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后面更经典,你听说过吗

Posted 世人

篇首语:如果不能改变结果,那就完善过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世人皆知“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后面更经典,你听说过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世人皆知“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后面更经典,你听说过吗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小说《三国演义》最广为人知的故事,它说的是年轻气盛的周瑜被老辣的诸葛亮气的吐血而亡,临死前留下一句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成为神的存在,鲁迅曾对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作出这样的评价,“多智而近妖”。事实上,小说中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胜利,绝大多数都是子虚乌有的存在,比如“舌战群儒”、“借东风”、“智激周瑜”等都是杜撰的。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什么样子的?鲜为人知的是,“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君未归,孤何安!”笔者认为,后面这句话体现了周瑜的博大胸襟和智谋。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周瑜有专门的传记,从中我们能了解周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英隽异才”、 “长壮有姿貌”、“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这是陈寿对周瑜才能的评价。

关键之处在于周瑜对心胸的描述,“性度恢廊”。可见,周瑜是一个无论是相貌还是内在品质都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而且心胸豁达,人格魅力非常出众。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死在了攻打荆州的路上,而事实上周瑜死于从东吴都城返回江陵的路上。陈寿在《三国志》中写的很清楚,周瑜筹划攻取益州,进京与孙权密谋。

周瑜的计划是这样的,“与奋威(奋威将军孙瑜,孙权的堂兄)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这条计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条计策也得到了孙权的认可,就在周瑜回到江陵准备攻取益州时,不料半路上病重,结果在巴丘不治身亡,年仅35岁。

临死之前,周瑜还在为东吴考虑,“君未归,孤何安!”是周瑜希望诸葛亮能为东吴效力。看到这里,我们能说周瑜心胸狭窄吗?显然不能。事实上,周瑜跟诸葛亮两人根本没打过照面,周瑜活动在南郡、柴桑一带(长江中游沿岸)活动,而诸葛亮则在阳郡、零陵郡(今湖南南部)。

相关参考

既生瑜何生亮什么意思,既然有我周瑜为何还出现个诸葛亮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既生瑜何生亮什么意思,既然有我周瑜为何还出现个诸葛亮”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相信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剧中周瑜在死的时候,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

历史秘闻 既生瑜何生亮什么意思,既然有我周瑜为何还出现个诸葛亮

全榜网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既生瑜何生亮什么意思,既然有我周瑜为何还出现个诸葛亮”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相信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剧中周瑜在死的时候,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气吐血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哪三气,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气吐血”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历史上并不存在,那么三气周瑜是哪三气?第一次出现在第五十一回,诸葛亮

三国历史 “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冤案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冤案  鲁迅曾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间传说中,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 “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冤案

 “草船借箭”是借来的故事“既生瑜何生亮”也是冤案  鲁迅曾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在民间传说中,

周瑜大喊“既生瑜何生亮”,實際還有下半句,體現出周瑜胸襟

對於周瑜和諸葛亮這一對關係,我相信現在的大多數人都被那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所誤解,在著名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更是凸顯了諸葛亮聰慧的形象,相反,周瑜則被我們暗暗揣測,有人認爲是周瑜的實際能力不如諸葛亮而一時口快

历史人物 历史上的周瑜和诸葛亮关系如何 真的是既生瑜何生亮吗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周瑜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和周瑜斗智斗勇的片段让人印象深刻,为了置诸葛亮于死地周瑜是费劲了心思。然而在小说里无论周瑜怎么折腾最后都败给了诸

世人皆知“饱暖思淫欲”,后面一句更经典,你听说过吗

中华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老祖先们以其践行一生的所得经验,总结出了一句句具有深意的俗语,别看它们只有短短的几个字,却均含深意,内藏玄机,启人心智,让后人减少弯路,增长见闻,是处世的宝典。像什么“家中出现三

众人皆知“兔子不吃窝边草”,其实后面一句更经典,你听说过吗

歇后语:兔子不吃窝边草,下一句是啥?估计知道的没几个人,这句话之所以广为流传,还得从胡雪岩开始说起。清末年间,随着执政者的腐败,导致国力下降,西方列强趁此机会,用西洋火器轰开清朝固壁自封的大门,并被迫

世人皆知“一将功成万骨枯”,其实上一句更经典,你听说过吗

谈到古代经典文化,想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与中国相媲美,毕竟延续五千余年从未断绝,这一点几乎无人不服。古人通过文学作品,或者民间谚语,创造出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名言警句,其中不少达到家喻户晓之地步,比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