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难评价一位大臣,当时人称他奸臣,后世却赞他是千古名相

Posted 奸臣

篇首语: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宋最难评价一位大臣,当时人称他奸臣,后世却赞他是千古名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宋最难评价一位大臣,当时人称他奸臣,后世却赞他是千古名相

纵观历史数千年,恐怕没有哪一个朝代出过宋代那么多奸臣。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奸臣,宋朝恐怕就占一半以上。

宋朝是一个盛产奸臣的时代。从宋徽宗赵佶君临天下到南宋末年这100多年间,可以说奸臣不胜枚举。比较有名的大奸臣,有以蔡京为首的“北宋六贼”,还有白时中、张邦昌、秦桧、万俟卨(xie)、史弥远、丁大全、贾似道、陈宜中、留梦炎等等。

除了北宋六贼之外,还有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等“北宋五鬼”。所以说,北宋奸臣是很出名的,当然,除了以上这些贼啊、鬼啊之类的,还有一个人也被认为是“奸臣”,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

大跌眼镜,王安石怎么可能是奸臣。我们很难想象把王安石跟奸臣联系在一起,王安石出了名的千古名相。

王安石从政35年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准则,来对待官场沉浮和仕途去留,从不计较个人名利荣辱毁誉。他从小就树立了苦读从政,有补有为于世,以天下为己任,报效国家和黎民百姓的远大志向。

王安石除了是影响后世历史的政治家,还是被公认为学界泰斗。他才思敏捷、过目承用,少年读书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他考中进士成就功名后,仍坚持刻苦读书,夜以继日。为了经世致用,他涉猎广泛、博览群书,精通诸科、学识博大精深。

王安石终生恪守崇高的道德节义操守,具有圣贤风范。他一生为官清廉,一尘不染,生活方式简单朴素,一生如一,淡泊名利,超凡绝俗。

总之,王安石作为封建政治家,有崇高的政治品质、博大精深的学识思想、独树一帜的道德节操、辅佐帝王的雄才大略,是其他古代任何一名贤相所不能比拟的。王安石当属中国古代社会贤相第一人,后世公认的千古名相。

但在当时,王安石的确被称之为“奸臣”。《宋史》中直接把他列为奸臣传里,南宋更是把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到王安石身上。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上面记载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后来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

除了这个之外, 当时名人苏轼的父亲苏洵也认为王安石是一个大奸臣,为此还专门撰写了一篇《辨奸论》。

苏轼的老爸苏洵第一眼见到王安石就对王安石不以为然,这位苏洵老先生对王安石嗤之以鼻、深恶痛绝,虽然此时的王安石如日中天、炙手可热。

我们从《辨奸论》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先生对王安石的厌恶态度。苏洵老先生在《辨奸论》中以山巨源遇见王衍、郭子仪预见卢杞为例证,类比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行为不近人情。

翻译过来就是身穿脏兮兮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蓬头垢面得像囚犯,身上异味难闻像讨饭,却在那大谈诗书礼乐。洗脸换衣服、注重个人卫生是人之常情,凡是办事不近人情的,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之辈。

所以,苏洵老先生认为王安石得志必为奸臣、为害国家。

王安石的邋遢绝非常人可比,如果就中国古今文坛而论,称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绝不算冤屈了他。

王安石不讲个人卫生,早上起来连脸都不洗——不是一天两天不洗,是成年累月地不洗,整天蓬头垢面,跟个叫花子似的。洗澡就更别提了,身上的酸臭味离老远便能闻见,和他擦肩的人每每掩鼻屏气,如临大敌。

苏洵老先生从“见微知著”的观点出发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而且在宋神宗之前,公认的奸臣只有宋真宗一朝的丁谓,但宋神宗后,蔡确、章惇、吕惠卿、蔡京、蔡卞无不被视为北宋奸臣。这些北宋奸臣却都是直接或者间接靠王安石举荐起家。之所以如此,变法是相当重要的契机,王安石不善于识人用人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不仅如此,王安石的学生一个小官郑侠于熙宁七年(1074年)画成《流民图》,写成《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朝廷罢除新法。

图中的景象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开封城外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流亡的难民扶老携幼蜂拥而至,个个面有菜色体无完衣。他们卖儿卖女典当老婆,也只能换来一些麸皮和粗粮勉强糊口,没有家人可卖的便去吃树皮草根,饿死在城下只是迟早的事。

