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贤历史
Posted 孔子
篇首语:知道如何活用知识最重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次之,拥有知识再次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礼贤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礼贤历史
1.历史上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的例子
1.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2. 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离他逝世两个星期前的一天里,当他得知外孙女婿来到他家,便迫不及待地叫他讲授高能物理基本粒子的基本知识。老伴劝他:“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竺老听了老伴的话儿,一边咳嗽一边说:“不成,我知道得太少。”
好一个“我知道得太少”!这种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正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竺可桢在气象学上辛勤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一生硕果累累。
谁能想到,一个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竟还在84岁的高龄,在生命处于垂危之际,先后五次向晚辈求教"补课",孜孜不倦。不能不说这正是我国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甘拜人师,永不满足的精神这一传统美德在一个大科学家身上的生动体现,正是他能走向人生光辉顶点的基本要素。
怎能不令人深深敬 佩呢? 3. 曹操手下有很多能人,因为曹操礼贤下士,所以很多人都来投奔他. 4. 燕昭王筑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礼贤下士,“士争凑燕”,终于破齐复国,报了大耻。
相关参考
:(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 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而且都觉得他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都把他写成了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后来还有一句话叫:「扶不起
周文王是周朝历史上的明君,一直致力于周国的强盛,他广招贤才,礼贤下士,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他的功绩为世人传颂,他的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他吧。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周
提起“礼贤下士”这句话,人们不大容易把它和秦始皇这个人联系到一起。> 可是,翻读《史记》,你不能不承认,就是这个秦始皇,在他“续六世之余烈,吞二周而亡诸侯”的奋斗过程之中,他还就确确实实曾经多次
魏文侯礼遇人才——礼贤下士,屈己待人春秋末期,魏国国土范围很小,国民也少得可怜。然而,魏文侯知道国家强大的关键是人才。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世人都说他是个人才。为了能够经常学习治国之道,魏文侯亲自前去拜他
...朝历史上的明君,一直致力于周国的强盛,他广招贤才,礼贤下士,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他的功绩为世人传颂,他的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着。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认识一下他吧。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周太王的孙子...
> 战国十三年(前356年),秦国为了占有魏国的边城伯阳、防陵等七座城池,召集了二十万大军,准备起兵伐魏。>> 大夫司马唐上奏秦武王,道:“我军虽然兵强马壮,但劳师袭远乃兵家之忌。而且在不知魏国虚
刘禅:(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禅这个人大家都知道,而且都觉得他是个昏庸无能之辈,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上都把他写成了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后来还有一句话叫:扶不起的阿
刘备其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三顾茅庐”。即使没有多大的本事,就凭这种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品格,就值得尊重。孔明出山之后,刘备与这位二十几岁的年青人相敬如宾,入则促膝而谈,出则并马而行,火烧博望坡时,
历史人物 高从诲礼贤薄赋 高从诲高季兴 高从诲生平简介 高从诲的故事
本名:高从诲别称:高赖子、高无赖字号:字遵圣所处时代:五代十国(南平)民族族群:汉族谥号:文献王www.cha138.com 高从诲,字遵圣,是南平武信王高季兴的长子。高从诲初仕后梁,担任供奉官,后
秦国西临诸戎,东接强晋。秦穆公晚年称霸西陲,大大拓展了秦国的疆域,奠定了秦国长期发展的根据地。但是,秦国要想成为诸侯中的大国,偏安西方一隅肯定不行,东扩是秦国的必然选择。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有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