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历史文化论文

Posted 文化

篇首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宁波市历史文化论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宁波市历史文化论文

1.关于宁波历史的小论文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公元前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县,属会稽郡。两汉、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3县除隶属的州、国和郡名时有变动外,其区域范围基本未变。隋开皇九年9589年,3县同余姚合并,称句章县,县治置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仍属会稽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置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辖鄮、

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也在小溪。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从小溪迁至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宁波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据记载,宁波最早的城垣为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刘牢之所筑,称筱墙,故址相传在今西门筱墙巷一带。

五代称明州望海军。北宋建隆元年(960)称明州奉国军。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辖温台明越四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升为庆元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称庆元路。大德七年(1303年)设浙东道都元帅府。

朱元璋吴元年(1367年)称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讳,改称宁波府。宁波之名沿用至今。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台道,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城区亦为宁波专署驻地。1983年撤销专署,实行市管县体制,随着北仑深水良港的开发建设,宁波逐渐由河口城市向海港城市演进,并形成三江、镇海、北仑三片滨海临江发展的空间格局。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为何简称“甬”呢?“甬”在《辞海》里是指钟柄。因“甬”字在古文中与镛字相通,所以其本义是指大钟。另外,从“甬”的字形来看,也很像我们平时在寺院里看到的大钟形状。而“甬”作为宁波的简称,则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了。当时,宁波这块地方还不叫宁波,仅有鄞和句章两个地名,隶属于越国,是越王勾践的领地。春秋后期成书的《国语·越语》载:“勾践之地,东至于鄞。”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一举攻破吴国,生擒吴王夫差于姑苏山上,然后将其流放到荒凉的舟山岛。对这段历史,《国语·越语》记载道:“请达王甬句东。”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也写道:“请使吴王居甬东。”300多年后,司马迁在《史记·吴世家》中再一次提到“甬”这个地方“越灭吴。勾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后夫差自尽。”史料中讲的“甬”和“句”,就是指今宁波,而“甬东”、“甬句东”则是指现在的舟山岛。

对“甬”字的来历,三国时期的韦昭在《国语·吴语》注:“甬,甬江。”就是说“甬”这个地名源于甬江,而甬江又源于甬山。甬山就是今天鄞县与奉化交界处的江口镇塔山,发源于四明山麓,是雪窦山的余脉,山南为奉化,山北为鄞州。《奉化志》上讲,甬山的得名是这座山很像覆置的大钟,且山上水源丰富,像泉水一般涌出来,而“甬” 即含“涌”的意思,故称甬山。如今《辞海》里解释:“甬,浙江省宁波市的简称,因境内有甬江而得名。”

在春秋时期,鄞、甬地名己十分出名,而且地域辽阔,到秦朝(公元前222年)建鄞县时,它的地域包括今鄞西以及奉化全境和宁海、象山一部分,县府设在今奉化市的白杜村,其境内惟一通向大海的这条甬江,成为这一地区通往外界的主要水道。所以,当时甬江名气己很大,鄞、甬两个地名同时并存,指同一地域,但那时所指的甬江,是从剡江、鄞江和奉化方桥方向流来的东江汇合处开始,一直到镇海口出海为止,而不是指今天的甬江。现在己将从甬山流至宁波市区新江桥的长达121公里江段称为奉化江,而把奉化江和余姚江汇合于宁波市三江口至镇海口的22公里江段称为甬江。

古时将甬江流经的区域都称为“甬地”,尽管这块土地的名称曾经历多次变迁,但“甬”始终作为它的简称,延续至今。

宁波春秋时期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郭、贸、句章三县,唐时称明州;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将明州府改为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2.帮我找 一篇关于宁波历史的议论文1500字左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对于江南风物以及城市格局早已熟谙,因此,本次考察我并未对宁波生出特殊的感慨,但其中的奉化之行却不自觉地触动了某一根文化神经,发散出些许思绪。

奉化的招牌便是溪口蒋氏故居,游客都是冲着这个名头去的。我对此虽是仰慕已久,但也心存警惕。名人故居之类的风景,我也见得不少,但鲜有维持原貌并开发良好的,大多丧失其本来面目和历史厚重感,沦为购物广场或是度假场所。

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一早就知道这样的景点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形,会有怎样的布置,怎样的格局,怎样的待客之道,但当真到了那儿,眼前的景象却依旧让我感到一丝不快和遗憾。

