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家人与邻居吵架,大臣就写了一封28字书信,内容至今让人感动

Posted 家人

篇首语: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臣家人与邻居吵架,大臣就写了一封28字书信,内容至今让人感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臣家人与邻居吵架,大臣就写了一封28字书信,内容至今让人感动

自古就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如果家族中出现了朝廷重臣,整个家族都会跟着沾光。在古代,有些人仗着朝中有人做官,简直不是一般的猖狂,甚至连当地官府也不放在眼里。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大臣,在得知家人与邻居吵架后,就写了一封仅有28字的书信,内容至今让人感动不已。

此人名叫张英,安徽桐城人,从小读书非常用功,康熙六年如入京参加会试,以二甲第四名的好成绩金榜题名,授内弘文翰林院庶吉士。张英的父母非常高兴,大摆宴席庆贺,把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请到家中,好酒好菜进行招待,毕竟这是光宗耀祖之事,一定要让人知道儿子现在做官了。

几年后,康熙就亲自出了一张试卷,考察众官员对满文的掌握程度,张英因成绩比较突出,获得了皇帝的赏识,被授以编修职务,并充任日讲起居注官。没多久,张英又升职了,还曾担任当时皇太子皇太子胤礽的老师,授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不管在哪个岗位,张英工作都非常努力,且为人相当低调,与同僚之间相处融洽。公元1686年,张英为父亲守孝结束后回到了京城,康熙任命他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职,并很快改任兵部右侍郎。与同僚相比,张英生活非常节俭,并用存下的银两接济穷人,很多人都嘲笑他太傻,他没有反驳,只是一笑而过。

五十三岁的时候,张英升迁为礼部尚书,并兼管翰林院、詹事府,成为皇帝身边的重臣。而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张英的家人因宅基地的问题,与邻居产生了分歧,闹得不可开交,并到县衙打官司。由于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时间太过久远,县令也不好断案。

虽然县令知道张英乃朝廷重臣,但他并没有因此偏袒张家,亲自处理两家的纠纷。张家人很生气,立马给远在京城的张英写信求助,想让他给县令施压,对邻居进行惩罚。张英接到家人的信后,稍微思考了一会,提笔给家人回了一封书信,且用古诗的方式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这首诗虽然没有名字,但其内容几乎无人不知:“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张英的回信后,主动撤销了官司,并退让了三尺,邻居深受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就有了著名的“六尺巷”的典故,两家和好如初就有了,成为千古佳话。

据说,在张英六十大寿的时候,家人准备请一个有名的戏班子,并设宴款待前来贺寿的亲朋好友。张英阻止了家人的做法,并用这笔钱做成了上百件衣服,救济乡里的穷人以及路边的乞丐。而他的儿子张廷玉,是雍正最为宠信的汉臣,也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相关参考

春秋时期最奇葩的事,两大臣吵架一怒之下把国君杀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齐懿公的文章,欢迎阅读哦~齐懿公外出打猎,经过东郊的时候,看到了大夫邴原的坟墓。虽然邴原已经去世多年,但齐懿公还对他耿耿于怀。当年,齐懿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经为了争一块田与

裴炎一封信中就写了两个字,被武则天拆穿立即诛杀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非“奥妙”二字不足以形容。比如汉字的猜字谜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猜字谜。面对字谜,我们有的可能三两下就能猜出它的谜底,有的就要想半天甚至绞尽了

朱元璋穿破衣褴褛去测字,就写了一个字,算命先生马上跪地叫万岁

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前,曾当过和尚,还做过乞丐。他的人生已经是群困潦倒到一定境界了,后来他和郭子兴一路参与了反元的军队,才逐步的发展到了后来的强大的明帝国。他之前在郭子兴的军队中天天没什么事情做,对自己的

1660年前今天王羲之写了一封重要的信

1660年前的农历十一月廿七日,王羲之写了一封重要的信,现在藏在天津博物馆。实际上说来,现在流传于世的,是唐朝的临摹本。王羲之写的是给朋友的尺牍,是一尺长的木片。王羲之写信当然不会起标题,后人从信件内

皇帝写了一首诗,大臣立马告状说皇帝要造反

众所周知,乾隆原本应该是清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是他说自己是不能超过自己爷爷的,于是自己主动将自己的皇位让给儿子嘉庆,做了清朝唯一的太上皇,“太上皇帝御太和殿,传位于上,上即位”。然而,乾隆皇帝并没

历史秘闻 朱元璋穿破衣褴褛去测字,就写了一个字,算命先生马上跪地叫万岁

朱元璋在当皇帝之前,曾当过和尚,还做过乞丐。他的人生已经是群困潦倒到一定境界了,后来他和郭子兴一路参与了反元的军队,才逐步的发展到了后来的强大的明帝国。他之前在郭子兴的军队中天天没什么事情做,对自己的

死要面子,坏了大事

崇祯十五年,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皇太极表示愿议和通好。  不料,这一议和情况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童误传了出去,众大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私定议和条款。迫于压力,崇祯

帝王故事 死要面子,坏了大事

  崇祯十五年,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皇太极表示愿议和通好。  不料,这一议和情况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童误传了出去,众大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私定议和条款。迫于压力,

帝王故事 死要面子,坏了大事

  崇祯十五年,基于对敌我形势的分析,皇太极给崇祯皇帝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皇太极表示愿议和通好。  不料,这一议和情况被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童误传了出去,众大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私定议和条款。迫于压力,

一封让马超无家可归,一封除掉了关羽

在古代人与人之间的通信主要靠书信往来。书信不但可以相互交流,而且用的好的话,还可以成为一场战争胜负的有力武器。三国中就有二封这样的信,一封让马超无家可归,一封让关羽晚节不保!到底怎么回事呢?第一封是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