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举制是否等于科举?

Posted 进士

篇首语: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贡举制是否等于科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贡举制是否等于科举?

科举名衔称谓一览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宋以前称解头。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所以,贡举制等于科举。

科举没有年龄限制,是一种朝廷开设科目, 士人可以自由报考, 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制度创始于隋, 确立于唐, 完备于宋, 而延续至元、 明、 清, 前后经历了1 3 0 0 年之久。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的作用, 有过广泛的影响。科举制度按种类划分, 主要有贡举、 制举、 武举、 童子举等。其中, 贡举是定期举行的, 因此被称作“ 常科” , 取士数量最多, 延续时间最长, 社会影响也最大。

( 1 ) 贡举科目: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 贡举科目前后有很大变化。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 进士、 俊士、 明经四科。宋神宗熙宁四年( 1 0 7 1 ) , 王安石进行贡举改革, 废明经、 诸科, 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元、 明、 清承之, 亦均为进士一科取士。

( 2 ) 应举资格:贡举考试对应举人既不问家庭出身, 也无须他人推荐。每当开科之年, 一般士人只要品行端正、 身份清白、 身体健康、 不为父母服丧者, 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 3 ) 分级考试:元、 明、 清时期改称为乡试、 会试、 殿试。

( 4) 考试内容 : 明代乡试、 会试分三场: 第一场, 试“ 四书” 义三道, “ 五经” 义四道; 第二场, 试论一首, 判五条, 诏、 诰、 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 试经史策五道。主要以“ 四书” 义取士。

( 5 ) 赐第授官:进士及是第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是唱名赐第。唱名赐第均在皇宫大殿举行, 其仪式非常隆重。第二是设宴庆贺。第三是编登科录。第四是刻碑题名。

第五是授官任职。明、 清时,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 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第二、 第三甲优秀者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最低的也授予知县, 比宋代所授的官职更高。进士及是第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是唱名赐第。唱名赐第均在皇宫大殿举行, 其仪式非常隆重。第二是设宴庆贺。第三是编登科录。第四是刻碑题名。第五是授官任职。明、 清时,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 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第二、 第三甲优秀者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最低的也授予知县, 比宋代所授的官职更高。进士及是第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是唱名赐第。唱名赐第均在皇宫大殿举行, 其仪式非常隆重。第二是设宴庆贺。

第三是编登科录。第四是刻碑题名。第五是授官任职。明、 清时,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榜眼、 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第二、 第三甲优秀者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最低的也授予知县, 比宋代所授的官职更高。


相关参考

科举制的发明有多重要?科举制推动世界文化发展

  实际上,古代的科举制也是一项重要的发明。在隋朝以前,朝廷各个重要的岗位基本上都是采取世袭制,从外引进人员的权利都被士族牢牢掌握,所以其中存在许多猫腻。隋朝建立科举制,不仅能让朝廷在民间招揽更多人才

隋朝始创科举制

隋朝始创科举制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做法,也叫“开科取士”。在奴隶社会,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拔官吏的办法。魏、晋、

科举制的发明有多重要

实际上,古代的科举制也是一项重要的发明。在隋朝以前,朝廷各个重要的岗位基本上都是采取世袭制,从外引进人员的权利都被士族牢牢掌握,所以其中存在许多猫腻。隋朝建立科举制,不仅能让朝廷在民间招揽更多人才,也

科举制的历史地位评价是怎样的

在我国有一个选人才的方法,延续了将近长达1300多年。这项选拔制度为中国选拔了将近三十到四十万人才,这些人才分别出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门弟,这项制度的名字就叫做科举制。说起科举制的历史地位要从两个方面来

揭秘什么原因竟让顽固不化的慈禧废除科举制?

关于科举制度是谁废除的这个问题不难。史书上记载:“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令,一纸诏书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1905年是光绪三十一年间,但是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清政府的朝政是慈禧太后把持的,慈禧太后...

历史百科 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创始于隋朝,到唐朝初期得到了完善和发展。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主要考帖经(从经书中

古代科举制的利弊有哪些 它的意义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我国早期出现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这种制度的出现对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科举制度从出现到被废除其间经历过多次改革,虽然在改制的道路上科举制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改变,但是从根

秦朝就已出现的门荫制,是如何被科举制取代的

文/文史花折扇受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求,为安定人心和收纳人才,而在中国古代,主要出现了科举制和门荫制两种选官制度。科举制即是隋唐时出现的以考试为形式选拔人才,分为多重

揭秘什么原因竟让顽固不化的慈禧废除科举制?

关于科举制度是谁废除的这个问题不难。史书上记载:“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令,一纸诏书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1905年是光绪三十一年间,但是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清政府的朝政是慈禧太后把持

国家均由知识阶层治理 利玛窦曾盛赞科举制

但这样一种被利玛窦赞美的科举制,却在1905年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就其现实的和象征性的意义而言,科举革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