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文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

Posted 孔子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族文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族文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文化教育,孔子认为这样太不公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孔子创办私学,学生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据说他的学生有3000人,其中最优秀的有72人。孔子讲学的地方,有庭院、有卧室、有讲堂、有郊外,有时在旅途中的马车上就讲起学问来。他和学生们一起生活,勤勤恳恳地教育学生,得到学生的尊敬。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他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才能学到知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意思是连我这个老师也不是刚出生就有学问的人。他要求学生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说不要不懂装懂。他提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反复温习以前学的知识,才能获得新知识。他还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比喻,教育学生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记载在《论语》一书中,这些可贵的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意义。

孔子重视学问,但是看不起生产劳动,他反对学生耕田种菜,认为这些事是没有出息的,这是很不对的。

孔子死后一百多年,孟子继承了他的思想和学说。孟子也像孔子一样,从事教育、广收学生,周游各个国家。后世把他们合称“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后来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因此也成为封建时代的大圣人,受到人们的崇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孔子对汉族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

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

历史百科 孔子求知

孔子求知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于他卓著的儒家思想,精深的学术造诣,被后

历史人物 一代宗师孔子身世之谜

孔子是中国本站网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伦理道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可是,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的身世情况如何呢?

孔子是韩国人

孔子是韩国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中华文化的思想也是从很早的时候就诞生了,由于每个人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不同,所

孔子是私生子吗?《​史记​》中的野合是什么意思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孔子出生

孔子是私生子吗?《​史记​》中的野合是什么意思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孔子出生

孔子在世界历史上的形象是怎样的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

历史秘闻 孔子是韩国人

孔子是韩国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中华文化的思想也是从很早的时候就诞生了,由于每个人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不同,所

孔子將《詩經》作為教材,積極挖掘、發揮《詩經》的教育功能

孔子將《詩經》作為教育學生的教材,積極挖掘、發揮《詩經》的教育功能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我國歷史上堪稱有開山之功的古文獻學家。他以傳授和整理古代文化為己任,對周代古文獻的研究、保存、整理和流

历史秘闻 孔子在世界历史上的形象是怎样的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汉代已有人称孔子为“素王”,意思是说孔子有王者之德,无王者之位。换言之,“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概是二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