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决战地为什么会选择在长平

Posted 大将

篇首语: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孩子需要教师的爱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赵决战地为什么会选择在长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赵决战地为什么会选择在长平

秦赵决战地为何会选择在长平?因长平之战得名的长平县,横卧在丹河西岸,如今名为王报村。王报在春秋时为泫氏城,战国时属七雄之一的韩国。公元前332年,韩宣惠王东巡至此,在韩王山上视察时,发现泫氏城建在一条既长又平的河川地带,便以地形取名,更名为长平。

韩宣惠王在为长平命名的时候,不会想到70年后,一场惨烈至极的大战将在此展开,而这场大战又将对此后的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秦国击败赵国这个最大、最强的敌人,几乎全歼赵国的有生力量,致其一蹶不振,为其最终荡平六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平之战可以视为中国大一统的前奏,此时距高潮——嬴政登极称帝,不过40年之遥。

随着足迹的延伸,长平之战的风云渐渐浮现在眼前。

复原长平之战

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一个大系统之中。长平之战作为战国时代群雄争霸的重大事件之一,同样是一个庞大系统中的一个点,而且是一个关节点。战场上的酷烈厮杀虽然不过短短数月,但其前因后果却可上溯下延几十年。

秦国,这个位于崤山以西蛮荒之地的蕞尔小国,原本不被山东诸国放在眼里,甚至羞与为伍。但经过公元前359年开始的商鞅变法之后,短短19年,秦国一扫颓势,成为战国时代第一强国。变法之后,秦国立即显露出了吞并天下的雄心,兵锋一路东指。

当时,秦国最大的敌人是太行山以东的赵国。三家分晋之初,赵国同样是弱国,直到公元前307年,33岁的赵雍宣布实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成为战国时代后期唯一可以与秦国对抗的强国。赵雍志吞四海的雄心也渐渐显露出来。

东西两大强国,都有吞并天下之心,故必有一战。经过一系列的互相试探之后,公元前262年,一场旷古未有的大战拉开了序幕。

关于长平之战的权威记述,当然是司马迁的《史记》。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司马迁简明概括地描述了这场大战的整个过程。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打韩国。当时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土地也最少,其疆域大约在今天河南中部与山西东南部,都城在新郑(今河南新郑)。白起不费吹灰之力就攻陷了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如此一来,导致韩国的上党郡成为无法与本土联系的飞地。上党郡郡守冯亭在征得民众支持后,决定将上党献于赵国。赵王赵丹与群臣商议是否接收上党,得到正好相反的两个答案。平阳君赵豹反对接收,认为这会招致大祸;平原君赵胜却认为毫不费力得到广达两万平方公里的一郡,何乐不为?赵丹接受了赵胜的建议,将上党收归赵国。

入口的肥肉被赵国抢走,秦国岂能甘心。两年后(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王攻取上党,当地民众纷纷奔赵而去。赵国屯兵长平,据以接应上党民众。事态逐步扩大,四月,王向长平赵军发动进攻,赵国派遣大将廉颇赶赴长平全权指挥。到七月,双方时有刀兵相接,但多以赵军失利结束。廉颇见秦军攻势凌厉无法阻挡,遂采取固守之策,坚筑垒壁,无论秦军如何挑战,就是不应战。

至此可看出,秦军不仅准备充足,而且战斗力的确强于赵军。但秦军远道跋涉而来,粮草供应不便,所以希望速战速决。老将廉颇抓住秦军的这一心理,避其锋芒,以逸待劳,打算拖垮秦军,然后给予致命一击。司马迁虽然没有述及双方将领的心理活动,但此后的形势发展验证了这种推测。

廉颇固守不出,王也无计可施,双方僵持在丹河两岸。战场形势似乎朝着于赵军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此时风云暗换,一连串的事件次第发生。

远在都城邯郸的赵王赵丹开始埋怨廉颇初战不利,损兵折将,而且只守不攻。秦国国相范雎适时地花费重金在邯郸施行反间计,于市井间大肆宣扬:秦国所怕的,乃是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至于廉颇嘛,很容易对付,而且他就快投降了。人言可畏,加之怨怒在心,赵丹终于按捺不住,决定临阵换将,用少壮派的赵括替换大将廉颇。这成为整个长平之战的转折点。

秦王嬴稷得知赵括成为赵军总司令,大喜过望,立即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将秦军统帅秘密地换成白起,王降为副司令。白起是战国时代唯一战无不胜的名将,威名远播。赵括到达长平后,立即改变廉颇固守的策略,出兵攻击秦军。秦军诈败而退,赵括乘胜穷追不舍,一直追至秦军垒壁。此时,一张无形大网正在展开——白起派出25000人的奇兵切断了赵括的退路,将赵军一分为二,紧接着,白起又另派奇兵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至此,包围圈逐渐形成,赵括被围在前方,缺乏粮草供应,而留守长平关的赵军虽然有粮草,但同样陷于包围。前方后方无法呼应,冲又冲不出去,赵括只好筑壁坚守,以待援军到来。

