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出对联挑衅,清朝使臣机智应对,从此就有了“鬼子”的称呼

Posted 日本人

篇首语: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本人出对联挑衅,清朝使臣机智应对,从此就有了“鬼子”的称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本人出对联挑衅,清朝使臣机智应对,从此就有了“鬼子”的称呼

自古以来,日本就与中国有很深的渊源,甚至有不少日本人都尊徐福为祖先。关于徐福是否为日本人的祖先,我们暂且不谈,这也是那些历史和考古学家的事情。对于日本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称呼,如倭寇、鬼子等。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称呼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

一、倭寇的由来

据《后汉书》记载,早在东汉初期,日本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并趁机让汉光武帝刘秀对其国王进行册封,以示正统。刘秀本不想进行册封,但觉得使者漂洋过海,来一趟不容易,就随便赐了金印紫授,上面刻着“汉倭奴国王”五个字,从此日本就有了一个“倭奴国”的名字,而且是汉朝的藩属国。日本国王视这金印为权力象征,睡觉都要抱着它,生怕把金印弄丢,被大汉皇帝所责怪。

明朝时期,许多流浪的日本武士进入中国,大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令沿海的百姓苦不堪言,就把他们称为“倭寇”。后来,抗倭英雄戚继光,带着所向披靡的戚家军,把这些倭寇打的找不到北。

二、“日本”一名的由来

武则天时期,日本当时的国王派遣使者来到大唐,带着不少金银财宝前来朝贡。刚开始,日本使者对女皇武则天大肆恭维一番,后希望能够重新给他们国家赐个名字,觉得“倭奴国”有点不太好听。本来武则天并没有打算赐名,奈何这名使者很难缠,大有一副你不赐名我就在地上打滚的架势。

最后武则天没办法了,就不耐烦的说道:“你先下去吧,容朕好好考虑两天,然后再决定赐名之事。”看到皇帝松口了,日本使者趁热打铁,说他已经想好了一个名字,希望皇帝能够恩准。就这样,使者就把想好的“日本”一名告诉武则天,并正式圣旨赐予,这才有了日本这个名字。

三“鬼子”称呼的由来

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派遣一名大臣出使日本,商谈一下国事。当时的日本相当狂妄,认为自己已经是亚洲一哥,丝毫不把清朝放在眼里。谈判结束后,在日本人的提议下,就举行了记者会。

当时的日本认为,他们不仅在军事上超过了清朝,文化上也很强,对清朝使臣极为不屑。记者会快结束的时候,一位日本高官对清朝使臣说道:“听闻大清人才济济,刚好我这有一上联,始终没人能对出绝佳的下联,不知你能否对出呢?”

话还没说完,日本高官就说出了早就准备好的对联:“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日本高官的意思很明显,赤裸裸地表达了对当时清朝的不屑。

清朝使臣压制住心中的怒火,立马给出了绝佳的下联:“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在场的人员无不拍手叫好,甚至包括不少日本人,令那位日本高官相当尴尬。从此以后,“鬼子”这一称呼就流行开来,至今还没有消失。

如果觉得小编写的不好,请多多批评指教,一定多加改正!若觉得写的还可以,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本站”,记得转发和点赞哦!

                                      

相关参考

“日本鬼子”一词竟出自清朝的对联

说起来,“日本鬼子”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对日本侵略者的称呼;战争结束后,“日本鬼子”演变成为华人对日本人的蔑称,而有时“日本鬼子”还会简称为“鬼子”;比如电影《鬼子来了》和歌曲《

一个神童机智对出 明成祖朱棣出了一联无人能对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

1988年,美苏军舰黑海相撞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连串动作引发又一轮中日对抗。有媒体称,为应对日本方面的挑衅,中国可能会更多地派遣公务船只出入相关水域,由于海上执法斗争的特殊性及公务船“非武装”的现实,发生撞船之类摩擦事件的可能性

大明真正的功夫高手 日本空手道的祖师爷,400多年前就有了答案

前段时间格斗人士徐某和太极大师天雷滚滚某的一场战斗让传统功夫的颜面在不太光滑的地板上来回摩擦。传统功夫在实战里的弊端暴露于公众之下。实际在大明朝就有一位杰出的武术家发现了这一弊端。他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

雍正皇帝派使臣出使俄國,使臣要不要對女沙皇磕頭

從1675年沙皇俄國尼古拉使團來華覲見康熙皇帝,到1873年英國、法國、荷蘭、美國、日本、俄國等國公使在紫光閣覲見同治皇帝,一部清朝外交史始終糾結著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外國使臣見了中國皇帝,到底要不要

雍正皇帝派使臣出使俄國,使臣要不要對女沙皇磕頭

從1675年沙皇俄國尼古拉使團來華覲見康熙皇帝,到1873年英國、法國、荷蘭、美國、日本、俄國等國公使在紫光閣覲見同治皇帝,一部清朝外交史始終糾結著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外國使臣見了中國皇帝,到底要不要

日本人出上聯羞辱李鴻章,他回一神下聯,日本人誕生一恥辱稱號

提起晚清四大名臣,李鴻章是個不得不提的牛人,那時近半個世紀的國家大事中,都和李鴻章有關千絲萬縷的關係。相對於組建湘軍建立功勛,且良好的為人和家訓而名垂青史的曾國藩,後人對李鴻章的評價卻褒貶不一。李鴻章

清朝皇帝凌晨三点上朝 官员摸黑溺死护城河中

导读:“旦旦上朝,以议时事,前共筹怀,然后奏闻”。古代在皇宫里供职的官员每天都要参加朝会,也就得“上朝”。朝会区分为大朝和常朝等。如果君主生病或怠政,也就有了“从此君王不早朝”之说。止车门与下马碑齐如

日本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田中奏折》曝光内幕:日本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田中奏折》是日本侵华的黑计画,因而是日本政府的最高机密。如何将此奏折公之于众,让世人了解日本政府的狼子野心成了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本文披露了这一鲜为人

精妙竟堪比鬼吹灯 揭秘秦始皇陵神秘机关暗器

...人起到震慑作用。秦始皇陵墓中就使用了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弩的存在。它与弓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弩克服了弓的一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