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挟持明英宗 京师保卫战

Posted 明英宗

篇首语:认识到自己无知是知识进步的重要阶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蒙古挟持明英宗 京师保卫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蒙古挟持明英宗 京师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铁骑大举南下,年轻气盛的明英宗,在王振等人的唆使下贸然出征。八月十五日,明军被蒙古兵团团包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沙城镇),十几万明军被歼,就连英宗也做了俘虏。这场形如儿戏的御驾亲征和突如其来的变故,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把明王朝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也先大军挟新胜余威,欲乘胜追击,拿下北京城,再现昔日元帝国的辉煌。而明朝一方,英宗亲征时已将京畿大军悉数带出,导致京城防备空虚。此时人心大乱,许多富家大户收拾财物、携带家眷,纷纷南逃。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皇宫,皇太后和皇后将宫内的金银珠宝搜罗一空,整整装了八辆马车,派人送到也先大营,希望能换回英宗;朝廷上,文武百官六神无主,束手无策。侍讲徐跳出来说,据他观察天象,只有放弃北京,迁都南京才能保全性命,一些官员也随声附和。

临时听政的皇太后和英宗弟弟王听后都不知所措。这时,于谦厉声喝道:“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根本,迁都只能使人心和士气涣散,国家也就彻底完了。大家难道忘记南宋的教训了吗?”于谦纵论当时形势,鼓励大家同仇敌忾,击退来犯之敌。于谦的建议得到皇太后和一批正义之士的支持,遂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组织北京保卫战。

国难当头,首要问题是安定人心。朝臣们平时受够了宦官的窝囊气,把土木堡惨败的原因归结到宦官王振身上,要求将王振诛灭九族。王振的党羽马顺当朝呵斥官员,激起百官强烈不满,他们一哄而上,将马顺活活打死。

随后,百官又在宫内寻找王振的党徒,追打撕扯,一片混乱。监国王生性软弱,见此阵势,惊惶失措。于谦一面阻止官员群殴,一面拦住王。

相关参考

明朝第一次面对亡国的直接威胁

  明京师保卫战:明朝第一次面对亡国的直接威胁  明京师保卫战是明朝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  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明朝初年,脱欢统治瓦剌。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

明朝历史 于谦简介

于谦简介  北京之战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明军抗击蒙古瓦剌部进犯京师的城市保卫战。  是年八月,明军在土木之役中遭瓦剌军袭击,全军溃败,英宗朱祁镇被俘。败讯传到京师,举朝震恐。皇太后命英

历史军事 挟持明英宗 趁势欲进取北京城

明成祖朱棣率军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后,瓦剌开始接受明朝的称号,与明朝保持着臣属关系。但瓦剌军仍然比蒙古族内诸部强大,他们经常发动战争,兼并弱小部落。到明正统年间,瓦剌的势力空前强大,控制了西起中亚、

中国古代战争 军民齐心配合保卫京师之战

   军民齐心配合保卫京师之战   正统十四中(1449年)八月,土木堡之战明军溃败,英宗被俘。瓦刺军欲乘势攻取北平。消息传至京师,朝廷震恐

历史人物 明朝第一次面对亡国的直接威胁

  明京师保卫战是以于谦为首的军民抵抗蒙古瓦剌军侵犯的正义战争。>  瓦剌是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三部之一。初年,脱欢统治瓦剌。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子也先继父即太师位,自称淮王。他东征西讨,

历史百科 于谦保卫北京

于谦保卫北京于谦保卫北京明太祖起兵推翻元朝,赶走了蒙古贵族,建立了明朝。但是,在明英宗正统年间,一支叫瓦剌的蒙古族又强盛起来,经常骚扰明朝边境,杀人劫物,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在抗击瓦剌的战争中,出现

夺门之变,囚徒朱祁镇如何得以复辟成功

土木堡之变,大明精锐尽失,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危急时刻,以于谦为首的一众朝臣挺身而出,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朱祁镇被奉为太上皇,诛杀奸臣以平息民愤,及时调兵遣将护卫京师,最终在北京保卫战中一举击败

午门血案结果如何为京师保卫战打下基础?

午门血案背景午门血案发生在明朝,时间是1449年8月23日,地点是北直隶京师午门,这次血案是指在没有得到统治者允许的情况下,众大臣当着监国郕王朱祁钰的面将马顺、毛贵、王长三人群殴致死的事件,可以说当时

午门血案结果如何为京师保卫战打下基础?

午门血案背景午门血案发生在明朝,时间是1449年8月23日,地点是北直隶京师午门,这次血案是指在没有得到统治者允许的情况下,众大臣当着监国郕王朱祁钰的面将马顺、毛贵、王长三人群殴致死的事件,可以说当时

北京保卫战于谦如何力挽狂澜 北京保卫战评价如何

  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确保了明朝京师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剧的再次发生。它粉碎了也先图谋中原的企图,此后蒙古很难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武力入侵行动。  北京保卫战于谦如何力挽狂澜  土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