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Posted 管仲

篇首语: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尊王攮夷,知人用人……管仲担任宰相以后,像是一匹识途的老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眼光,牵引齐国这辆大车向前行,目标明确,道路通达,高歌猛进。

不战而屈人之兵

有一次管仲派了许多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当时鹿这种动物在其它地方是比较稀少的,只有楚国才有,但是在当地人们只把鹿当作一般的肉食,二枚铜币就可以买一头了。

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我们国君喜欢鹿,不惜重金前来收购。楚国商人一看,有利可图,赶快到各处采购,纷纷进货,然后再卖给齐国的商人。

鹿的价格迅速飞涨,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已经涨到五枚铜币一头,快翻一番了,此时管仲觉得,这个价格还是有点便宜,要把鹿价再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

管仲为什么要加价购鹿呢?他又是如何通过这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呢?

这是他的一个计谋。这样一来的话,楚国的国君楚成王和大臣都很开心。

之前,卫国有个国君叫卫懿公,好鹤,结果魏国亡了,所以,他们认为齐桓公这样好鹿,是步卫懿公的后尘,玩物丧志,所以他们非常开心,想坐观其变,坐享其成。这一招对楚国的一些人来讲刺激非常大,一头鹿能赚那么多钱,于是农民不种田了,放下手中的农具换成猎具去猎鹿了,甚至一些士兵也放下武器,偷偷去猎鹿。全民皆猎。这样,地就荒了,仗也没人打了,枪头都生锈了。

这也是管仲的意图所在,一年以后,楚国土地荒芜,铜币堆积如山,但是你铜币再多也没用,买不到粮食。

这时管仲封锁楚国的粮食进出口通道,他利用齐桓公是诸侯霸主的身份,向各国发出命令,不准跟楚国通商、买卖粮食。

这样,楚国粮食奇缺,部队没粮食吃,战斗力就大打折扣。这时管仲看时机成熟,组织联军,找了一个理由,讨伐楚国。楚成王一看没办法,弱势,求和,不再侵略周边的小国家,听齐桓公的号令。这样管仲不动一刀一枪,就是《孙子兵法》上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尊王攮夷

尊王攮夷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管仲为相以后,尽心竭力地辅佐齐桓公,富国强兵。不久后就使得齐国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了。

他当时采用的一些政策中有两点,一个是尊王攮夷,另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尊王攮夷的含义是什么?这要从周王朝的衰弱开始说起,就是周朝是文王立国的,但到周幽王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了。周幽王比较昏聩,他宠信一个女人叫褒姒。为了博她一笑,他点燃烽火。褒姒笑了,大臣们火了。这个典故就是烽火戏诸侯。

到周平王的时候,国家不行了。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周朝分成两截,一个叫西周,一个叫东周。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就是西周跟东周的分水岭,也把这一年作为是春秋的开始。

到这时周天子虽然还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他已经无力管制天下。好多诸侯国都不听他号令,原来周文王立国的时候封了100多个诸侯,到这时诸侯国还有几十个,吞并掉一点,灭亡掉一点,还有几十个,比较大的有齐国、晋国、楚国、燕国、魏国、中山、陈国、蔡国,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弱肉强食,互相兼并。

好多诸侯国凭借自己的实力不听周天子号令,所谓的尊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王指周天子,因为周朝再衰弱,它毕竟还是中央政府。尊王就是要尊重周天子,尊重周天子的名分、权利。

这样有什么好处?实际上是管仲的一个策略,因为齐国再强大,毕竟还是诸侯之一,实际他就是一个策略,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帜来发号施令,挟制诸侯。

但尊王令诸侯以后,攮夷又是什么用意?攮本意是排除、排斥。夷指的是非华夏地区。过去讲中国,实际就是中原,它的区划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还有安徽、湖北这些在长江北岸的部分。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齐国的总理《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先富民,后强国。

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下面关于管仲治理齐国的故事,转帖自贾志刚的《说春秋》。他讲得非常好,所以,我只做了少量改动。看看法家是如何治国的,再对比一下儒家的那一套,差别之大,犹如博士之于文盲。管仲被齐桓公任

朱元璋采用了哪些治国之道

  汉武帝时代,把盐的专卖权收归中央,食盐的开采、加工和销售,都由官府把持,不允许商人私下里做销售盐的生意。  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食盐不仅一种必不可少的作料,还是我们血液里必不可少的元素。

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

宇文泰(507—556),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亦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西魏禅周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追尊为文皇帝,杰出的军事家、军事

政治谋略 诸葛亮的治国观点和思想有哪些?

【本策解读】治国,就是治政理国,循礼遵法;顺天应地,各司其职;治国齐家,富民强国。诸葛亮曰:“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正则末正矣。”本策共计3个自然段,主要论述治国之政,其内容为:①治国

花天酒地的治国之道 汉朝相国曹参

古代贤明君王一定是求贤若渴,对待杰出人才也能做到礼贤下士。皇帝的用人策略对国家的发展走向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皇帝对用人方面一定会仔细斟酌考量。今天,小编讲一个汉朝的故事,看看这位被皇帝看中的相

花天酒地的治国之道 汉朝相国曹参

古代贤明君王一定是求贤若渴,对待杰出人才也能做到礼贤下士。皇帝的用人策略对国家的发展走向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皇帝对用人方面一定会仔细斟酌考量。今天,小编讲一个汉朝的故事,看看这位被皇帝看中的相

历史人物 天启和崇祯的治国之道是怎样的

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提起天启皇帝朱由校,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木匠皇帝”,其在位七年里朝政一概不管,而把朝廷大权交给魏忠贤,自己一个人躲在后宫从事着木匠工作,弄得

顾雍是怎么举荐人才的? 东吴名相顾雍治国之道

顾雍是东吴历任丞相中最清净的一位,也是孙权最喜欢的。官场向来就是名利场,有人为名,有人图利,有人名利都要,但顾雍却不是这样的人,他从不与人争功,也非庸碌之辈,他平时不说话,但只要说话就肯定能说到位,做

顾雍是怎么举荐人才的? 东吴名相顾雍治国之道

顾雍是东吴历任丞相中最清净的一位,也是孙权最喜欢的。官场向来就是名利场,有人为名,有人图利,有人名利都要,但顾雍却不是这样的人,他从不与人争功,也非庸碌之辈,他平时不说话,但只要说话就肯定能说到位,做

东吴重臣张昭满腹治国之道为何不受孙权重用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