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岳麓

Posted 历史

篇首语:守株待兔只能得一餐饱,主动出击方能丰衣足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岳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岳麓

1.2015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考试卷

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这段材料能够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A、周王的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周王的姻亲 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2.最早使用“皇帝”这一称号的是A、黄帝 B、周武王 C、秦始皇 D、汉武帝3.唐朝在门下省设置的供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叫A、中朝 B、内阁 C、军机处 D、政事堂4.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当时我省被迫对日开放的一处商埠是A、南通 B、无锡 C、常州 D、苏州。

2.高一必修一的历史(岳麓版的)的重要知识点,就是考试大题一般常考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易错点: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易混点: 1、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丞相职权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 3、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易错点 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封建性质。 “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另外,“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专有名词,注意不应出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字眼。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易错点 1、天京变乱不是偶然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历史的必然。

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他们没有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

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偶然性中包含着历史的必然。 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三民主义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

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帝,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民生主义未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4、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5、学生容易误以为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7、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8、中共三大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但不等于中共没有参与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9、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 10、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1、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2、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3、“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14、注意中共领导的三大起义失败的最大教训是不根据本国国情,坚持“城市中心论”,从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应该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15、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易混点 1、《天朝田亩制度》和《。

3.高一历史哪些几课知识点试卷经常出【岳麓版

高一历史分必修一和必修二,估计你要的是必修二。

我认为经济史可以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经济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以及经营模式和理念等等。中国古代史以农业发展、相关经济政策为重点;近代以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民族工业化的历程为主线;现代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主;世界近代史以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主;世界现代史以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为重点。

还要注意中西方经济的对比,以及中西方的相互影响。

4.高一历史哪些几课知识点试卷经常出【岳麓版

高一历史分必修一和必修二,估计你要的是必修二。

我认为经济史可以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经济格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以及经营模式和理念等等。

中国古代史以农业发展、相关经济政策为重点;近代以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和民族工业化的历程为主线;现代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主;世界近代史以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主;世界现代史以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为重点。

还要注意中西方经济的对比,以及中西方的相互影响。

5.高一年级历史选择题(岳麓版)

我就是觉得B错了这么说吧,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并且以世界霸主的姿态全球殖民扩张了(当然不是这个时候才开始)。

但是,注意,是殖民扩张~是掠取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拿中国为例吧,之前是自然经济,而外国列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局面,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依赖他们,不然,他们何必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迫我们签定条约,开放这口岸那口岸的。答案说是各国依赖与英国的贸易,这显然是错了,绝对的错了!难道中国依赖与英国的鸦片贸易?可笑。

曾记否有虎门硝烟呢!要说依赖,不如说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候,英国过度依赖海外市场,导致其最终生产力发展缓慢,被美国揣了。

6.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材料解析题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共50分)1.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中央任命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2.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 C.削弱王国势力 D.削夺武将军权3.19世纪列强一再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近代中国的落后 B.列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C.清政府的腐败 D.中国的资源丰富4.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偏师北伐,太平天国本来可以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只看到现象没有抓住本质 B.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必然因素C.片面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 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5. 太平天国遇到了中国历史上任何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的新情况是( ) A.满汉地主联合镇压 B.农民阶级内部变乱导致分裂C.敌人长期围困封锁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6.在下列列强侵华战争中,侵略者曾攻入北京烧杀抢掠的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7.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未能瓜分中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的矛盾C.义和团运动对侵略势力的打击 D.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斗争8. 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在(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C.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D.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9.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0.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一外交政策叫(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条线,一大片”11.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其主要根源是( )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C.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 D.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12.我国政府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 )A.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的取得C.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削弱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3.“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 )A.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B.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C.要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D.要严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1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对外关系中所实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有(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求同存异”原则 ③“一国两制”方针 ④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5.古代亚非文明成就中,为希腊文明所汲取的是( )A.中国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 B.中国文明与埃及文明C.埃及文明与印度文明 D.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16.下列关于古罗马法律文献的叙述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及其公民的法律,只包括成文法,不包括习惯法B.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C.《十二铜表法》涉及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等,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D.《民法大全》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17.下列关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光荣革命”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最重要的成果B.《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确立C.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相融的混合物D.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1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三权的归属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权归总统 B.立法权归国会 C.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D.外交权归联邦议会19.现代英法美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点不包括( ) A.都实行两院制 B.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C.上院权力都比下院大 D.都拥有立法权20.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B.没有发动农民参加革命,也没有外援C.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 D.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革命不可能成功21.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B.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C.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D.是世界现代历史的开端22.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23.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相同之处是( ) A.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C.政治经济一体化性质的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24.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欧共体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 B. 欧共体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C.第三世界的兴起、苏联解体 D.欧共体的形成、苏联解体25. 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目标的原因是( )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日本。

相关参考

历史必修三会考试题

一、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期末考试一般会考什么题目恩~~我也是猜题一组啊一般来说的话大题第一个会将儒学从产生到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考一遍吧,恩应该再加上一个儒学的现实意义或者对和谐社会

高一历史岳麓必修一第二单元笔记

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难还是简单有哪一本必修难吗

我也是岳麓版。我觉得必修三人物史是三本必修里最简单的一本,因为它的每课内容相对独立,以一个人的事迹来独立一节课,对人物的评价也比对历史事件的评价简单。我觉得最难的是经济史,也就是必修二。经济史——物质

高一数学必修1试卷

(需要直接的文件可发一封邮件到邮箱729896375@QQ.COM索取)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试卷高一数学试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6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到18课的复习资料

第13课鸦片战争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1、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B、直原因接: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2、结果:中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提纲(全套)[岳麓版]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贡献。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的

一、“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③阶级关系

历史必修一模块一试题

高一必修一历史模块考试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确立时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治体制英国1689权利法案首相下议院上议院国王首相君主立宪制美国1787联邦宪法总统国会最高法院总统总统联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

高中历史必修1-3知识点总结(岳麓书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