蒋氏故居中的许多建筑是原址重建的,里头的摆设也都是赝品,换句话说,就是“假古董”。这种情况,很多地方都存在。谁都很无奈,经历了太多的战火和动乱,老建筑大多无法完整保存,后人不管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重建,到底是对历史的一种追溯,多少是要肯定的。只不过最大的问题是这种追溯往往演变成遗迹的现代诠释版,这样的诠释又或多或少带有迷信和宿命的成分,不伦不类,难免让人啼笑皆非。

在蒋氏丰镐房,我们听到导游这样解释建筑布局:房屋布局缺了一角,预示蒋介石日后只能偏安一隅。如此说法,游客自然是付之一笑,不去深究。而我,只能哑然无语,并选择撇开导游,自行游览。

用这种视角去解释建筑及其背后的历史,实在乏味得紧,也低俗得紧。这种解释的背后,实际上是历史文化开发的无力。

在现今的景点开发中,商业大行其道,其中又以餐饮和购物为最。对于寻常园林和寻常山水,上述刺激消费的方式无疑是最快捷和有效的,但对于一些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名胜而言,我们需要更好的思维和方式。

宁波由于地理原因,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山水并不多,即便是奉化溪口的风光,在江南来看,应不入上品。宁波的特色在于其历史文化山水,如天一阁和蒋氏故居。这样的山水只有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才能释放出光芒,因此,经营这样的山水不同于经营自然山水。

经营历史文化山水,首先在于对历史的正确解读,其次在于意境的营造和文化的传递。

蒋氏故居确实是个有历史的地方。妙高台是当年蒋介石下野后的决策所在地,可以说是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小洋房等地亦有其特殊意义。如此丰富的历史背景岂是简简单单几幅照片和“假古董”的陈列能够完全表达的?

说实在,整个蒋氏故居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不是什么丰镐房,也不是什么小洋楼,而是挂在墙上的蒋经国当年惜别溪口老家时写的一段文字,感人之深,读之欲泪。我想,人们来到这里,是希望了解那段历史的真相。如果能将那段历史的脉络在这个特殊的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梳理清楚,并正确解释给游客,那将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而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一陈不变的摆设和风水先生式的满口胡诌。

天一阁的历史文化意蕴就更浓了。余秋雨先生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曾细细描摹,我这里就不赘述了。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天一阁似乎并不以藏书楼的本来面目示人,而变成了园林和所谓的“麻将博物馆”等不相干的事务,不免让人感到莫名的滑稽。

现在我们看到,人们依然以经营寻常园林和寻常山水的方式经营着以天一阁和蒋氏故居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让遗留的古迹为逝去的历史作正确的注解,让正确的注解告诉现在的人们真实的历史,是历史文化山水保护与开发的重要使命。

3.宁波历史的小论文

哲学和文化流派 四明学派:也称“四明陆学”。

南宋淳熙年间,有“淳熙四先生”之称的明州学者杨简、袁燮、沈焕等人以研究、师承陆九渊的以"心"为构成宇宙万物来源的"心""理"合一的"心学"为主,兼综朱子理学诸学学说而形成的学派。 姚江学派:亦称阳明学派。

其创始人为明代哲学家、余姚人王守仁(别号阳明),因余姚有姚江流经,故名。王守仁继承和发扬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思想,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史称“王学”。

其主要继承人有徐爱、钱德洪、沈国模、史孝咸等。 浙东学派:也称浙江史学派,其创始人为明清之际启蒙主义思想家、余姚人黄宗羲。

黄宗羲在政治上公开揭露和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指斥其为“使天下不得安宁”的罪恶之源,主张民权。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学术提倡“经世致用”。

除哲学、史学外,对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都有研究,是清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等。

地方戏曲曲艺 甬剧:始于清乾隆后期,初称“串客”。系由田头山歌、马灯调、唱新闻等滩簧类民间小戏、曲调演变而来。

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一带。最初的演唱者为乡村的农民、工匠等手工业者,在庙会祭神、喜庆堂会时演唱,演唱的内容主要为新闻和民间生活故事,无表演动作,无乐器伴奏。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受“苏滩”影响,开始有简单的表演和胡琴伴奏。道光十年(1830)后,出现营业性演出的“串客班”。

光绪十六年(1890)数名艺人到宁波演出走红,"串客"改称为"宁波滩簧"。曾一度改称为"四明文戏"、"甬江古典"等,1950年5月始正式定名为甬剧。

甬剧擅演清装戏、近代戏、现代戏,表演细腻,语言、唱腔富有地方特色,内容适应市民的思想情趣,乡土气息浓郁。 姚剧: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

