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惜人才的魏惠王,为什么却不重用商鞅且放走商鞅

Posted 国君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爱惜人才的魏惠王,为什么却不重用商鞅且放走商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爱惜人才的魏惠王,为什么却不重用商鞅且放走商鞅

公元前334年的某一天,风和日丽,徐州城头旌旗飘扬,城门之下齐国士兵与魏国士兵分列左右,雄纠纠气昂昂。这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齐国的国君田因齐与魏国的国君魏要在城上会盟,而且他们还有一件大事要向世人宣布,那就是齐国与魏国互称对方的国君为王——在这之前,他们的国君只能称侯。不过称侯或称王都只是走走仪式罢了,他们各自的国家实际上早就不把周王室当回事了。这次齐魏徐州会盟的当事人之一魏,出生于公元前400年,死于公元前319年,人称魏惠王,又称梁惠王(魏国国都由安邑迁到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是魏文侯之孙, 魏武侯之子,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在魏文侯及魏武侯两代人的努力下,魏惠王继位前,魏国还是当时最为鼎盛的国家之一,然而在魏惠王继位的当年,魏国发生了一次争权内斗。这次内斗,差点令魏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段历史在前文《读通鉴013:韩赵两国为何错失肢解魏国的大好机会?》中已经提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总之,由于韩赵两国意见不合,魏国最终侥幸逃过一劫,而魏惠王在公叔痤的辅佐下,也坐稳了魏国君主的宝座。公元前361年,公叔痤病危,魏惠王前往相府探望并询问后事安排,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他的下属公孙鞅。公孙鞅当时还是一个小小的中庶子,公叔痤竟然要魏惠王把国家大事交给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魏惠王自然有些犹豫。后世在评价魏惠王时,总会提及魏国错失商鞅之事,认为魏惠王不懂得珍惜人才。但我们扪心自问,如果你处在魏惠王当时的位置,你难道不会犹豫?公叔痤见魏惠王犹豫,便接着建议说如果不能用公孙鞅,就杀了他。对于公叔痤的这个建议,魏惠王仍然犹豫。公孙鞅与魏惠王无冤无仇,魏国不能用他,也不必杀他啊。最后,综合公叔痤前后自相矛盾的话,魏惠王认定公叔痤是病糊涂了,说胡话。

后来,公孙鞅前往秦国,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逐步强大起来——特别是公元前340年,公孙鞅率军大败魏昂(公子昂),魏惠王无奈之下,只好派人向秦国献出河西一带的地方以求和,这时魏惠王才真正理解公叔痤当初的话——对于一个人才,如果不能为我所用,宁可杀了,也不能让他为他国所用。这是血的教训,然而魏惠王当初哪能想到这么多?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开始重用庞涓。庞涓此人智勇双全,爱兵如子, 还是有真本事的。在他率领下,魏武卒横行天下,北拔邯郸,西围定阳,还差点将赵国南面领土纳入魏国版图,桂陵之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又南取楚地千里,促使魏国称霸诸侯——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继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成为诸侯的实际领袖。从这点来看,魏国在当时还是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

但庞涓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他胸襟不够宽广,好胜心太强,却又有妇人之仁。当初邀请庞涓的同门师兄弟孙膑来魏国,的确是魏惠王的主意,令魏惠王意料不到的是,庞涓竟然害怕孙膑的能力比自己强,从而设法陷害孙膑。陷害也就陷害了,庞涓却又狠不下心把孙膑杀了,结果让孙膑逃亡到齐国,为后来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埋下祸根。公元前355年,有一次,魏惠王和齐威王在效野约会狩猎。魏惠王问:齐国有什么宝贝?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小,尚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 样。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的大臣中还有位盼子,使他守高唐,赵国人怕得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来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多达七千余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种首,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

