而降将李成栋率领五千汉人辫子军前往嘉定镇压,遭到拼死反抗。但没有想到的是,8月24日,李成栋在暴雨夜炸开了城墙,攻陷了嘉定,“三屠”也便由此而开始,残杀数十万人,不过比起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的人数还是要少得多了。

嘉定一屠

但是李成栋并不是简单的让嘉定民众弃械投降,而是下令屠城,只因自己的弟弟在此前的一江伏击战中被杀,就想要报复,于是进行了嘉定三屠中的“一屠”。根据史料记载,“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藉。”“刀声割然,遍于远近,乞命之声,嘈杂如市”

清兵“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为之不流。”见年轻貌美女子,则“日昼街坊当众奸淫。”对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嘉定三屠的第一场屠杀,就让一个美丽的江南小城,变成了人间地狱,这一次屠杀,就将近三万人,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相关参考

清军开始嘉定三屠

自古以来,凡朝代更替没有不流血的,而清朝也不例外。正如我们都知道在清军攻占明朝的过程发生过多次的大屠杀,比如嘉定三屠等等。那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嘉定三屠的故事。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下江南,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大汉奸,“嘉定三屠”的罪魁祸首,曾残忍屠杀十万同胞

满清入关后定鼎北京,不久便举兵渡江,击灭数个南明小朝廷。在接连攻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后,摄政王多尔衮自以为大局已定,为显示新朝权威,便采纳明朝降臣孙之獬的建议,颁布“剃发易服令”。该令规定国内官民全

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大汉奸,“嘉定三屠”的罪魁祸首,曾残忍屠杀十万同胞

满清入关后定鼎北京,不久便举兵渡江,击灭数个南明小朝廷。在接连攻陷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后,摄政王多尔衮自以为大局已定,为显示新朝权威,便采纳明朝降臣孙之獬的建议,颁布“剃发易服令”。该令规定国内官民全

扬州十日屠,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分别屠杀了多少人

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分别屠杀了多少人?扬州十日屠城10天,纵兵抢劫屠杀,约80万人惨遭杀害。嘉定三屠,三次屠城伤亡近五万。拓展资料:扬州十日1644年5月,明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即帝位,建立南明弘光政权。史

“嘉定三屠”是怎么回事

“嘉定三屠”是怎么回事?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的屠杀,就在明清时期,清兵就曾经对嘉定进行过屠杀。但是一般来说,屠杀这种行为,在同一个地方也就只是一次,可是历史上却留

嘉定三屠嘉定三屠是什么历史事件

  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下江南,攻破嘉定,强令嘉定人民剃发。嘉定人民为反对剃发令,在黄淳耀、侯峒曾等领导下,坚守孤城,抗击清兵。8月底,清军将领李成栋破城后,下令开始屠杀,然后退出嘉定。在这

世界历史 满清入关留头不留发,不惜大屠杀,但为何不逼迫汉人学习满语

在满清入关后,总结蒙古人失败的经验教训,以防止自己被汉族同化,落得元朝一样的结局。因此,入关后立刻开始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实行汉人满族化,为此引起了全国的大反抗。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

清朝 三屠嘉定城

三屠嘉定城嘉定距江阴200余里,在今上海郊区。在江阴人民守城抗清的同时,嘉定10余万人也爆发了反剃发的英勇斗争。清朝新任知县张维熙,一到任也是坚决执行清朝的剃发令,因而激起全县人民的反抗。城乡人民迅速

历史人物 李成栋因为一个女子 开始自己的第三次反戈,反清复明

提起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我们无不为清王朝屠杀汉人的毒辣感到愤恨和惊心。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一手制造出嘉定三屠惨案竟然是个汉人,降清的南明将领李成栋。>>李成栋,山西人,字廷贞,早年参加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

明朝历史 扬州十日真的假的

辛亥革命中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革命党人的反满宣传,而其中最为成功的,莫过于揭发清初屠杀暴行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些小册子对激发汉人的怒火帮助极大。从目前留下的各种辛亥回忆录来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