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場上的奇怪戰術,能不開槍就不開槍,30米內要迅速見血
Posted 刺刀
篇首语:对于攀登者来说,失掉往昔的足迹并不可惜,迷失了继续前时的危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抗日戰場上的奇怪戰術,能不開槍就不開槍,30米內要迅速見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抗日戰場上的奇怪戰術,能不開槍就不開槍,30米內要迅速見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肉搏戰並不多見。以蘇德戰場為例,即便是巷戰最為激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極少出現肉搏的情況,近戰中使用更多的是步槍、衝鋒槍、手榴彈,以及手槍。不過,在抗日戰場上,情況似乎與數百前的古代戰爭沒什麼太大區別,中日兩軍的肉搏戰屢見不鮮,其中用到最多的戰術,便是刺刀戰。刺刀是一種安裝在單兵長管槍械前端的刺殺武器,主要以步槍為主。刺刀最早起源於中國,早在明朝時期,火銃就已經被軍隊作為制式武器大量裝備了。不過,這種火銃缺點太明顯,比如長度短、重量大、威力有限,而且在發射之後,重新裝填彈藥的時間過長。正是因為有這些缺點存在,所以缺少近身武器保護的火銃兵,隨時有可能被衝鋒過來的敵軍殺死。為了能夠讓火銃兵具備一定的自衛能力,所以明軍在1451年首次在火銃上安裝了矛頭,用於刺殺。
儘管刺刀戰在二戰各大戰場上不佔主流,但是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則是大放異彩。既然刺刀戰已經過時,那麼為何還要採用如此奇怪的戰術呢?很簡單,這主要是因為中日雙方在近距離作戰環境下,都缺乏有效的殺敵武器,於是只能將刺刀戰作為近身搏鬥的戰術之一。
其實在近戰中,最有效的武器當屬衝鋒槍,但是在八年抗戰的大部分時期,中日兩軍都沒有大量裝備。中國軍隊之所以沒有裝備衝鋒槍,這很好解釋,因為中國當時的軍工系統十分落後,就連最基本的步槍都尚不能達到自給自足的要求,更別說去生產更為先進的衝鋒槍了。如果嚮往進口的話,在當時有限的外匯情況下,政府更多的是去採購飛機、大炮、坦克、機槍等重火力裝備,而不會優先購買衝鋒槍。
相比中國的買不起、造不出而言,日本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完全有研發和大批量生產的能力。只是由於受到日本陸軍高層戰術思維固化的影響,以及在國內資源有限,無法大量提供衝鋒槍恐怖彈藥消耗量的前提下,於是刺刀就成為了日軍主要的近戰武器。
兩相對比之下,日軍採用刺刀戰是主動行為,甚至還納入了部隊的日常操典之中。而中國軍隊採用刺刀戰,很顯然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採用的應急戰術。因為從整體火力上講,中國軍隊落後日軍太多,就連裝備精良的中央軍德械師,他們的整體火力也還達不到日軍火力的一半,更不用說地方派系軍隊和八路軍、新四軍了。為了彌補火力上的不足,同時也為了節省彈藥,能不開槍就不開槍,所以近身肉搏和刺刀戰,就成為了中國軍隊常用的戰術之一。比如,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還曾有過一句名言:任何一名戰士,都必須要有在30米內刺刀見紅的能力。
到了抗戰後期,由於中國軍隊裝備了大量美國援助的衝鋒槍,所以30米內刺刀迅速見血的戰術就不常用了,一梭子子彈下去就能撂倒七八個日本兵,誰還會傻傻的去拼刺刀呢!雖然如此,但是刺刀戰並沒有隨著抗戰的結束而退出歷史舞台,在解放戰爭時期,刺刀戰依然隨處可見,就算是到了朝鮮戰爭時期,還依然存在著少量的刺刀戰戰例。隨著部隊逐漸正規化、現代化,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後,刺刀戰才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
相关参考
黃土嶺一戰,是晉察冀軍區繼雁宿崖殲滅戰後又一次空前的勝利。共殲滅日軍900多人(偽軍不計在內),擊斃其指揮官阿部規秀中將,並繳獲200多架滿載軍用品的騾馬車、5門火炮、幾百支長短槍及大批彈藥,還生俘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而挑起這場世界大戰的元兇就是一德國、義大利、日本為首的法西斯軸心國。但是要提到二戰中最為泯滅人性、最殘暴的一支隊伍,那一定是非日軍莫屬了。比如說1937至
历史军事 巴基斯坦警察向空中開槍制止暴亂,無辜女子站在陽台中槍身亡
據巴基斯坦媒體報道,根據警方描述,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的周邊地區,兩個福利組織分發食物時引發暴亂,警察向空中開槍驅散人群,卻不幸射中一名無辜女子。根據當地副監察長辦公室發言人的一份新聞通告,兩個福利組織,
戰爭年代,軍人的槍可能與我們現在的手機差不多一樣重要,每一個軍人都離不開槍,特別是隨身攜帶方便的小巧玲瓏的精緻的手槍,更是當年的軍人們愛不釋手的寶貝。革命初期那些年的開國元勳們每一個人都會配帶自己喜歡
一大早還是和A君來了段尬聊,要我代購點兒抗抑鬱的藥品。說來也不是啥難事,中西醫,這方面的人還是有的,只不過我就不明白,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大男人還是到了崩潰的邊緣了呢?當然,崩潰不一定恰當,畢竟他是咬牙堅
唯一能阻止希特勒的男人,卻因戰場上的善良舉動,引發了世界大戰
作者:漢宣團隊(小明同學)無授權禁止轉載時間先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時候歐洲戰火不斷,協約國與同盟國爲了各自利益發起一次次殘酷的戰役,這其中就包括了伊普爾戰役。這是發生在1918年9月28日,英德兩國
毛主席一生幾乎沒摸過槍,卻憑藉運籌帷幄的能力,指揮部隊在千里之外取得勝利,堪稱「戰略與戰術大師」。但是在朝鮮戰場上,毛主席與另外一個戰術大師「相遇」——領導蘇聯贏得二戰的斯大林。兩位偉大的軍事家,在戰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真正的戰場,但是現代網路發達,電子產品數不勝數,無論是電視劇中還是遊戲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雙方激戰的場面,很多影視劇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主角與對手在森林中激戰,通常都會邊開槍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真正的戰場,但是現代網路發達,電子產品數不勝數,無論是電視劇中還是遊戲中,我們經常會見到雙方激戰的場面,很多影視劇中都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主角與對手在森林中激戰,通常都會邊開槍
90後旅行,只為遇見:#90後旅行#故宮裡的冷宮在哪裡,為何一直不對外開放呢?北京故宮是「明清皇宮」,是舊時政治權力中心,象徵著榮譽。正是因為如此,紫禁城就發揮了它的重要性,1925年新中國開放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