齐威王的话令魏惠王十分尴尬。魏惠王与齐威王聊天,那只是无话找话闲聊,没想到齐威王竟然会上纲上线。后世有人据此说魏惠王只爱财宝,不爱人才。事实上魏惠王也知道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所以他还曾经特意颁布命令,招纳人才。大名鼎鼎的儒家亚圣孟轲(孟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魏国,魏惠王久仰孟轲之名,诚心向他请教,孟轲却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嘲笑魏惠王,所以他们这次见面很不愉快。魏惠王见到孟轲,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听了孟轲的话,魏惠王出于礼节,点头说:对。孟轲说的话有道理,但不实用。战国混战,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大家都讲实际利益,谁还讲什么仁义道德?所以,魏惠王认为孟轲是务虚而不是务实的人,最终没有用孟子。

公元前322年,秦国张仪被免去国相职务,跑到魏国来。刚开始时魏惠王不了解内情,而张仪又是一位有才能的人,所以魏惠王不计前嫌,任命张仪为魏国国相。从魏惠王任用张仪这件事来看,魏惠王还是很爱惜人才的,且有一定的胸襟。后来魏惠王才知道,张仪之所以在秦国被免职跑到魏国来,其实就是他们君臣之间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想让魏国带头臣服于秦国,为各国带头。魏惠王知道了真相后,自然不答应,于是秦王便派兵进攻魏国,夺取曲沃、平周,又暗中送给张仪丰厚财物。

秦国强盛,魏国渐弱,这是大势所趋,但若说魏惠王不想强大魏国,不想招纳天下人才,那绝对是说不过去的。只是魏惠王此人过于现实、过于注重眼前利益,目中不够长远,所以他不用孟子、错失商鞅和孙膑。《资治通鉴》提到魏惠王与齐王谈论国宝之事,司马光正是要说明这一点。

相关参考

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为何主持变法的商鞅还被车裂

...中看望公叔痤,公叔痤对魏惠王说,商鞅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魏惠王任用最好

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强为何主持变法的商鞅还被车裂

...中看望公叔痤,公叔痤对魏惠王说,商鞅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魏惠王任用最好

商鞅对变法做出过哪些努力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

30 孙膑庞涓斗智

魏惠王也学秦孝公的样,要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钱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

又为何让魏惠王杀掉公孙鞅 公叔痤为何举荐公孙鞅

公孙鞅是谁呢?其实这个叫法,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一说商鞅,大家就都知道了。没错,公孙鞅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秦孝公时期,为了强大秦国,秦孝公发布了招贤令,各国人都可以来应招。公孙鞅受到招贤令的吸引,...

又为何让魏惠王杀掉公孙鞅 公叔痤为何举荐公孙鞅

公孙鞅是谁呢?其实这个叫法,可能大家都不太熟悉,但是一说商鞅,大家就都知道了。没错,公孙鞅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秦孝公时期,为了强大秦国,秦孝公发布了招贤令,各国人都可以来应招。公孙鞅受到招贤令的吸引,...

商鞅变法对普通百姓是好是坏

商鞅变法是由商鞅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原本商鞅想在魏国实施,但魏惠王并没有采纳,此后商鞅便来到了秦国继续推行自己的变法。也正是在秦国商鞅遇见了自己的知音秦孝公,在秦孝公的帮助下商鞅顺利将自己的改革措施

秦惠王受奇耻大辱 商鞅被车裂的背后的真相

...的大功臣,而车裂可是当时的最高刑罚,只对那些大恶之人才会用的,为什么偏偏用到了商鞅的身上。其实,这都源于秦惠王年幼时候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才是商鞅被车裂的重要原因

秦惠王受奇耻大辱 商鞅被车裂的背后的真相

...的大功臣,而车裂可是当时的最高刑罚,只对那些大恶之人才会用的,为什么偏偏用到了商鞅的身上。其实,这都源于秦惠王年幼时候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才是商鞅被车裂的重要原因

秦惠王受奇耻大辱 商鞅被车裂的背后的真相

...的大功臣,而车裂可是当时的最高刑罚,只对那些大恶之人才会用的,为什么偏偏用到了商鞅的身上。其实,这都源于秦惠王年幼时候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才是商鞅被车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