当然造成他们这种遭遇的是王安石。

公元1069年,宋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神宗支持下,王安石发起了一场旨在改变北宋积蔽的变法。熟知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带来相信中的图景,而是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公元1073年,也就是王安石变法后的第四年,熙宁六年至翌年,中原地区遭受连续10个月大旱,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但地方官吏依旧催逼青苗法本息,饥民不是被加锁械,拆房买地偿还官钱,就是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四处逃散。朝廷虽开仓赈灾,但如杯水车薪。

所以,不难理解当时人都是怎么看待王安石的。

因此,王安石在当时被称之为“奸臣”不无道理。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否定王安石,王安石变法是富国强兵的,如果王安石的改革成功,宋朝也不会那么早就被灭亡了,有可能还会收回幽云十六州,也未可知。

王安石的变法诚然有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利还是大于弊的。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新法施行之初,苏轼是强烈反对新法的人物之一;但当司马光完全废除新法的时候,苏轼又强烈反对完全废除新法,主张保留一部分新法。苏轼态度的变化,就足以证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大部分是比较正确的。

所以,王安石比较难评价,我们只能认为是:天还没亮,王安石就起来了。这一点,我们在现在看的非常清楚和明白。

相关参考

北宋宰相蔡卞简介 蔡卞人物结局 蔡卞是奸臣还是忠臣?

  蔡卞是北宋时期大臣,一路坐到宰相的位置,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支持者,后世有人称他是集成岳父志向的女婿。  宋仁宗庆历八年,蔡卞在仙邑慈孝里赤湖境出生,幼时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颖,受到家中长辈的喜爱

蔡京简介 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吗?

  蔡京,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一、书法家。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堂弟,被北宋末的一个太学生称为“六贼之首”,史书中包括后世人对他的评价都极为反面,例如方珍说:“蔡京睥睨社稷

历史人物 他是一代宰相执着于改革发展 却被后世视作奸臣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南宋宰相贾似道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历史上,组织实行改革的人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只要改革不成功,在当时的年代就会被视作大奸大恶之人,古有商鞅、王安石这样的

历史人物 “大奸臣”秦桧的曾孙秦钜以身殉国,后世对他有着什么样的评价

虽然熟悉历史真相的人都清楚,精忠报国的岳王爷之所以遇害,真正的主使人是宋高宗,而大奸臣秦桧不过是奉命行事,但即使如此,秦桧却依旧不能洗掉“汉奸”的标签。但凡一提到国人对秦桧的印象,我们的脑海中总会出现

北宋最具争议的宰相,宋朝老百姓认为是奸臣,如今却评为千古名相

纵观北宋一朝所有宰相中,可能没有谁像王安石这样备受争议了。如果把王安石评价根据时间段来划分,从宋朝到近代一直以贬低为主,尤其是宋朝人更是称他是奸臣,但如今人们却称他是「”千古名相”。这里面究竟有何深层

童贯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奸臣还是良臣?

   童贯是北宋时期“六贼”之一,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管北宋的军政大权,与当时的宰相蔡京分别得“媪相”和“明相”之

历史人物 王钦若为什么不入《奸臣传》

  《奸臣传》列举了《宋史》中一些祸国殃民,危害百姓的奸臣。凡是入此列的大臣,后来几乎都脱不开奸臣的标签,在后世的评价十分之低。  入《奸臣传》的大臣有: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曾布、安、蔡京、赵良嗣

如何评价宋忠简公宗泽 他与岳飞有没有关系?

   宗泽是南宋时期著名大臣,是一位坚持抗击金国收复中原的著名大臣。他于北宋时期进士及第,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但是却因为朝中奸臣当道而不得重用。后来宋高宗继位之后,全心辅佐宋高宗,保卫

历史人物 明朝改革家张璁为什么被人说是小人奸臣

  张璁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内阁首辅,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宰相,对明朝嘉靖时期的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是他本人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的评价都不高。  在当时的评价不高,是因为得罪了好大一批人,对其多有批判

如何评价宋朝丁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丁谓的故事

  丁谓是北宋时期宰相,也是当时著名的天才,步入官场之后一路顺风,登上高位。为官作宰,青史留名,大概是旧时代每一位读书人的志向。丁谓的确是青史留名了,但是他的名声却并不怎么好。   丁谓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