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之战(春秋时期)
Posted 鄢陵
篇首语:安全感,不是来源于爱,而是偏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鄢陵之战(春秋时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鄢陵之战(春秋时期)
鄢陵之战,是春秋中期,继城濮之战、之战之后,晋楚争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两国军队主力会战,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元前575年春,楚人诱使郑国叛晋归楚,唆使郑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五月,晋厉公与齐鲁卫等国相约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营前有大片泥沼。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
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分别为郑军和蛮兵,队列不整。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这时,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俟其陷入包围时,再由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
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追击中晋下军将军韩厥数次几乎生擒楚王。激战自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帅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未发一兵一卒,晋军在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
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削弱了霸权。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
相关参考
中国春秋时期,晋、楚争霸中原的战争,因楚军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大败晋军而得名。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率师围郑(今河南新郑一带),攻下郑都。六月,晋中军元帅荀林父率军救郑,但军帅间对和战久议不决。主战
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的「”仁义之战”是怎么回事?到春秋后期,战场上开始出现步兵取代车兵的趋势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
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的「”仁义之战”是怎么回事?到春秋后期,战场上开始出现步兵取代车兵的趋势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
北制之战是指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北制(即制,今牛河南荥阳汜水镇)击败南燕军的作战。周桓王二年四月,郑庄公为抱去年宋、卫、陈、蔡联兵攻郑之役,发兵攻卫。一度进至卫
从ブ战(公元前627年)至麻隧之战(公元前578年)五十年间,晋、秦两国不断冲突,大小十余战,影响较大的有公元前620年的“令狐(今山西临猗县南)之战”、公元前615年的“河曲(在今山西风陵渡附近)之
鸡父之战,爆发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夏,它是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流愈而在楚地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在这场会战中,吴军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巧妙选择作战地点和时间,运用示形动敌
秦晋之间的崤之战是春秋时期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当时是齐桓公已经去世,齐国称霸的时代过去,而晋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之下趁机崛起,成为了中原霸主,而这个时候南方的楚国依旧强大,西方的秦国也蠢蠢欲动,所以晋国和
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在齐桓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齐、鲁、宋、卫、郑、陈、许、曹联军进攻蔡国(今河南上蔡南)、楚国(今湖北大部、河南南部)的作战。春秋中早期,值齐桓公致力于图霸中原时,南方强国
北制之战是指周桓王二年(公元前718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北制(即制,今牛河南荥阳汜水镇)击败南燕军的作战。周桓王二年四月,郑庄公为抱去年宋、卫、陈、蔡联兵攻郑之役,发兵攻卫。一度进至卫
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鲁军强行拆毁“三桓”私邑邱(今山东东平东)、费(今山东费县西北)、成(今山东宁阳东北)的作战。春秋中期以后,鲁政权不断下移,被称作“三桓”的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