主要流行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一带。由当地的农民、手工业者闲季组班演出,有“灯班”、“灯戏”、“串客”、“花鼓”、“鹦哥班”等称呼。

光绪年间(1875~1908),部分艺人赴沪演出,受苏南等地剧种的影响,定名为“余姚滩簧”,其主要特点是表演朴实、粗犷、自然,动作来自生活,节奏轻快有力,对白用生活语言,杂以插科打诨。1953年,部分艺人组成“余姚滩簧小组”,1956年发展为剧团,正式定名为“姚剧”。

宁海平调:宁海县地方剧种。始于明末清初。

主要流传于宁海、象山、三门、天台、奉化一带。其唱腔特点、表演、伴奏手法近似新昌高腔,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对白以宁海书面官话为主,吐词文雅。

原均为男演员,50年代后始有男女合演。剧目有近百之多,内容以反对封建礼教、除暴安良为主。

四明南词:也称四明文书,属弹词类。主要流行于浙东地区,是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清道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

一般以堂会形式进行演唱,弹唱时,多为三人一档,常用乐器以三弦、扬琴为主,伴以琵琶、二胡等。曲词有词调、赋调、正赋、平湖、紧平湖等五种,俗称“五柱头”。

宁波走书:又称犁铧文书、莲花文书。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

最早产生于佃工在农作时的一唱一和中,曲调和乐器十分简单。至清光绪年间,常用曲调发展到四平调、马头调、赋调等三种,俗称"老三门"。

后来又伴以四弦胡琴、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等乐器。其中四弦胡琴是走书音乐独具特色之处。

同时,演唱形式也是由坐唱发展到表演,动作幅度较大,“宁波走书”也由此得名。方言 宁波话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甬江小片,宁波话中保留了不少中古音,借助于《广韵》《玉篇》这些古典的工具书,可以查到它们的最原始的写法。

当然,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难认,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可能读出和读准。但是,如果从词义的角度来看宁波方言,会发现它的三音节、四音节的俚语、俗语、比喻语、方言成语以及更多音节的短语和谚语(话头),不但可以书写,而且十分精彩生动,这些正是宁波话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此外,宁波话中的象声叠韵词、固定搭配、倒置、拟声等语言特点和众多极具乡土特色的民谚也给宁波话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意趣。 自“五口通商”开埠,西方文化东渐,舶来品也日益进入市民生活视野。

旧时称西方为西洋,故有许多名词冠以“洋”前缀,成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现象。民俗 地处浙东的宁波在越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

八月十六中秋节:全国各地以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惟宁波以十六为中秋。追其来由,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国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说南宋时宰相、鄞县(现鄞州)人史浩因母生日为十六日故易之。

清袁钧的有诗“峰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

每逢中秋节,家人团圆,赶神会,观龙舟,吃月饼,亦互赠月饼。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昌月饼见强,别具风味。

大头和尚舞:在宁波市郊、鄞州广为流传,昔日每逢新春佳节,民间舞蹈“大头和尚”便以“太平会”名义,走村串户,恭贺新禧,消灾祈。

4.帮我找 一篇关于宁波历史的议论文1500字左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对于江南风物以及城市格局早已熟谙,因此,本次考察我并未对宁波生出特殊的感慨,但其中的奉化之行却不自觉地触动了某一根文化神经,发散出些许思绪。

奉化的招牌便是溪口蒋氏故居,游客都是冲着这个名头去的。我对此虽是仰慕已久,但也心存警惕。

名人故居之类的风景,我也见得不少,但鲜有维持原貌并开发良好的,大多丧失其本来面目和历史厚重感,沦为购物广场或是度假场所。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一早就知道这样的景点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形,会有怎样的布置,怎样的格局,怎样的待客之道,但当真到了那儿,眼前的景象却依旧让我感到一丝不快和遗憾。

蒋氏故居中的许多建筑是原址重建的,里头的摆设也都是赝品,换句话说,就是“假古董”。这种情况,很多地方都存在。

谁都很无奈,经历了太多的战火和动乱,老建筑大多无法完整保存,后人不管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重建,到底是对历史的一种追溯,多少是要肯定的。只不过最大的问题是这种追溯往往演变成遗迹的现代诠释版,这样的诠释又或多或少带有迷信和宿命的成分,不伦不类,难免让人啼笑皆非。

