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重读小学课文《 朱德的扁担》
Posted 同志
篇首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经典重读小学课文《 朱德的扁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典重读小学课文《 朱德的扁担》
42年前的今天,1976年7月6日,中国著名领导人朱德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小学课文《 朱德的扁担》原文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苏教版第三册课文,作者:朱良才)
开国上将 朱良才
作者介绍
朱良才,湖南汝城人,一生南征北战,毕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早年保卫过黄洋界,围剿过张辉瓒,曾断臂沙场;晚年作为开国上将,第一个要求退出领导岗位,还撰写过《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等传世佳作,可谓能文能武,被毛泽东誉为"军之良才"。
《 朱德的扁担》的变迁
1950年代初期《朱德的扁担》被编入了小学教材。1966年文革爆发后,朱德被打倒,称其为"大军阀、大野心家、黑司令"等内容的大标语不仅贴满了北京街头。在十多年之后的1967年2月,同样一篇课文换成了《林彪的扁担》。仅仅数年之后,林彪事件发生,教材又悄然换回了《朱德的扁担》。
195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有一篇《朱德的扁担》,其中有一句"不料,朱德同志又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到了1990年代,小学课文变成:"朱军长找来了毛竹,亲自动手削了一根新扁担,还在扁担上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朱德扁担,不准乱拿"。"
《 朱德的扁担》史实细节考证
1980年代,范树德指出朱良才的文章有记忆错误。1928年朱、毛会师后,范树德任红四军军需处处长,成为红军最早的后勤负责人。
范树德看到《朱德的扁担》后,作为亲身经历者和见证人,他在《文史通讯》1982年第三、四期撰文,提出朱良才的回忆中有三处与史实不符:
一、朱德扁担上的文字,不是"朱德的扁担"、"朱德记"这几个字,而是扁担的一端写的是"朱德扁担",另一端写的是"不准乱拿",共八个字。
二、朱德挑粮的路线,朱良才说是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实际上是从柏露村到桃寮村。
三、挑粮重量,朱良才说是挑了"满满的一担米"(当时一担通常为100斤),实际上是40斤左右。
至于那根扁担,就是朱德让范树德给他做的。范回忆说:
"我当即带名勤务兵到桃寮村张家祠附近找到一个姓张的老板娘(当时红军对当地中年以上妇女的称呼),用一个板向她买了一根毛竹。削成两根扁担,一根送给朱德同志,另一根我留着自用。在朱德同志的那一根上,我用毛笔在一端写上\'朱德扁担\',另一端写上\'不准乱拿\'八个字。朱德笑着说:\'好啊,明天就用上了。\'"
2001年6月4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朱良才口述的《常想起藏朱德扁担的日子》的文章,更正了他过去回忆中的错误:
"小学课本有《朱德的扁担》一文。文中说,战友们怕朱德下山挑粮累坏了身体,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这个藏朱德扁担的人就是我。那时,朱总司令常常晚上和毛主席研究敌情,白天和战士们下山挑粮。我是他的通信员,担心他累坏身体,就和其他战友劝阻他,但谁也劝不住。后来,我出了个\'鬼点子\',干脆把朱总司令用的扁担藏了起来。可他仍不罢休,找到军需处长范树德,让他花一个铜板买了一根毛竹,为自己做了一根扁担,还特地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字,又高高兴兴地下山挑粮去了。"()
♦ 毛主席和朱德元帅为什么选择在井冈山会师?
♦ 朱德身经百战却身无片伤之谜
♦ 1983年严打风暴:朱德之孙三天两审被枪毙!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相关参考
开国上将朱良才,1900年9月27日出生在湖南省汝城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25年,当小学教师的他,抱着救国救民的朴素思想,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年10月,他在革
1970年,刘伯承来到南京,在许世友将军的布置下安顿下来。许世友专门安排刘伯承的老部下、南京军区司令部参谋长肖永银去陪伴。 刘伯承元帅不爱跟其他的人打交道,但很喜欢跟肖永银这位老部下聊天。一来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打天下时,除了“对外”遭遇元朝的垂死挣扎的殊死抵抗外,还在“对内”中遭遇到了强劲竞争对手——张士诚。攘外先安内,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的龙虎斗堪称经典,但同时也让人唏嘘叹息。今天我们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打天下时,除了“对外”遭遇元朝的垂死挣扎的殊死抵抗外,还在“对内”中遭遇到了强劲竞争对手——张士诚。攘外先安内,朱元璋和张士诚之间的龙虎斗堪称经典,但同时也让人唏嘘叹息。今天我们来
「天才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这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名言世人皆知,他的故事也成为台湾许多教科书的教材。然而有网友就不解,为何在中小学课本中却鲜少提到同时期与他竞争的特斯拉,话题也引起讨论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落花生》1、说教材内容:《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理,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含义深刻。《
“凿壁偷光”的匡衡最后怎么样了?“凿壁偷光”是真的还是传说?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凿壁偷光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吧!当年可是小学课本里的经典课文。作为一个鼓励勤奋好学的正能量故事,这么多
历史秘闻 逼死狼牙山五壮士的人,50年后重回狼牙山,跪地磕头谢罪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在岳飞、霍去病、卫青被剔除中小学教材后,《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依然被收录在人教版,北京课改版,冀教版,人教统编版,沪教版,鲁教版等诸多小学教材中,缅怀
1.语文六年级上第十六课的课文背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目录第一组1山中访友2*山雨3草虫的村落4*索溪峪的“野”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第二组5詹天佑6怀念母亲7*彩色的翅
唐代是个诗人辈出的王朝,有人擅长山水田园诗,有人精于边塞诗,也有人主攻抒情诗。俗话说,文无第一,不管是哪一类诗人,他们的才华都令后世人膜拜,许多诗歌历经千年而不朽,至今读起来都非常有意境和韵味。晚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