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朱元璋器重的開國功臣陳遇,為何得以功成身退

Posted 高官

篇首语:常识很少会把我们引入歧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深受朱元璋器重的開國功臣陳遇,為何得以功成身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深受朱元璋器重的開國功臣陳遇,為何得以功成身退

摘要:朱元璋對陳遇毫無猜忌之心,反而對其禮敬有加,並非是沒有原因的。陳遇才識出眾,屢立功勛,又能嚴守機密,是他能夠深得朱元璋信任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其聰明之所在。他仁善厚道,直率敢言,讓朱元璋看到了他的一片忠心。另外,陳遇為人低調,品德高尚,屢次推辭高官厚祿,使朱元璋深深嘆服其人品,對其無比放心,猜忌之心無從而起,陳遇也因此做到了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生前身死的高士之名。在這一點上,劉基和宋濂等人是遠遠比不上陳遇的。
明太祖朱元璋估計大家都熟悉吧!他一方面關心民間疾苦,勤政愛人,在基層老百姓心中有不錯的口碑。在另一方面,朱元璋也有著不同尋常的黑暗面,從歷史記載來看,他並不是什麼寬容厚道之人,生性忌刻,並且似乎對官僚階層有著發自內心深處的不待見,在官員尤其是開國功臣們的眼中,他就像一個煞神,需要無時無刻的小心提防,一不小心便會橫禍加身。
(朱元璋劇照)
但也有例外,有一位開國功臣就得到了朱元璋特別的青睞,曾多次屈尊到他家中求教,言必稱其為「先生」或者「君子」,終其一生都對他禮敬有加。這位開國功臣並不是大家所熟知的詩文大家宋濂,更非民間傳說中神機妙算的青田先生劉伯溫,而是別號靜誠先生的陳遇。那麼陳遇因何獲得這一禮遇?又為何能不被朱元璋猜忌,逃脫他伸向功臣的屠刀呢?
一、才識出眾,不事張揚,嚴守機密又屢立功勛,這是朱元璋對其信任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按《明史》的記載,陳遇,字中行,號靜誠先生,祖籍曹地(今山東菏澤)。高祖陳義甫在宋朝時官居翰林學士,因為出仕作官的緣故,全家隨陳義甫一起遷移定居於建康(今江蘇南京),並在此一直居住到元末。
元朝末年,陳遇曾出任過溫州府學的教授一類的小官,但可能是因為戰亂的緣故,沒過多久就辭官回家了。他天資聰慧、醉心學問,故而博洽多聞,還精通星象占卜之術,在當地學者中,頗有口碑。
(明史)
明太祖渡江作戰時,鎮江名士秦從龍,向朱元璋推薦了陳遇,並極力稱頌其才能。朱元璋遣使攜聘書來到建康,請他來軍中效力。聘書中將陳遇比作伊尹、呂尚、諸葛亮一樣的大賢,並極力道明朱元璋禮聘賢士的誠意。陳遇感朱元璋推重之情,便決然離開家鄉,一路南下赴軍中晉見朱元璋。
朱元璋見到陳遇,與其縱論天下大事,覺得他遠見卓識、才能出眾又心思縝密,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不免大喜過望。當即留他在軍中參謀軍事,並讓他介入機密機宜的策劃,「事無大小悉與之謀」(《明太祖實錄》),對其信任有加。
(明太祖實錄)
陳遇也不負朱元璋所託,屢獻奇計建立功勛。朱元璋渡江之後很多大的決策與部署,背後都少不了有陳遇的身影。不過陳遇有個特點,就是對自己參與策劃的事宜與進獻的計謀從來閉口不提,外人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事情。他與朱元璋過從甚密,朱元璋對他無話不談,免不了有很多事涉機密的地方,陳遇對此也守口如瓶,所謂「造膝之語,無一傳於世」(《明太祖實錄》),故而朱元璋對他更加信任,禮遇崇隆,遠過於那些功勛大臣與達官顯貴。
陳遇才識出眾,不事張揚,嚴守機密,這是朱元璋對其禮遇和信任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其聰明之所在。