在蒋氏丰镐房,我们听到导游这样解释建筑布局:房屋布局缺了一角,预示蒋介石日后只能偏安一隅。如此说法,游客自然是付之一笑,不去深究。

而我,只能哑然无语,并选择撇开导游,自行游览。用这种视角去解释建筑及其背后的历史,实在乏味得紧,也低俗得紧。

这种解释的背后,实际上是历史文化开发的无力。在现今的景点开发中,商业大行其道,其中又以餐饮和购物为最。

对于寻常园林和寻常山水,上述刺激消费的方式无疑是最快捷和有效的,但对于一些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名胜而言,我们需要更好的思维和方式。宁波由于地理原因,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山水并不多,即便是奉化溪口的风光,在江南来看,应不入上品。

宁波的特色在于其历史文化山水,如天一阁和蒋氏故居。这样的山水只有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才能释放出光芒,因此,经营这样的山水不同于经营自然山水。

经营历史文化山水,首先在于对历史的正确解读,其次在于意境的营造和文化的传递。蒋氏故居确实是个有历史的地方。

妙高台是当年蒋介石下野后的决策所在地,可以说是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小洋房等地亦有其特殊意义。如此丰富的历史背景岂是简简单单几幅照片和“假古董”的陈列能够完全表达的?说实在,整个蒋氏故居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不是什么丰镐房,也不是什么小洋楼,而是挂在墙上的蒋经国当年惜别溪口老家时写的一段文字,感人之深,读之欲泪。

我想,人们来到这里,是希望了解那段历史的真相。如果能将那段历史的脉络在这个特殊的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梳理清楚,并正确解释给游客,那将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而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一陈不变的摆设和风水先生式的满口胡诌。

天一阁的历史文化意蕴就更浓了。余秋雨先生在《风雨天一阁》一文中曾细细描摹,我这里就不赘述了。

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天一阁似乎并不以藏书楼的本来面目示人,而变成了园林和所谓的“麻将博物馆”等不相干的事务,不免让人感到莫名的滑稽。现在我们看到,人们依然以经营寻常园林和寻常山水的方式经营着以天一阁和蒋氏故居为代表的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让遗留的古迹为逝去的历史作正确的注解,让正确的注解告诉现在的人们真实的历史,是历史文化山水保护与开发的重要使命。

5.宁波历史文化

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宁绍平原东端,濒临东海。

宁波城处在余姚江和奉化江汇合为甬江的三江两岸,故简称“甬”。宁波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宁波境内的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是丘陵,东北部、中部是宁绍冲积平原。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天台山。

山海之胜,江河之美,造就了宁波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和富饶丰足的物产环境。 一、“宁波”市名的由来 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代。

据志书上载:“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后加邑为鄞。” 赤堇山有两处,一在今鄞县天童、宝憧一带 ,一在奉化境内。

“鄞”的名称最早就是这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设郡县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个县,归属会稽郡。

据说当时海外人民到宁波来集货贸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又设立鄮县。鄮即“贸邑”两字的合写,意即贸易的地方。

汉朝时,这三个县的范围大致是:鄞县包括现在的市区、西南郊和奉化东南一带,县治在今奉化白杜;鄮县包括江东区以东,鄮山以北的地方,县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带,县治在今江北区乍山乡城山渡附近。自汉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围没有大的变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两县都并入句章,县治设在小溪(今鄞县鄞江桥),唐武德年间又将句章改为鄞州,不久又改称鄮县。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称为明州,把鄮县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县)四县、归属明州。

州治开始在小溪,后来就迁到三江口。元和年间,又在鄮县东面设一望海镇。

五代时,州县合治,鄮县也改称鄞县,望海镇改为望海县,后又改为定海县,又把象山也划归明州。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国县(即今定海县)。

这样,明州范围就大体上包括后来宁波的鄞、慈、镇、奉、象、定几个县。 唐、宋间的明州,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口,《四明志》有“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记载,1974年和义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经由宁波港出口的外销瓷。

唐代在明州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当时从明州登陆来朝贡和贸易的,包括日本、高丽和一些东南亚的国家。

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广州并称为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又是全国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够建造可以容纳五、六百人的大吨位海船。南宋理宗时,把明州改为庆元府,元代又改称庆元路。

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因“庆元”有庆贺元朝的意思,又改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与明朝的国号相同,遂改为宁波府。

由于当时的镇海县还叫定海县,明州又紧靠镇海,取“海定则波宁”之意。这就是今天“宁波”命名的由来。

二 、宁波文化与特产 (一)宁波帮的宁波人为一家人 闻名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 勇创大业。

