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要是嫡长子去世了,嫡长孙和嫡次子谁的权力更大
Posted 长孙
篇首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在古代社会,要是嫡长子去世了,嫡长孙和嫡次子谁的权力更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古代社会,要是嫡长子去世了,嫡长孙和嫡次子谁的权力更大
在古代,如果是普通的老百姓家庭,家里没有什么收入,没有什么财产,这样的话,后代谁的权力最大的问题,是不用特意考虑的,因为考虑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在这种普通老百姓家庭,讲的就是公平。从吃饭到穿衣,儿子们都要一样。就算是修的房屋,也要修成那种对称的式样。左边有什么,有几间房。右边也要有什么,有几间房。将来给儿子们留下的财产才叫做公平。
(养儿防老,图取其意)
为什么要讲究公平了?因为古代的养老制度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也就是说,养老得靠儿女。只有在财产分配上保持公平,才不会授人话柄。否则的话,儿子们将来肯定会说,你不是对谁谁谁很好吗?你不是偏爱谁谁谁吗?好啊,那就让谁谁谁来养你吧。
如果实在子女太多,实在没有什么给子女的,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会更加照顾“幺儿”一些。毕竟“幺儿”的年纪最小,需要的照顾最多。同时,父母也主要和“幺儿”生活在一起。因此,相对来说,老百姓对“幺儿”更偏爱一些。
但是大户人家就不一样。而皇亲贵族,乃自帝王家里,则更加不一样。
大户人家,或者是皇亲国戚家里,财产是很多的。养老的问题,根本就不用考虑。他们需要考虑的是,谁把它们的家业发扬光大?作为帝王,更需要考虑,谁能够守住江山,把江山千秋万代传下去。
从“守业”的角度来看,在选择后代人的时候,一般会考虑三种品质:一是要有能力,二是要有德行,二是要能服众。
能力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户人家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继承人一般都是些小孩子,没做过什么事情,因此,是看不出有什么能力的。因此,更多的时候,考虑的主要是德行。
(咸丰帝像)
古人认为,只要德行好,能力就好。道光皇帝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咸丰虽然有腿疾,又没什么能力。在狩猎的时候,他一无所获;道光病了,他除了流泪,什么主意也拿不出来。但正是因为这样,道光皇帝反而觉得他这是一种“仁孝”的表现,最后把皇位传给了他。
不过,所谓的“德行”,要看谁来理解。康熙皇帝的八皇子胤禩,他打猎的时候也舍不得打猎物。他对康熙也非常孝道。天遥地远给康熙送一对海东青去,但是,康熙却认为他这是虚伪的表现,认为他“柔奸成性”。
而且,皇帝经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判断继承人。刘邦为什么要把皇位换给刘如意?刘邦有一句话,“如意类我”,刘盈不类他。要知道,刘如意还就是一个小孩子,怎么能看得出他类不类?很明显,这是主观判断。
正因为主观判断太多,所以,古代的帝王将相及大户人家,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不是主要考虑能力和德行,而是形成了一种标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如果嫡长子在,那不用说,嫡长子获得继承权。但如果嫡长子去世了,那么,长孙和次子,谁应该被立为继承人?谁应该获得更大的权力,当然也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的。
(刘邦像
首先需要看他们是不是嫡出。如果一个是嫡出,一个是庶出。那不用说,肯定是嫡出的获得继承权,庶出的没有这种资格。
如果都是嫡出,就比较麻烦了。历史上在这个问题上,曾闹出过两次很大的乱子。比如“靖难之役”和“八王之乱”,就是在应该选择长孙和次子上,因为大家的认识不一致,最后引发了战争。
还有一些虽然并没有引发战争,但依然引起了颇多的议论。比如赵光义继位,而民间普遍同情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这种情况下,就主要是看选择的人。如果选择的人是皇帝,他会有自己的爱好。比如朱元璋就选择了长孙,没有选择“次子”。如果是皇后,那样的话,她会主要选择自己儿子。毕竟儿子和自己更亲一些。比如杜太后选择赵匡胤去世后,让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窦太后也一度想要汉景帝立自己的弟弟为皇位继承人。
总之,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看人。在皇权社会,谁真正掌控了权力,就由谁说了算。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
相关参考
唐高宗李治是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是长孙皇后生育的嫡三子,本来皇位是轮不到李治的头上的,但是由于嫡长子李承乾和嫡次子李泰相继被废,作为嫡三子的李治于是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李治生
从一代贤王司马攸两次夺嫡失败经过,探寻西晋初年大政崩坏的原因
一、司马炎与司马攸:非常「”亲”兄弟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可能是历史上最特殊的一对「”亲”兄弟。司马炎和司马攸,本是司马昭的嫡长子和嫡次子,他们的母亲是司马昭正室王元姬。司马攸自幼聪慧,深
家族的长孙是怎么算的,一个家族中长孙的地位是怎样的 是高还是低
一个家族中长孙的地位是怎样的是高还是低?要看他的身份,嫡长孙身份很高,庶出的不一定嫡长孙嫡长子由正妻所生之长子继承被继承人的财产、职位和身份的继承。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的继承制度。夏商两代,继承
李欣(约631年-7世纪),字伯悦,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太宗之孙,濮恭王李泰长子。嗣濮王、颍州刺史。>人物生平>>李欣当为李泰的庶长子,生年在贞观六年(632年)之前。理由一:13岁的李泰与1
...王的庶子,秦昭襄王的兄长,担任庶长。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武王去世时年纪很轻,还没能和后宫妻妾生出儿女来,因此只能是他的弟弟们之一继位了。秦武王有八个嫡庶兄弟,这些兄弟与他这个长子年龄悬殊很大,最小的...
胤礽,原名爱新觉罗·胤礽,是清圣祖玄烨与其原配皇后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的嫡次子。嫡长子死后,仁孝皇后再次怀上嫡子,不过令人哀叹的是,在生下胤礽之后,难产离世。经历了嫡长子与嫡妻去世两个打
唐高宗(628-683年),中国唐朝第三任(649—683年在位),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干与嫡次子魏王李
(628-683年),第三任(649—683年在位),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干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
(628-683年),第三任(649—683年在位),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干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
唐朝第三位(649—683年在位),(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干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