二、仁善厚道,直率敢言,加上對朱元璋一片忠心,是其不被猜忌的又一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頗為重視國家的治理,期望實現長治久安。有一次,朱元璋向陳遇垂詢保境安民的良策,陳遇對答說:「當前應以不嗜殺人、輕徭薄賦、任用賢能以及恢復先王的禮樂制度為首務,方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一觀點,頗得朱元璋首肯。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陳遇到浙江了解民間疾苦,探查冤屈隱情。陳遇到浙江後,放下身架,微服深入大街小巷,田間地頭,與社會底層的小市民、農夫、攤販等交往,獲取第一手資料,傾聽升斗小民的呼聲。回京後,他將訪查到的問題,整理出來,一一反饋給朱元璋。當然,按照他一貫的行事風格,沒有人知道他對朱元璋說了什麼,但從事後朱元璋發布一系列恢復民生,讓利於民政令法規來看,陳遇應該居功甚偉。此次出巡,朱元璋對陳遇的表現非常滿意,賜予了他大量的金銀玉帛作為獎勵。
朱元璋登基以後,勵精圖治,愛護百姓,因此國力日趨強盛,周邊小國紛至沓來,前往中國進貢,以求得庇護。有一次西域地區的小國向明朝進貢良馬數匹,朱元璋非常喜歡,就有了出征西域的想法。陳遇從中看出危險的信號,便前去向朱元璋進諫。他引用漢武帝為求大宛天馬,派將軍李廣利先後出兵達數十萬,最終只獲十幾匹天馬,窮兵黷武,導致國力疲弊的典故,諷寓朱元璋不要輕啟戰端,朱元璋經深思後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便放棄了出征的想法。
(漢武帝)
另外,朱元璋性格急躁,常常因小的過失而對大臣濫加責罰,陳遇得知後,往往會據理力爭,為無辜受罰的大臣們解圍。朱元璋因為敬重其為人,都會給陳遇一個面子,這樣一來使得許多人都得到從輕發落。
陳遇因為實事求是反映民間疾苦,不刻意粉飾裝點,得到了貧苦出身,了解基層百姓苦難的朱元璋的認同。加上他仁善厚道,直率敢言,所作所為都出自公心,又對朱元璋一片忠心,最其得到朱元璋信任和禮遇而不被猜忌的又一原因。
(朱元璋出身貧苦)
三、為人低調,品德高尚,屢次推辭高官厚祿,是其深得朱元璋敬重的主要原因
陳遇在供職過程中,為人低調,並不計較個人得失。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時,曾想授予陳遇供奉司丞的官職,被陳遇推辭,並未接受。
朱元璋即位,又三次授予他翰林學士的官位,也被他推辭了。為表彰他的功勞,朱元璋下令賜予他一乘肩輿作為代步工具,另外又配給他十個護衛保衛他的安全,以此表示特別的榮寵。
(肩輿)
到了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又授予他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大學士的官職,再一次被他推辭。
在此之後,朱元璋又陸續任命他當太常少卿和禮部尚書等高官,都被他堅決推辭,既便強行要求,也沒有起作用。
見陳遇不接受高官厚祿,朱元璋便想任命陳遇的兒子做官,以酬答陳遇的大功。沒想到連這也被陳遇拒絕了,陳遇對朱元璋說:「我三個兒子年齡都還小,還是等到他們長大了再說吧!」
經過這些次的賜官,朱元璋更加認識到了陳遇人品的高尚,也明白了陳遇的心中的真實想法,從此不再強行讓他做官了。後來陳遇在洪武十七年病逝,朱元璋下令賜陳遇葬於鐘山,身後備極哀榮。他的三個兒子到他死後才開始出仕,分別做了工部尚書及翰林待詔這樣的高官。
陳遇為人低調,屢次推辭高官厚祿,品德高尚,是其深得朱元璋敬重的主要原因。因為朱元璋深知其人品高潔,並無私心,因此,猜忌之意也無從而起。
(朱元璋劇照)
四、結語
朱元璋對陳遇毫無猜忌之心,反而對其禮敬有加,並非是沒有原因的。陳遇才識出眾,屢立功勛,又能嚴守機密,是他能夠深得朱元璋信任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其聰明之所在。他仁善厚道,直率敢言,讓朱元璋看到了他的一片忠心。另外,陳遇為人低調,品德高尚,屢次推辭高官厚祿,使朱元璋深深嘆服其人品,對其無比放心,猜忌之心無從而起,陳遇也因此做到了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生前身後的高士之名。在這一點上,劉基和宋濂等人是遠遠比不上陳遇的。
參考資料:
《明史》《明太祖實錄》等