有一句话说,无宁不市。这说明宁波人的创业精神。

创业,既要有宏大长远的目标,又要有坚忍不拔的实干。如同创建一座大厦,目标便是构建大厦的总体设计,实干则是建造大厦的钢筋砂石。

宁波地处海滨,田少人稠,在长期外出经商者中,涌现出一大批实业家,他们根在宁波,创业在上海、天津、武汉以及香港、台湾,还有的徙向海外,诸如虞洽卿、吴锦堂、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应昌期等等。从这些宁波商帮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发现宁波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闯大业的精神风貌。

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中,宁波人创造了50多项第一,比如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所等等,他们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报效桑梓。

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凡是有宁波人在外地从事实业的地方,几乎都有宁波同乡会的组织,这些同乡会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扶助乡亲,报效桑梓。

这种理念在宁波商帮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他们离别故土,走南闯北,艰苦创业,取得成效之时,不忘报效国家,不忘为故乡父老乡亲造福。

以邵逸夫的乡情为例,可以从他珍藏的“三件宝”中得到证明:一块银元大小的泥土制品,周围镶嵌着一圈稻谷,正中是谷粒镶成的两个字“乡土”,反面是一个“寿”字;一把银制的古式钥匙,上面刻着四个字:“桑梓钥匙”;一块石头镇纸,上面有邵氏先人的手迹。邵逸夫的人生格言更为明确:“我要为国家富强多做些事情。”

他捐赠了10多亿资金,用于祖国各地的科教事业。大气开放,勇创大业,报效桑梓,这也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浙江精神在一个区域的具体展现。

作为宁波人,我真诚祝愿宁波精神在推动宁波的经济发展、提升宁波父老乡亲的文化素养等方面,显示出强大威力。 (二)“宁海舞狮”,宁波别样的舞蹈艺术 宁海素称“狮舞之乡”。

狮舞源于佛教,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人们在敬神祭祖时,常通过狮舞的习俗寄托丰收、。

6.宁波历史文化

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宁绍平原东端,濒临东海。

宁波城处在余姚江和奉化江汇合为甬江的三江两岸,故简称“甬”。宁波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河姆渡文化”,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宁波境内的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是丘陵,东北部、中部是宁绍冲积平原。主要山脉有四明山、天台山。

山海之胜,江河之美,造就了宁波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和富饶丰足的物产环境。 一、“宁波”市名的由来 宁波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代。

据志书上载:“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后加邑为鄞。” 赤堇山有两处,一在今鄞县天童、宝憧一带 ,一在奉化境内。

“鄞”的名称最早就是这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设郡县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个县,归属会稽郡。

据说当时海外人民到宁波来集货贸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又设立鄮县。鄮即“贸邑”两字的合写,意即贸易的地方。

汉朝时,这三个县的范围大致是:鄞县包括现在的市区、西南郊和奉化东南一带,县治在今奉化白杜;鄮县包括江东区以东,鄮山以北的地方,县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带,县治在今江北区乍山乡城山渡附近。自汉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围没有大的变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两县都并入句章,县治设在小溪(今鄞县鄞江桥),唐武德年间又将句章改为鄞州,不久又改称鄮县。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称为明州,把鄮县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海县)四县、归属明州。

州治开始在小溪,后来就迁到三江口。元和年间,又在鄮县东面设一望海镇。

五代时,州县合治,鄮县也改称鄞县,望海镇改为望海县,后又改为定海县,又把象山也划归明州。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国县(即今定海县)。

这样,明州范围就大体上包括后来宁波的鄞、慈、镇、奉、象、定几个县。 唐、宋间的明州,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海口,《四明志》有“海外杂国,贾舶交至”的记载,1974年和义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经由宁波港出口的外销瓷。

唐代在明州还设立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当时从明州登陆来朝贡和贸易的,包括日本、高丽和一些东南亚的国家。

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广州并称为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又是全国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够建造可以容纳五、六百人的大吨位海船。南宋理宗时,把明州改为庆元府,元代又改称庆元路。

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因“庆元”有庆贺元朝的意思,又改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与明朝的国号相同,遂改为宁波府。

由于当时的镇海县还叫定海县,明州又紧靠镇海,取“海定则波宁”之意。这就是今天“宁波”命名的由来。

二 、宁波文化与特产 (一)宁波帮的宁波人为一家人 闻名遐迩的“宁波帮”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是历史上著名的商帮。 勇创大业。

