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建交的历史影响
Posted 关系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美苏建交的历史影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美苏建交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对峙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①消极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 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 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 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 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 威胁之下。 ②积极影响: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 轻易动武,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 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 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 整体发展;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 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 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 起。
2.美苏缓和外交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1947.3 美国推向杜鲁门主义苏联针对其在1947.9成立共产党工人情报局
1947.6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 苏联针对其在1949成立经互会
1948美苏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9美成立北约组织 1955苏联成立华约组织
影响:
北约: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在欧洲铸成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军事包围圈
华约:标致战后欧洲正式形成两大军事队里集团
世界又一次处在战争的危险中,动荡不安,国际关系恶化
思想:法律所规定的人的自然权高于一切
作用:为帝王和元老院提供法律依据
维护奴隶制度,巩固帝国的社会基础
顺应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3.美苏争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阵营对峙,形势严峻,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50年代初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两国在国际上有共同的对手美国。
苏联在我国边境阵兵百万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如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1960年,苏联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同年,苏联在新疆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中苏关系恶化。1969年,苏军挑起珍宝岛武装冲突。苏联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并且把苏联做为头号敌人,与苏联霸权主义进行斗争。
这一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
尼克松访华
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进行全面收缩。在这种情况下,中苏关系开始缓和。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苏、美三国关系随着美苏争霸局势的变化而变化,中、美、苏关系恶化时,给三国都带来了损害。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从美苏方面来说,都是在战略进攻时要控制或颠覆中国政权,而在战略防御时又打“中国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4.冷战时期中美建交对苏联的影响
1979年中美建交时,苏联正值国力最强大之时,对美国和中国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迫于压力和其他因素,中美在1972年互访,那时实际上已经建交了。这不仅是双方外交的需要,也是保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从这时起,中美就向苏联发出了警告:我们联合起来了,你别跳!!!确实,苏联并不比之前有所收敛,仍然保持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态势,但他始终不敢对中美有什么动作,即使对中美有明显的优势。
还有更重要的:苏联人民在这之前一直认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容”的理论,而中美联盟(也许还算不上联盟),则对他们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或许,这就是对苏联最大的影响。
5.中苏的建交历史背景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1961年中苏关系彻底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助中国建设的全部专家项目,这也是新中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1),中美关系倒是逐渐破冰,主要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陷入困境不可自拔,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
此时的美苏争霸,由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捏夫将国家改革的重点放在军事方面,而美国又陷入越战的泥潭不可自拔,苏联处于优势。 8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逐渐改善,开始恢复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又呈现出一种时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的发展态势,主要原因:美“和平演变”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增长。美国处于攻势,苏联防守。
6.1979年中美美建交的意义
中美建交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束了长期的对峙,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中美建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方关系突破的标志性大事。30年来,在两国几代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卓有成效,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与日俱增,中美关系的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更加突出。
相关参考
冷战与战后东亚国际秩序:影响及后果 本文的目的是从较长时段的历史中观察冷战时代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兴起、演变及其对当今地区和全球政治的影响。本文认为冷战时代的东亚秩序经历过一次巨大的变革,即从美苏同盟
一、中外建交的过程和意义一、1971年双方以乒乓外交拉开了两国建交的序幕。二、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美开始实质意义上的双边关系。三、1986年十一月,美国太平洋舰队访问中国青岛,中美双边关系有政
中国与古罗马建交罗马在汉代被称为大秦,意即泰西(极西)之国,又称海西国。出于经济和外交上的需要,东汉王朝决意谋求和罗马直接建交。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安息西界时,由于安息海商的婉言阻拦,没
东晋与拜占庭建交拜占庭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公元306~337年)执政期间建成的新都,拜占庭人通常以拂(首都)自称。公元347年,东晋王朝占领巴蜀以后,通过张氏前凉政权,正式与拜占庭建交。早在西汉时期,
一次“外交核爆炸”——中法建交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法建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一项重大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宣布
1978年7月至12月中美两国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举行谈判,同年12月双方就建交达成协议,12月16日(华盛顿时间12月15日),双方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关系解冻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极大地震动了日本。日本各阶层人士纷纷要求恢复日中邦交。1972年7月,田中角荣新内阁上
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中日建交1972年9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充满了热烈的气氛:中日联合声明签字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周恩来总理和姬鹏飞外长与日本田中角荣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联合声明上
1971年11月27日《东南亚中立化宣言》发表70年代初,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加剧了在东南亚的争夺。为抵制美苏影响和控制,维护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利益和安全,1971年11月27日,东盟五国外长在马来西亚首都
新中国以来,中国的建交国由成立初期的18个增加到现在的178个,形成了“朋友遍天下”的可喜局面。 回眸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总共经历了三次建交高潮。 开国大典的第二天,苏联方面承认中华人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