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被盗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文物,专家们无不欣喜若狂
Posted 古墓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座被盗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文物,专家们无不欣喜若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座被盗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文物,专家们无不欣喜若狂
导读:七年前的一天,在南京江宁区祖堂山附近,施工队在加班加点的工作。快下班的时候,其中一人发现了一座类似古墓的建筑,立马将此时上报给当地的文物部门。得知此消息后,考古专家火速来到现场,并立即展开了调查研究工作。当打开墓地后,发现它已经被盗,在场之人都有些失落。
根据墓室的结构及其他资料可判定,该墓为明朝时期的一座古墓,但墓主人究竟是谁,专家们也是一头雾水。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抢救性发掘,突然在泥土中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十几个大字。由此可断定,这座古墓的主人为明朝太监洪保。
除了显眼的寿藏铭外,石碑上还有741个字的铭文。当专家看完铭文后,无不欣喜若狂,甚至有人笑出了泪水,称这块石碑为无价之宝。洪保究竟是何人?铭文上到底记载了哪些东西,能让见多识广的专家如此高兴呢?
可能许多人都没听过洪保的名字,但对于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几乎是无人不知。这个洪保,与郑和是老乡,两人年纪差不多,而且同为云南人。明军占领云南后,13岁的洪保进宫成为太监,后被送到北京的燕王府中。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29岁的洪保一直跟随燕王南征北战,成为辅佐朱棣登基称帝的功臣之一。
此后,为了彰显大明国威(一说是为了寻找消失的建文帝),明成祖朱棣让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而洪保则成为副使,参与了所有下西洋的活动。根据史料记载,明朝的造船技术相当发达,而郑和船队中的宝船,长约140米,宽超过56米,绝对是海上的巨无霸。
许多外国专家就对此产生了质疑,认为当时明朝造船的材料都是木头,压根就不可能造出如此庞大的船只,更不可能操纵它。直到半个多世纪后,西方国家才制造出排水量约为1400吨的船,哥伦布所使用的大船的排水量只有1000吨左右。针对这种质疑,只要找出造船的图纸就能轻易解决。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图纸并没有被保存下来,有人说在清朝修纂《四库全书》时故意“遗失”的。
而洪保墓中石碑上,有这样的记载:“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也就是说,名为“大福号”的船只,排水量为五千料。根据单位换算,五千料就是现在的2500吨,所以专家才无比激动。
洪保墓中寿藏铭的出土,确定了郑和宝船规格的真实性,打破了外国专家的质疑。另外,根据专家的仔细研究,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看法,郑和也许不止七次下西洋,很有可能是九次。若真是这样,几乎可以改写明朝历史,让人们对郑和下西洋有新的认识。
相关参考
一座被盗的古墓中,出土一件文物,令国人兴奋不已,外国专家则很尴尬
很多任都不理解,为何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文物,却能被拍出惊人的价格。客观来说,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见证者,具有不可再生性,甚至是唯一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有时一件文物的发现,有可能会颠覆一些历史
历史秘闻 一座被盗的古墓中,出土一件文物,令国人兴奋不已,外国专家则很尴尬
很多任都不理解,为何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文物,却能被拍出惊人的价格。客观来说,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见证者,具有不可再生性,甚至是唯一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有时一件文物的发现,有可能会颠覆一些历史
导读: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畔的一座山坡下,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墓地,虽然与古代帝王陵墓有些差距,但也不是一般墓地所能媲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因为此地需要修路,专家就对墓地进行了保护下挖掘,根据墓碑上的记载
历史秘闻 一座古墓被盗,专家惋惜不已,当发现这件文物,瞬间被惊呆了
导读: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畔的一座山坡下,有一座气势宏伟的墓地,虽然与古代帝王陵墓有些差距,但也不是一般墓地所能媲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因为此地需要修路,专家就对墓地进行了保护下挖掘,根据墓碑上的记载
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位农民,为了修平自己的农田,就到附近的一个土丘上拉土。突然间,他在土中发现了几件金属制品,看起来好像是以前的青铜器,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将此事上报给当地的文物部门。得知此
历史秘闻 老农挖土发现一座古墓,出土几千件文物,其中一件禁止出国展览
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位农民,为了修平自己的农田,就到附近的一个土丘上拉土。突然间,他在土中发现了几件金属制品,看起来好像是以前的青铜器,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将此事上报给当地的文物部门。得知此
明朝一开国功臣,死后墓地被盗,墓中幸存的一件文物,估值超3亿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蚌埠市东郊曹山附近进行道路整修,工人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古墓,迅速将此事上报。接到报告后,考古学家火速赶到现场,随即对墓地展开了保护性挖掘。起初,专家认为该墓地比较隐蔽,应该保存的比较完
历史秘闻 明朝一开国功臣,死后墓地被盗,墓中幸存的一件文物,估值超3亿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蚌埠市东郊曹山附近进行道路整修,工人无意间发现了一座古墓,迅速将此事上报。接到报告后,考古学家火速赶到现场,随即对墓地展开了保护性挖掘。起初,专家认为该墓地比较隐蔽,应该保存的比较完
上世纪八十年代,马鞍山雨山乡下了一场大暴雨,令人意外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冲出了一座千年古墓。村民赶紧把此事上报,得知此事后,专家火速赶到了现场,并进行了保护和挖掘。根据墓中发现的文物以及相关的资
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些古墓的发现,都是非常的偶然,有种冥冥中自有注定的感觉。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湖北随州市的一伙工人,在开山炸石的时候,无意间炸出了一座距今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