有一句话说,无宁不市。这说明宁波人的创业精神。

创业,既要有宏大长远的目标,又要有坚忍不拔的实干。如同创建一座大厦,目标便是构建大厦的总体设计,实干则是建造大厦的钢筋砂石。

宁波地处海滨,田少人稠,在长期外出经商者中,涌现出一大批实业家,他们根在宁波,创业在上海、天津、武汉以及香港、台湾,还有的徙向海外,诸如虞洽卿、吴锦堂、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应昌期等等。从这些宁波商帮的人生经历中,都可以发现宁波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闯大业的精神风貌。

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中,宁波人创造了50多项第一,比如第一家银行、第一家证券所等等,他们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报效桑梓。

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凡是有宁波人在外地从事实业的地方,几乎都有宁波同乡会的组织,这些同乡会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扶助乡亲,报效桑梓。

这种理念在宁波商帮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他们离别故土,走南闯北,艰苦创业,取得成效之时,不忘报效国家,不忘为故乡父老乡亲造福。

以邵逸夫的乡情为例,可以从他珍藏的“三件宝”中得到证明:一块银元大小的泥土制品,周围镶嵌着一圈稻谷,正中是谷粒镶成的两个字“乡土”,反面是一个“寿”字;一把银制的古式钥匙,上面刻着四个字:“桑梓钥匙”;一块石头镇纸,上面有邵氏先人的手迹。邵逸夫的人生格言更为明确:“我要为国家富强多做些事情。”

他捐赠了10多亿资金,用于祖国各地的科教事业。大气开放,勇创大业,报效桑梓,这也是“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浙江精神在一个区域的具体展现。

作为宁波人,我真诚祝愿宁波精神在推动宁波的经济发展、提升宁波父老乡亲的文化素养等方面,显示出强大威力。 (二)“宁海舞狮”,宁波别样的舞蹈艺术 宁海素称“狮舞之乡”。

狮舞源于佛教,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人们在敬神祭祖时,常通过狮舞的习俗寄托丰收、太平的美好愿望。

7.请介绍一下宁波的历史及文化古迹

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溪口-雪窦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浙江省第一大湖东钱湖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天童森林公园为国家森林公园。宁波还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窦寺等著名寺庙。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保国寺、古代水利建筑它山堰、宁海的南溪温泉、余姚的四明湖旅游度假区、象山的石浦渔港,为众多中外旅游者所向往。以镇海招宝山为代表的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海防历史遗迹和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斗争史迹给宁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观。 宁波文人荟萃,历史上曾有较高层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学派,如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出现了虞世南、高则诚、王守仁、朱舜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张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宁波的藏书文化深厚,涌现过一大批藏书数万卷的藏书名楼。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孕育而成的宁波传统工艺诸如骨木嵌镶、宁式家具、朱金木雕、金银彩绣等,用材讲究,手艺精绝,风格独特。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这是位居天下禅宗五刹之一的天童寺的写照,宁波的佛教文化举世闻名;阿育王寺珍藏着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雪窦山为全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保国寺是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宁波是浙东交通枢纽,陆、海、空、水立体交通发展迅速,尤以“东方大港”之称的北仑港称誉国内外。栎社机场与香港和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之间架设有空中桥梁。铁路、公路、水运以及市内交通四通八达。 宁波历史悠久,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代,宁波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如今的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全国14个中央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之一,人均收入居全国第四位,消费水平居全国第二位。宁波港是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79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港口开通了航线。 宁波是中国商人的发祥地。号称是“中国最精明”的上海人有1/4是宁波籍的。与温州人相比,宁波人更喜欢做大生意,这里出过“船王”包玉刚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工商巨子。故有“宁波大老板”、“温州小老板”之称。 宁波还是著名的侨乡,有30多万宁波籍人士旅居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宁波帮”已成为联结宁波与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宁波不仅山清水秀,还自古以“四香”(米香、鱼香、书香、墨香)传扬天下,物产极为丰富。主要特产可分为海鲜、海干产品、特色食品,时令果品,传统工艺品,服装等几大类。海鲜、干海产品宁波地处长江入东海口,海岸线纵长,是咸水、淡水交汇的地方,水中微生物极为丰富,因此海鲜味道特别鲜美,营养价值很高。宁波是中国盛产海鲜的主要区域之一,黄鱼、带鱼、墨鱼、石斑鱼、香鱼、弹涂鱼、海鳗、梭子蟹、海虾、蚶子、蛏子、牡蛎、泥螺、贡干、海蜇、海带、苔菜等各类海鲜一应俱全。干海产品中数黄鱼鲞、明府鲞、红膏炝蟹、醉泥螺、虾干、对虾干、虾皮、新风鳗鲞、海蜇头、海带、苔菜、烤鱼片等最有名,宁波人很喜欢以此特产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

麻烦采纳,谢谢!

