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兵简政的历史故事

Posted 政策

篇首语: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精兵简政的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精兵简政的历史故事

一、精兵简政说的是谁的故事

毛泽东曾指出:“‘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克服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困难,而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一项重要政策,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

1938年10月侵华日本军队占领武汉后,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封锁与破坏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物质供应极端困难。由于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难以适应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不胜负担。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中提出实行精兵主义。随后,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11人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还提出了五项具体实施办法。这个议案提出后,曾引起争议。有些人担心这会使边区在遭到敌军进攻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毛泽东看到李鼎铭等的提案后非常重视,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切实进行整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起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阐明中共中央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是根本解决庞大机构与战争情况的矛盾,粉碎日军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最后战胜敌人的重要办法。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并先后进行三次精简,取得很大成效。随后,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主要内容是:将党、政、军、民等组织机构的脱产人员缩减到占所在根据地总人口的3%以内,军队(含游击队)与党、政、民工作人员的比例为3∶1,从而使脱产人员与根据地的供养能力相适应,从根本上解决“鱼大水小”的矛盾;压缩与合并党、政、军、民领导机构,减少机关行政人员和部队的非战斗人员,充实基层和连队,将编余干部送到学校和训练班储备与学习;建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规定由中共中央代表机关及各级党的委员会统一领导所在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消除党、政、军各自为政现象。

精兵简政政策的普遍实行,对于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军队的精兵简政工作从1941年12月陆续开始,至1943年底基本结束。实行这一政策后,部队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战斗力有所提高,并使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得到加强,从而更加适合敌后游击战争的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精兵简政仍是党、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

二、精兵简政的典故

1李鼎铭,毛主席有:“精兵简政”是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2毛泽东 3。林伯渠 当前抗战形势的关系,指出:“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使我们的战争的机构适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得越发有力量,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要最后地战胜敌人。”

①这两个文件,为深入开展精兵简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根据中央九一决定和九七社论的精神,边区政府又决定进行第三次精简。

林伯渠认为第一、二次精简工作的主要缺点是对精简的认识不够,没有定出全面具体的方案,计划性差,领导抓的不紧,缺乏雷厉风行的精神。今后简政的精神与内容,就是要求得精干、统一、效能、节约与反对官僚主义,以达到健全机构,建立制度,调整干部,改变作风,加强领导,精通业务,厉行节约,改善各方面关系之目的。

他要求全体干部要接受前两次的教训,加强调查研究,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只顾布置,不去检查,有头无尾及文牍主义、形式主义、事务主义等官僚主义的作风,真正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②。 为了更好地进行第三次精简,林伯渠委托边区政府秘书长李维汉起草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

这个纲要吸取了第一、二次精简工作的经验教训,本着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除了提出具体的精简方案外,特别强调了统一思想认识的重要性,经过边区党组多次讨论修改,于一九四三年三月在边区政府委员会上通过实施。随后,林伯渠又领导边区政府制订和颁布了《政务人员交代条例》、《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等一系列组织措施和条例,对许多具体问题在思想上求得了一致,在要求上达到了统一,保证了精简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精兵简政的典故

1李鼎铭,毛主席有:“精兵简政”是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2毛泽东

3。林伯渠 当前抗战形势的关系,指出:“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使我们的战争的机构适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得越发有力量,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要最后地战胜敌人。”①这两个文件,为深入开展精兵简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根据中央九一决定和九七社论的精神,边区政府又决定进行第三次精简。林伯渠认为第一、二次精简工作的主要缺点是对精简的认识不够,没有定出全面具体的方案,计划性差,领导抓的不紧,缺乏雷厉风行的精神。今后简政的精神与内容,就是要求得精干、统一、效能、节约与反对官僚主义,以达到健全机构,建立制度,调整干部,改变作风,加强领导,精通业务,厉行节约,改善各方面关系之目的。他要求全体干部要接受前两次的教训,加强调查研究,发扬民主作风,反对只顾布置,不去检查,有头无尾及文牍主义、形式主义、事务主义等官僚主义的作风,真正达到精兵简政的目的②。 为了更好地进行第三次精简,林伯渠委托边区政府秘书长李维汉起草了《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这个纲要吸取了第一、二次精简工作的经验教训,本着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除了提出具体的精简方案外,特别强调了统一思想认识的重要性,经过边区党组多次讨论修改,于一九四三年三月在边区政府委员会上通过实施。随后,林伯渠又领导边区政府制订和颁布了《政务人员交代条例》、《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等一系列组织措施和条例,对许多具体问题在思想上求得了一致,在要求上达到了统一,保证了精简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精兵简政]是初一的历史中那里学的

