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東吳的孫權

Posted 版本

篇首语: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東吳的孫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角並非諸葛亮,而是東吳的孫權

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這就是諸葛亮「草船借箭」。話說赤壁之戰期間,諸葛亮領受周瑜的軍令,要在三日造十萬支箭。諸葛亮在魯肅的幫助下,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用幾十隻草船「借來」十萬支箭。「草船借箭」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歷史上卻並不是這麼回事!
首先,發生時間不對。小說的草船借箭發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208年;而歷史上的「草船借箭」發生在建安十八年,也就是213年。其次,主角不對。小說的中主角是諸葛亮,而歷史上的主角則是東吳的孫權。最後,小說中的草船借箭是以歷史為原型,而孫權才是草船借箭的歷史原型人物。那麼這段歷史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話說建安十七年,曹操在平定關中地區,擊潰馬超後,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東南地區,準備大舉南下。到了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親率大軍,「號步騎四十萬」,飲馬長江。孫權聞訊後,親率七萬兵馬北上迎敵,雙方在濡須對峙,這就是歷史上的濡須之戰!交戰之初,曹操派水軍「作油船,夜渡洲上」。
孫權也派出水軍迎戰,並取得了大捷,「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孫權仗著自己的水軍優勢,不斷向曹操發出挑戰,但曹操下令軍隊堅守不出,因此雙方進入相持階段。為了深入了解曹操軍隊的情況,孫權決定前去探查一番。於是在一個霧天,孫權乘坐一艘大船,「從灞須口入公軍」,來探查曹軍的情況。
此後的情節有兩個不同版本的記載。先說第一個版本,曹操聞訊後,命令手下的將士開弓放箭,一時間「弓弩亂髮,箭著其船」。由於船身一側中箭太多,都可以傾斜了。孫權不慌不忙,命人調轉船身,讓另外一側受箭。因此「箭均船平,乃還」,這也就成為小說中「草船借箭」的歷史原型。
再說另外一個版本,當曹軍得知有一艘大船前來時,諸將們以為是來挑戰的,紛紛主動請纓出戰。曹操卻對諸將說:「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然後他下令「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也就是說沒讓人放箭。孫權的大船距離曹操水軍營寨的時候才開始返回,同時吹吹打打,好不熱鬧。
我個人覺得第二個版本有些邏輯上的問題,俗話說擒賊先擒王,既然曹操知道孫權乘船前來探查軍情,為何還不命人放箭、派軍出戰呢?所以在兩個版本中,我覺得第一個版本更可信一些。經過一個多月的對峙後,曹操發現東吳軍容整齊,「舟船器仗軍伍整肅」,不禁感慨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此時春雨逐漸多了起來,氣候開始對曹軍不利,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同時還附帶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完信後,對諸將說:「孫權不欺孤也!」之後,命令全軍撤退。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灞須之戰,草船借箭的歷史原型也源自於此。
參考資料:1.《三國志》;2.《資治通鑒》

相关参考

江東多才俊,看四大都督魯肅的將帥之道

三國中的蜀國和魏國,最使人津津樂道。劉備麾下的五虎上將,以及曹操帳中的五子良將、兩夏侯都是話題人物,這就導致了東吳的孫權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其實孫權之所以能稱霸江東、三分天下,除了依靠長江天險,還和東吳

第一個先克關羽再克劉備,第三個專克諸葛亮

魏蜀吳三國實力最強的當屬曹魏,天下十三州曹魏就佔據了九個半州,其次是佔據了兩個半州的東吳(原本荊州一分為三,219年孫權偷襲荊州後荊州南部全部屬於東吳所有,北部則在曹魏手中),實力最弱的是僅僅據有一州

劉備如何做到三分天下的,靠諸葛亮的隆中對

隆中對也好,草廬對也罷,指的是同一件事——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三分天下的戰略。類似的主張,周瑜、魯肅都提到過,所以很多人不把諸葛亮的隆中對當回事。殊不知,劉備的情況,跟東吳完全不同。赤壁之戰前後,孫權手中

諸葛亮為什麼不先收回荊州,再北伐中原

關羽失荊州後,孫權並沒有獲得整個荊州,曹魏依然佔有南陽、襄陽、江夏三地。因此諸葛亮可以從漢中順漢水而下,奪取上庸、新城,和東吳共同配合,奪取曹魏的襄陽和南陽,佔領一部分荊州土地。在佔領南陽後,北上佔領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正史中他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正史中他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導語:提及諸葛亮這個人,想必大家肯定會聯想到「草船借箭」這個故事。當年曹操南征,劉備和孫權結盟抵禦曹操,但東吳缺少足夠的弓箭禦敵。這時候諸葛亮承

諸葛亮如果不去北伐,而選擇攻打東吳,他是否能成功

諸葛亮在三國時期可謂是神一般的人物。無論是草船借箭還是火燒赤壁,無不體現著他的智慧。可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在晚年就曾做了一件有損他英明的事情。劉備死後他兒子劉禪繼位。劉備深知他的兒子是一個扶不

司馬懿熬死曹家三代人,到了70歲的才敢謀反,他到底在等什麼

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出現了很多諸侯,比如曹操,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孫堅,劉備等人,經過一系列的征戰,最後分成三個國家,他們分別是魏國的曹操,東吳的孫權和蜀漢的劉備,其中曹操的勢力最為龐大,擁

舌尖上的諸葛亮,團滅東吳群儒,還活活罵死一個人,你說氣人不

說到三國人物,膾炙人口的角色不少,這其中當然少不了諸葛亮。不管歷史真相如何,反正在《三國演義》中,或是中國人的心中,那是神一樣的存在。我的專業是研究溝通管理的,所以更對諸葛亮這方面的事跡感興趣。最有名

舌尖上的諸葛亮,團滅東吳群儒,還活活罵死一個人,你說氣人不

說到三國人物,膾炙人口的角色不少,這其中當然少不了諸葛亮。不管歷史真相如何,反正在《三國演義》中,或是中國人的心中,那是神一樣的存在。我的專業是研究溝通管理的,所以更對諸葛亮這方面的事跡感興趣。最有名

孫權早年勵精圖治是明君,晚年為何性情大變,成為了昏君

世界在不停地變換,人也亦同。處於不同時期的人,也會不同。而三國之中東吳的領導人孫權也逃不過性情大變的結局,早年野心勃勃,有征討天下的雄心。可晚年卻漸漸變成了昏君,不但對臣下極為暴戾,還喜怒無常。孫權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