秦王嬴稷得知赵军的运粮通道已被截断,立即亲自赶到河内,并动员全国所有后备的兵员,凡年满15岁者全部发往长平。一场血腥的大屠杀即将来临。

时间到了九月,赵军已经连续46天得不到粮食,士兵们饿得发疯。军中开始有偷偷攻杀战友并煮食其尸体的事情发生。赵括准备做最后的努力,他将军士分为四队,轮流突击,但根本无法突破秦军犹如钢浇铁铸的防线。绝望的赵括看着这些饥饿狼狈的手下,明白大势已去,他挑选了一批精锐士兵,亲自领军突围。激战中,秦军的弓箭手射中了赵括,这个理论高超但严重缺乏实战经验的年轻人命丧沙场。

接下来的事情严重得超出任何人的想象——40万赵军向白起投降,但白起使用欺骗的手段,将40万人全部坑杀,只留240名年龄尚小的士兵回邯郸报信!赵国闻之,举国悲恸。

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

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所述,平阳君赵豹一开始就持反对意见,认为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事实上,司马迁所持观点正与赵豹一致,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司马迁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支持接受上党的平原君赵胜——你赵胜本是浊世之翩翩佳公子,却不识大体,利令智昏,听信冯亭之邪说,为贪上党小利,导致40万赵军命丧长平,赵几乎亡国!

司马迁的批评影响巨大,一直到当代,许多学者也仍然持此观点,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就把上党喻为烫手山芋,赵王国无法拒绝这个广达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的诱惑,仍兴高采烈地接住,一面祈祷老天爷保佑它不是一块烫手山芋。

但主流之外也不乏异见,毕竟《史记》并非不可置疑。三国时学者谯周就提出了与司马迁相左的观点: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赵丹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轻率换将之故,与赵胜接受上党有什么关系呢?

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到底孰是孰非?这需要将上党的地理位置与当时的形势综合进行分析。

上党何意?按照刘熙《释名》的说法,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狄子奇《国策地名考》中则说: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

上党东面与东南面是险峻的太行山,其西南有中条山与王屋山,其西是太岳山脉,其北则是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四面环山,使上党成为一个大盆地。上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言:太行从来天下脊,得上党者得天下。

视线转回秦赵上党之争。

相关参考

历史上悲壮的秦赵长平之战

作者:朱新渝(欣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发生了一场悲壮惨烈的战略决战。这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春秋各国相互征伐兼并,此时泱泱中华大地上仅剩下了齐楚燕魏韩赵

秦赵长平之战介绍,长平之战的遗址在现今的哪里

秦赵长平之战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秦

齐王建到底该不该救援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打得相持不下时,赵国曾派人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借(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齐国有个大臣叫周子的谏言道:“不如借粮给赵国,秦国知道了就会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赵国是齐...

秦赵长平之战--围歼战,纸上谈兵的赵括是否真的不堪一击

秦赵长平一战名垂千古,历史上为战国时代的转折点,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至此以后赵国国力大减,再也无法和秦国抗衡。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商鞅为左庶长变法,至长平之战爆发时

揭开秦赵长平之战白起自杀之谜

长平之战遗址二、导火线周赧王五十三年,公元前二六二年,秦以武安君白起为将,发动了对韩以攻取上党的战争。战争进行的很顺利,上党与韩唯一的联系野王被秦攻占,上党成了一座脱离于韩之外的孤城。韩上党守冯亭见情

长平之战本是秦国和韩国争地之战,那么,赵国是怎么被卷进来的

长平之战是古时候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与赵军发动了毁天灭地的进攻,坑杀赵国数十万士兵,这场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直接影响到了战国后期的势力划分。这场战争中赵国错误的估算了战场形势,坚持正面进

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到底有没有坑杀40万降卒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中赵国溃不成军,后来又是怎么打败燕国的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赵国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至少被干死40多万人;公元前259年秦赵邯郸之战,赵国国都邯郸都被秦军围了。而且,长平之战打

秦统一最强劲敌,秦赵大战,李牧救场

在灭亡韩国之后,秦国把目标放在了赵国身上,赵国和秦国是老对手了,两边经历多次战争,而且也不是秦国一边倒的赢了,虽然有长平之战的惨败,但赵国也赚过秦国便宜,两边互有胜负,赵国年年征战,战斗力也是不俗,可

一个令赵国无法拒绝的阳谋,却让秦国一骑绝尘而去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是一场决定战国大格局的关键之战,它的爆发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说它偶然是因为一个人的一个举动导致了秦赵两大强国之间的决战提前爆发,这就是今天要说到的冯亭献上党:一个令赵国无法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