相关参考

假設劉備沒死,還統一三國當了皇帝,這兩大功臣恐怕很難善終

自古以來最是無情的就是帝王之家,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國古代早已有著許許多多開國皇帝殺大功臣的例子,最有名的莫過於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殺韓信,還有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殺胡惟庸還有藍

假設劉備沒死,還統一三國當了皇帝,這兩大功臣恐怕很難善終

自古以來最是無情的就是帝王之家,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國古代早已有著許許多多開國皇帝殺大功臣的例子,最有名的莫過於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殺韓信,還有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殺胡惟庸還有藍

最仁義的開國皇帝,稱帝後沒殺一個功臣,還讓他們安享晚年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多開國皇帝在登基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會打壓功臣,甚至殺死他們。雖然做法很殘忍,但不得不說,身為帝王,江山基業是最重要的,這樣做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過,今天小編要介

朱元璋為何要處死七十多歲的李善長,看李善長做的這些事就知道了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當然,朱元璋這個開國皇帝在後世的評價中,並不是特別好,主要是他濫殺無辜太多。在他晚年的時候,很多官員都被殺殺了,而且他對於貪官更是毫不手

元朝盛行全真道,朱元璋登基後,為何讓張天師管道教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極有權謀的開國君主。朱元璋對宗教的信仰追求,能看透本質,並身體力行,他認為「”以朕觀之,人君能清心寡欲,勤於政事,不作無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足衣食,熙熙暞暞而不自知

朱元璋爲何登基後大肆屠殺開國功臣

朱元璋後來當上皇帝之後的殘忍手段令人驚愕。不管處於那個時代的人,還是現在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會覺得朱元璋是個卸磨殺驢、過河拆橋、兔死狗烹、總找茬屠殺功臣的魔鬼,可是朱元璋殺功臣背後的事實真的如此嗎?今天小

劉秀是開國皇帝,為何會繼續沿用漢做國號,他真是劉邦的後代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但是,他也是劉邦的子孫,確切地說他是劉邦的九世孫。劉秀沿用漢朝的國號,是有當時的歷史原因的。首先,他們的大漢王朝被外戚派的王莽給篡奪了,姓劉的江山變成姓王的了。這個時候王莽當了皇

蕭何為自保,光腳向劉邦請罪,681年後他的子孫卻奪走了劉氏江山

大家都知道功高震主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很多開國功臣都免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場。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的時候幾乎把當年的開國功臣都殺掉了。而漢高祖劉邦誅殺大功臣韓信也是眾所周知的,那麼一直跟隨劉邦的蕭何後來的結局

劉伯溫的兒子與朱棣是好友,明成祖稱帝後,為何將其害死

劉基字伯溫,是明朝的開國功臣,被封為誠意伯。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次子劉璟。洪武年間,胡惟庸專權,劉璉遭到迫害,被迫投井自殺。次子劉璟雖然躲過了洪武時期的政治殺戮,卻在永樂初年被朱棣害死,這到底

開國功臣主動放棄權力,能不能避免殺身之禍

劉邦和朱元璋兩人都是從布衣起家,最後「誤打誤撞」當了皇帝的。兩人在打江山的時候,雖然也經常被揍得四處逃竄,心裡經常狂跳不已。但是由於所有將士同心協力,肝膽相照,而且不斷取得成功。因而,無論是朱元璋,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