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兩位託孤大臣獲得了取而代之的權力,結果分別如何
Posted 大臣
篇首语: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國時,兩位託孤大臣獲得了取而代之的權力,結果分別如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國時,兩位託孤大臣獲得了取而代之的權力,結果分別如何
在漢末三國時期,託孤大臣無疑具有重要的地位。比如魏文帝曹丕臨終之際,選擇司馬懿、陳群、曹真、曹休這四人作為託孤大臣,以此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再比如孫權去世時,則指定了五位託孤大臣,分別是大將軍諸葛恪、中書令孫弘、會稽太守滕胤、盪魏將軍呂據、宗親侍中孫峻。對於託孤大臣來說,自然是因為受到了皇帝的信任,才能獲得輔佐朝政的大權。而在這些託孤大臣中,有兩位甚至被君主授予了「取而代之」的權力,也即如果新任君主難堪大任的話,那麼這兩位託孤大臣憑藉先帝授予的權力,理論上可以取而代之了。那麼,問題來了,這兩位託孤大臣分別是誰呢?一
首先,這兩位託孤大臣,分別是蜀漢諸葛亮和東吳張昭。一方面,就諸葛亮來說,字孔明,號卧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東漢末年,諸葛亮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佐,便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
二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授予了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權力,如果劉禪不能輔佐的話,諸葛亮可以自行取度,也即其可以取代劉禪,也可以從劉備的兒子中另立一位君主。當然,雖然被劉備授予了這一大權,但是,諸葛亮對後主劉禪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即從來沒有什麼不臣之心。
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事務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平定南中;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在執掌蜀漢兵權的基礎上,丞相諸葛亮前後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雖然諸葛亮在公元234年就去世了,但是,憑藉著諸葛亮打下的基礎,尤其是留下的人才,蜀漢得以支撐到公元263年才滅亡。
三
另一方面,就張昭來說,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東漢末年,張昭為避戰亂而南渡至揚州。孫策創業時,任命其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將文武之事都委任於張昭。
《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松之注引《吳歷》中記載: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重傷,臨終前將弟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孫策囑咐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和蜀漢丞相諸葛亮一樣,張昭作為孫策的託孤大臣,也獲得了可以「取而代之」的權力。當然,如同諸葛亮沒有取代劉禪一樣,張昭在東吳也沒有真正行使這一權力。
四
最後,孫策去世後,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赤壁之戰時,張昭持主降論。而這,自然成為張昭受到後人爭議的地方。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任命張昭為軍師。孫權被封為吳王后,拜其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值得注意的是,孫權兩次要設立丞相時,眾人都推舉張昭,孫權以張昭敢於直諫、性格剛直為由而不用他,先後用孫邵、顧雍。也即諸葛亮成為蜀漢的丞相,而張昭卻沒能登上東吳丞相的寶座。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後,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
對於告老還鄉的張昭,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今皆佚失。嘉禾五年(236年),張昭去世,年八十一,謚號「文」。因此,對於張昭來說,雖然在孫權即位初期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孫權稱王之後,張昭的地位,顯然無法和三國時期的其他託孤大臣相提並論。當然,不管怎樣,張昭最終獲得了善終的結局,這要好於諸葛恪等東吳著名的託孤大臣。對此,《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道:「張昭受遺輔佐,功勛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既不處宰相,又不登師保,從容閭巷,養老而已,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
相关参考
諸葛亮北伐又稱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也即和《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山不同,在正史中,諸葛亮只進行了五
薑維北伐,文學作品中稱為九伐中原,是指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軍薑維北伐曹魏的戰爭。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的北伐大業並沒有停止。就薑維來說,被後主劉禪加封薑維右監軍、輔漢將軍
《資治通鑒》秦紀一第6卷秦始皇十年(甲子,公元前237年)秦國的王族大臣們建議說:「各諸侯國到秦國來作官謀職的人,大都是為自己的君主來遊說,以挑撥離間我們君臣上下之間的關係,因此,請大王將他們一律驅逐
《資治通鑒》秦紀一第6卷秦始皇十年(甲子,公元前237年)秦國的王族大臣們建議說:「各諸侯國到秦國來作官謀職的人,大都是為自己的君主來遊說,以挑撥離間我們君臣上下之間的關係,因此,請大王將他們一律驅逐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
東漢後期天下的人口大約在五千萬到六千萬之間,而到了晉朝統一天下的太康初年,全國人口僅剩下了一千六百多萬人,劉關張的大刀,威力直逼原子彈。這些數字分別記載於《後漢書》和《晉書》,對於有心了解這些的人,唾
東漢後期天下的人口大約在五千萬到六千萬之間,而到了晉朝統一天下的太康初年,全國人口僅剩下了一千六百多萬人,劉關張的大刀,威力直逼原子彈。這些數字分別記載於《後漢書》和《晉書》,對於有心了解這些的人,唾
2200多年前,秦始皇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為了永久享有這樣的權力,他妄想得到長生不老之術。於是,不斷派人去尋求長生不老的仙藥。一次,在秦始皇到泰山封禪完後,東巡路過江蘇贛榆,在當地一把手的安排下,方
東漢後期天下的人口大約在五千萬到六千萬之間,而到了晉朝統一天下的太康初年,全國人口僅剩下了一千六百多萬人,劉關張的大刀,威力直逼原子彈。這些數字分別記載於《後漢書》和《晉書》,對於有心了解這些的人,唾
確實,初唐歷史上,玄武門之變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重大歷史事件。這個事件的發生,標誌著李淵作為皇帝喪失了自己指定接班人的權力,而自己的兒子李世民通過政變的形式獲得了政權,原本的太子在政變中被殺。無論如何,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