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Posted 宗教

篇首语: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孔子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的伟大,在于「以道德代宗教」,此精神始于周孔,在后两千余年来,从中国风教文化的影响上来说,孔子又远大于周公。面对于现代社会宗教的混乱,孔子的宗教观,值得我们省思,孔子并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只在乎「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敬鬼神」即代表尊天、敬祖、崇德报功。有宗教的精神在内,但「远之」,又意味着人文理性的觉醒,可以不靠鬼神之外力来约束人心,势必人类要有相当的道德自觉,如同孔子一般,要先做到自我修养的功夫。比喻来说,人文修养如同脚踏车的前后轮,当还不会骑脚踏车时,常会在后轮两侧装上一对小车轮,这对小车轮,用来辅助脚踏车顺利前进,小车轮代表着鬼神的外加力量。这样的宗教,可定名之曰「人文宗教」。如此,方能像孔子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若没有孔子的仁心道德修养,则必须先借助鬼神的宗教力量来诱导人向善。

「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关乎「宗教」与「道德」两个问题,如同梁漱溟先生所言:「宗教、道德二者,对个人,都是要人向上迁善;然而宗教之生效快,而且力大,并且不易失坠。对社会,亦是这样。二者都能为人群形成好的风纪秩序,其间收效之难易,简直不可以相比,这就因为宗教本是一个方法,而道德则否。宗教如前所分析,是一种对于外力的假借,而此外力实在就是自己。它比道德多一个弯,而神妙奇效即在此。」(《中国文化要义》第六章〈以道德代宗教〉)梁先生这番话,正是「儒宗正道」要彰显的精神,藉由宗教的力量、宗教的方法,让人务趋道德的自觉,一旦道德自觉,宗教的层次便相对地不是那么重要了。以道德代替宗教,乃是以道德为主体,到了这个境界,方才是孔子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的真义!就比喻来说,这时小车轮可以抬起来,而无须再依靠它了!

这样的处境,其实类似孔夫子当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周公制礼作乐,国家安治太平,然而到了周朝末年,礼乐僵化,徒具形式,而失去了本质的内涵意义。以现代的社会来说,礼乐即是一套供国家社会依循的道德规范标准,食衣住行育乐各有准则,则人们生活方能「富而好礼」。若人们所行所为,皆有廉耻的规范,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方能建立稳定中求发展的国家。现代的社会,礼乐不只是僵化,实乃所存无几,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仅有一些宗教性的团体,重视道德心灵文化,但却又往往陷落于宗教别派的纷争,窠臼观念的框架,导致实质的道德教化,受到了曲解。孔子学说以「仁」为主体,简单地说,「仁」就是我们道德性的主体,孔子周游列国,就是欲再次彰显本性的道德良知,借此来化解人心陷落所产生的各种社会乱象。

「儒宗正道」严格说来非属宗教,所行的志业,只在引导人类恢复人性道德的本来面目而已,道德良知,人自有之,又何须借助宗教科仪的外力?只因人陷落在花花世界之中,本性受到尘劳欲望的遮蔽,如同孟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成长学习的人生,只在找回失落的本心而已,此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良知的动力,有的人可以自发而自觉,有的人却需要借助宗教劝善的诱发外力,来启迪良知,找回失落的心。

儒宗正道的使命,在于点示人生真谛,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在五教之内,却也融通自在。进入了求道、修道的领域,只是人们自觉地修身养性的开端,成圣的道路须追寻历代圣人的脚步,依自己的因缘、根器,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来做心性修养的功夫。

因此,「儒宗正道」走的是「以道德代宗教」的道路,不管是宗教人士、非宗教人士,,都应该明白本性之道德良知,更应该了解儒宗正道,问心无愧地去走自己该走的路。儒宗正道是一个道德的志业,而不是一个宗教的事业。儒宗正道是一个学习如何安身立命的杏坛,而不是一个拿香跟着拜的庙院。一旦了解了儒宗正道,求得生命的依归,当这个「仁」被唤醒,使人人皆行君子之道,则士农工商可各安其位。若有个人的宗教信仰,亦可继续保有原有的宗教认知,选择自我薰习成长的场域,继续渐修,来成就自己,皆得无碍而自在。故借此呼吁各宗教界人士,莫误以为儒宗正道,为新兴宗教而起教争。

儒宗正道孕育于中华,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道统相传,文化渊远流长。中华文化以儒、道思想为中心,因应时空迁移、社会风俗变迁,以历代圣贤心法的礼义教化,陶冶现代人的道德心灵。新世纪的修道观,不再是盲目地崇拜,也不是以新奇怪诞的异类学说,来引人入迷。修道之贵,在于明心见性,彻悟生命的实相,这个世界上,没有速成之道,只有朝干夕悌、日新又新的修德功夫,成圣成贤由此,别无捷径。故而重塑二十一世纪的新修道观,以「儒宗正道」之名,再次正名而验证其身,务使人人皆能明道而修道,挽转现代迷失的人心。

古圣先贤观天象地,知天地阴阳之道,人有与天地同贵者,圣贤皆重视心性的修养功夫。孟子说的最清楚:「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人要求「富贵显达」,不如先求「安身立命」,儒宗正道是平实的教化法门,立世为人,修道只在人道之成,人道则从修身养性做起。

相关参考

孔子简介 孔子及其儒学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导读: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

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周朝文化

百家争鸣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春秋》、《孟子》、《荀子》。主张: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

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周朝文化

百家争鸣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春秋》、《孟子》、《荀子》。主张: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

孔子对汉族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

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

孔子晚年丧妻失子生活悲凉

人活一世,许多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想按照自己的志向做成一点对人类很好的事情,坚持是必须的品格。孔子在这一点上很了不起。他为了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历史是公平的,最终,孔子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

孔子的乐观源于对文化的信心

孔子的一生,有太多的理由让自己不乐观。尽管他后来被称为圣人,但他所在的时代,却对他采取一种拒绝的姿态。理想对于他而言,总是远处的风景线。然而,孔子总是坚定地行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总在无限地去接近自己

汉族文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文化教育,孔子认为这样太不公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孔子创办私学,学生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据说他的学生

孔子对人类社会的“十大贡献”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现实意义

孔子现实意义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

对孔子若干误读的辨正――我写《孔子传》的主旨

孔子历来都是一个重要话题,即使是在你不说他的时候,即使你喊打倒他的时候。对他的态度,就是对他的认识。我之所以写《孔子传》(鲍鹏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出版),就出于这样的宗旨:努力向普通大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