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驴马共槽,瘦马不瘦驴”,老祖宗的智慧你懂吗

Posted 家畜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民间俗语“驴马共槽,瘦马不瘦驴”,老祖宗的智慧你懂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间俗语“驴马共槽,瘦马不瘦驴”,老祖宗的智慧你懂吗

在以前的农村,似乎每家每户都会有牛,马,驴或者是骡子的存在,因为这些家畜可以为农民们分担农活,像一些重体力的劳动,农民们是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的,所以就需要借助这些家畜辅助自己种田。在曾经的那段时期,千万可别小瞧这些家畜的作用,它们可是农民们生存,乃至发家的重要“劳动力”。

那么对于以上小编提到的这些家畜,大家又了解多少呢?现在人们的生活早已告别了这些家畜家禽,因为越来越多的农民都转为了城市户口,种地的人和以前相比也少了很多,更何况如今农民种地都是使用一些机械化的设备,早已告别了家畜耕地的那个阶段。

因此,人们对于这些家畜的习性知道的少之又少,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补充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大家快来丰富一下自己的头脑吧!

有一句俗语,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这句话是这样讲的:“驴马同槽,瘦马不瘦驴”。这句话单从字面上看,指的就是如果把马和驴放在同一个槽子里,通常马会生长得比较消瘦,而驴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会产生疑问了,对于马和驴这两种比较相似的动物,为什么最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以前养过这两种动物的人可能都知道,驴生性比较暴躁,而且很倔。而马却与之相反,马通常是比较温顺的,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

所以如果为了节省空间,将马和驴放在一起喂养的话,驴通常也会以它的暴脾气去“欺负”马,抢占马的食物和空间,这就是为什么马会越来越瘦,而驴不会有太大变化。

除此之外,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马是比较爱干净的,因此它对于自己的食物也有较高的要求,马坚决不会碰有异味的草料的。喜欢看电视剧的人,对于马多多少少都会有所了解,马天生爱干净,所以在电视剧中,人们经常会看到马在河边洗澡的情景。

而驴就不一样了,之前家里面养过驴的人可能都知道,驴身上的味道比较重,所以如果当真把马和驴这两种动物放在一起养的话,马是会比较嫌弃驴的。而驴吃过的草料必然也会沾上驴身上的气味,因此,对于马这种动物界的“洁癖”来说,它宁愿饿着,也不会吃有气味的草料。久而久之,马就会越来越瘦,而驴却安然无恙。

怎么样?生活在如今社会的你,看了今天的俗语,有没有给你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这些事情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显得有些新奇,但是对于过去的人来说,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因此这句俗语,古人总结的可谓是精辟之极呀!你有没有听说过哪些比较有道理的俗语呢?快来分享吧!

相关参考

民间俗语“人生有三宝“,除了丑妻和薄地,还有一个是什么

俗语是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它和其他文化一样,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淀,仍能经久不衰。俗语有一大特点,那就是通俗易懂,这是因为俗语都是由古时候的农民们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农民

民间俗语“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究竟何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传承渊源流传,在五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尘埃间,我们的老祖宗总结了众多饱含生活哲理的俗语,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不听老人言、

民间俗语“矮子肚里疙瘩多”,古人的智慧不可不知道

古代人很喜欢研究面相,往往他们会从这个人的面相来推断此人的性格还有未来的仕途如何,这也是由于劳动人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在与别人打交道中积累的经验,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带来一句关于识人的俗语:“矮

民间俗语“姑死连着筋,姨死断了根”,究竟有没有道理

农村俗语:姑死连着筋,姨死断了根,老祖宗的看法,现在适用吗?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但是在这么多的朋友中,我们会对其进行分类,比如有的是可交心的闺蜜、兄弟,有的是普通朋友关系,有的是淡淡的点头之交。而对于

民间俗语“宁卖九毛九,不卖一块一”,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佩服

相信大家逛超市或者是网购的时候,都会发现,很多东西的价格并不是整数的,很多都是0.99元、9.9、19.9,99.9等类似的价格。因此就有人会疑惑,定价的时候直接定个整数不就行了,没几个人会在乎那一毛

俗语“远看脸,近看眼”,那么不远不近看什么

俗语并不代表着俗套,俗语是一股新鲜的血液,充满了先进的文化,俗语中的文化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学习的,一句句简单的俗语满满的都是智慧,能够参悟一句俗语会让我们得到很大的提升,今天我们来了解一句老祖宗的

民间俗语“穷不贪赌,富不恋色”,背后道理值得深思学习

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俗语,乍听起来没什么理论依据,但现实中却时不时能看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这些俗语都是祖先们在实践和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这些话或许并不能以大数据或者什么科学的方法验证,但确实是对社会现象与

俗话说“头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背后的道理你懂吗

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民俗、俗语,虽说今天有很多民俗、俗语都消失了,但却还是有一部分保存了下来,比如说我们今天要讲的“正月占岁”的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头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的俗语

民间俗语“老牛吃嫩草,吃鸡要趁早”,背后有什么道理

俗语在农村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先祖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凝练。相比辞藻华丽的文言诗句,平淡质朴的俗语好似难登大雅之堂,但不可否认,在俗语平淡无奇的外表下,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

民间俗语“钱有3不借、路有3不走、礼有3不随”,你明白其中道理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充满智慧的老祖先,靠着勤劳的双手吃饭、致富,且创造出了一项优秀的民间文化——俗语,它们历千年而不衰,靠着口口相传,愣是传承几千年,后人不断的“取其精华,去除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