8.宁波的传统文化

最佳答案 第一,有先进的浙东学术文化。

“浙东学术”之所以倍受瞩目,在于它出了许多一流的学人。自东汉以来,浙东出了不少全国知名的、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一流学人,如王充(27-97?)、吕祖谦、陈亮、叶适、王阳明、朱舜水(1600-1682)、黄宗羲、章学诚、章太炎(1869-1936)、鲁迅、蔡元培等。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从南宋开始,越在全中国思想、文化、教育领域常常处于领先地位。从理学到心学,到民主启蒙思想,到研究西学,到介绍马克思主义,越都有杰出代表。”

特别是它出了全国一流的浙东学派。浙东学派是中国最有名的、地域性的学术流派。

30年代的何炳松(1890-1946)说:“著者的愚见以为在我国学术史上要以浙东学派为最有光彩。”浙东学派,不仅仅是浙东地方的,它也是中国的,按照现在时髦的企业命名法,它的前面应冠以 “中国”二字,称“中国浙东学派”。

浙东学术是中国学术的精华,“要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必须研究浙东学术史”。浙东是一块不起眼的小地方,然而浙东籍学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却是非常了不起的。

浙东学术,不仅是民间的,而且是先进的。浙东学术是中国学术的精华。

明清中国学术史上的几个坐标点,都是浙东学人开创的。国家思想对现状是维护的,民间学术对现状是批判的,浙东学术的特征就在于批判性。

浙东学术的魅力就在于它时常处于时代最前沿位置。浙东学术代表了当时人类思维的最高成果,这种成果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它虽也有地域性名词,但影响却是全国性的。浙东学术,不仅在国内占显要位置,而且在国外,尤其是在东亚的日本、朝鲜,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历史上,中国是东亚大国,而日本、朝鲜则是毗邻的小国,同属汉文化圈。中国是先进国家,而日本、朝鲜则是落后的国家。

文化的影响,总是遵循先进影响落后、落后靠拢先进的规律。所以,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朝鲜有着巨大影响力。

浙东学术对东亚的影响,正是发生在这种背景下的。 第二,有富有活力的宁波商帮文化。

宁波商人善于随时代前进而前进。宁波人经商的历史很早,起码在明末,已开始出名。

在当时的首都北京,宁波商人控制着北京的中药业、成衣业、钱庄业等行业。近代以后,他们又凭沙船业、钱庄业等,挤身中外贸易。

明清时候的十大商帮,发展到20世纪初,有九大商帮淘汰出局,唯独留下了宁波帮,并一直薪火相传,成为浙商的主干力量。“宁波帮”曾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商帮之一,“无宁不成市”的说法充分形容了他们的地位。

在中外贸易中,宁波商人较早地接受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商帮,涌现出包玉刚、董浩云(1912-1982)、邵逸夫、王宽诚、陈廷骅(1920-)、厉树雄等名闻中外的巨商。宁波帮所具有的开放心态、合作精神、创新意识、诚信务实等人文精神,支撑着宁波帮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中国号称有“十大商帮”,宁波帮最晚出,也最有生命力,影响也最大。 第三,有中外贸易港口文化。

宁波作为中国三大始发港之一,宁波与日本、高丽等国贸易交往比较密切,形成了海上丝路文化。宋代是明州海上丝路的全盛期。

明代宁波的双屿港一度成为东亚民间国际贸易中心,有“16世纪之上海”之称。宁波海上丝路文化,包括了商贾、佛教、绘画、雕刻工艺、瓷器、思想学说、茶叶七大方面内容。

目前,宁波与泉州、广州合作,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第四,中国南方青瓷文化中心。

越窑是我国青瓷的起源地,越窑青瓷以其众多的品种,间接或直接传播到大江南北,影响着国内众多的窑场。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越窑青瓷是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瓷种,在世界文明史上留有光辉的一页。

第五,中国藏书文化中心之一。宁波历史上藏书家、藏书楼众多,最著名的是范钦之天一阁。

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又是世界最古老三大藏书楼之一。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古代藏书楼文化研究中心。

第六,东南宗教文化发达之区。中国的宗教,主要是佛教与道教,尤以佛教影响最大。

宁波佛教历史悠久,早在佛教传人东南地区之时,宁波就成为承受佛光之地。宁波由于地外海隅,故而寺院林立。

由于政府干预及自然因素,宁波佛教的发展历程曲折,剩下的寺院数量有限。但即便如此,就现存著名寺院数量来说,仍居江南首位。

由于中外贸易港口的特殊位置,基督教也老早瞄准了宁波,明末以后宁波开始传播基督教。 第七,有着灿烂悠久的建筑文化。

建筑既是实用物,又是科学艺术。宁波的建筑异常丰富,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遗存,大家到此不能感受到灿烂悠久建筑文化的存在。

如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唐代的它山堰。宋代的保国寺建筑艺术,号称无梁殿,正是《营造法式》建筑艺术的实物见证。

元朝的永丰库,曾成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明代的天一阁,范宅,是典型的宁波建筑。

近代,有秦氏支祠及漂亮的戏台,庆安会馆及戏台。20世纪初,宁波出现中西合璧的建筑,如外滩,如虞洽卿故居等。

文化是人类生存经验的积累与升华,由生存而体悟出来的经验、思想、知识及其产品,就是文化。

9.宁波文化

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素有“文物之邦”之美誉。

全市共有文物史迹遗存1020处,已公布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其中有1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保国寺、上林湖越窑遗址、它山堰水利工程、镇海口海防遗址、天一阁、奉化蒋氏故居、庆安会馆、东钱湖石刻群、庙沟后与横省石牌坊和虞氏旧居。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6个,剧院9座,电影放映单位及演出场所155个。

精品创作成绩喜人,越剧《国色天香》、舞剧《满江红》、舞蹈《水乡三月天》、舞蹈《小巷记忆》、镇海龙鼓等分别获中国艺术节、全国舞剧“荷花奖”、“群星奖”、“蒲公英奖”、“山花奖”等国家级大奖。近年来,市“小百花”越剧团先后赴法国、匈牙利、香港等地访问演出,广受海内外赞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甬剧、姚剧以演现代戏而闻名。

每年元旦邀请世界各地的乐团来宁波演奏新年音乐会,已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的蓬勃开展,不断增强了都市文化氛围。

全市文化设施的品位和内涵日益提升。近年来新建、改建了天一阁书画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民光影城、宁波影都、宁波逸夫剧院、市图书馆、鄞州区沙孟海书画院、梁祝文化公园、月湖一期工程、中山广场、时代文化广场、宁海潘天寿广场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品位的文化设施。

“三江文化长廊”和宁波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等八大文化设施建设已经启动;同时,兰江剧院、宁波剧院、市图书馆的全面改造,将使宁波市的文化设施更显辉煌。补充: 最有名的是宁波帮。

相关参考

宁波发展历史行情

1.宁波的历史发展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为越国地,战河姆渡遗址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前BC222年,秦定楚江南地,置鄞、鄮、句章3县,属会稽

历史从未远去,历史照亮明天论文

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

宁波九校联考历史高一

1.宁波高中历史辅导班收费标准我推荐可以试下一对一哦,应借用图片、音像材料等直观教具,创设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情境”,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历史感”,为实现“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历史角色提供条件。历史

宁波帮的历史贡献

在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宁波帮占有重要地位。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不仅有力地瓦解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推动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而且使以洋货为载体的西方文明较快地进入中国,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与此

三千历史明朝海禁之后宁波港口就荒废了吗

历史上广义的「”双屿港”概念包括了宁波东部整个舟山群岛海域双屿大港六横岛旅游,是近年兴起的海岛游,相信不少宁波人已经去过,但大家多直奔东南部的台门海边玩,很少有人会想到,450年前,岛的西部曾存在过一

宁波慈城的历史

一、慈城的历史历史沿革慈城设治始于吴越勾践时(约公元前495年),名叫句章。县治在余姚江畔城山地方,慈城街道作为越国的屏障。唐朝开元26年(公元729年)房琯为令,迁县治于浮碧山以南,浚疏阚湖,以灌溉

历史类论文开题报告

1.历史学论文开题报告解决思路怎么写我最近也在写,照着这个格式找些符合的资料填上就好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要求4.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的结构

宁波的简介

宁波,简称甬,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世界第三大港口城市,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2016年东亚文化之都。1、位置境域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历史论文,关于唐太宗的历史小论文

关于唐太宗的历史小论文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历史论文600,关于唐太宗的历史小论文

关于唐太宗的历史小论文唐太宗,即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容许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