有篇课文,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在张思德追悼会上讲的。

里面就有“精兵简政”。 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克服抗日根据地的物质困难,而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一项重要政策,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中提出实行精兵主义。随后,党外人士、不久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等11人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

还提出了五项具体实施办法。毛泽东看到李鼎铭等的提案后非常重视,并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切实进行整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 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起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阐明中共中央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是根本解决庞大机构与战争情况的矛盾,粉碎日军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最后战胜敌人的重要办法。

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并先后进行三次精简,取得很大成效。

随后,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精兵简政仍是党、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

五、求精兵简政的介绍(有关中国近代史)

“精兵简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是采纳党外人士李鼎铭等人的建议而制定的。

1940-1941年,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自然灾害严重,财政收入锐减,国民党又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付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抗日根据地也存在着脱产人员数量庞大的问题,财政支出困难,根据地人民负担也很沉重,这使各根据地面临着空前的物质困难。

这种情况引起了党中央和西北局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边区党外各界人士的关注。1941年11月至12月间,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届参政会,党外人士李鼎铭等11人提出一个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提案的主要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抗日救国大业,兵要精,政要简,行政机构要质胜量,提高工作效率。

“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之经济紊乱现象”。精兵简政方案提出后,受到一些人的批评。

而毛泽东对这个提案非常重视,他认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党中央经过讨论采纳了党外人士提出的建议,并于1941年12月13日向抗日根据地发出精兵简政、发展经济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

毛泽东还为延安《解放日报》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推动这一政策的实行。 由于实行了“精兵简政”的政策,各抗日根据地都有效解决了“鱼大水小”的矛盾,节约了经费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生产发展,克服了物质困难,为坚持长期抗战奠定了基础。

后来,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写道:“‘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10位悍將殞命,4萬精兵被殺

大夥都知道:“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酒這東西一旦喝過頭,很容易出現重大事故。逢年過節、朋友聚餐、日常小聚等,酒肯定是少不了,“故事”自然也就少不了;若只是“故事”還好,是“事故”可就親人兩行淚了。

10位悍將殞命,4萬精兵被殺

大夥都知道:“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酒這東西一旦喝過頭,很容易出現重大事故。逢年過節、朋友聚餐、日常小聚等,酒肯定是少不了,“故事”自然也就少不了;若只是“故事”還好,是“事故”可就親人兩行淚了。

鲜为人知的八路军裁军,毛泽东拍板精减20余万

  1941年底中共采纳党外人士李鼎铭的意见,在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拉开大规模精兵简政的序幕。其中,决定“精兵”20余万,占当时总兵力57万的一半。  “精兵简政”曾被疑动机不良  中共领导

历史人物 手握三十万精兵的蒙恬为何不举兵反抗

  是秦始皇时代的人,从他祖父那一代开始,他们家就一直为秦国服务。到了这一代,他们家在秦国拥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任命为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对抗匈奴。>  蒙恬是秦始皇最坚定的支持者,

中国两万精兵如何被灭光? 高仙芝镇守安西

在甘英和张骞正式经管西域之后,又过了七个漫长的世纪,终于有一个人再次去到了中国西边的区域,这是历史上第一回留下了最真实又绝对可靠的记录。这个身份比较特殊的人叫做杜环,他是阿拉伯的一个战争俘虏。此人写了

中国两万精兵如何被灭光? 高仙芝镇守安西

在甘英和张骞正式经管西域之后,又过了七个漫长的世纪,终于有一个人再次去到了中国西边的区域,这是历史上第一回留下了最真实又绝对可靠的记录。这个身份比较特殊的人叫做杜环,他是阿拉伯的一个战争俘虏。此人写了

历史人物 刘备是怎么骗走曹操的五万精兵的 为什么这五万人没有一人叛变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精兵无叛变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当时刘备为了复兴汉室带着张飞与关羽四处奔波逃窜,不停的投靠不同的诸侯。刘备当时还没有遇见诸葛亮,没有诸葛亮的建议,他的生活可谓是很艰辛,那么

历史人物 刘备是怎么骗走曹操的五万精兵的 为什么这五万人没有一人叛变

很多人都不了解刘备精兵无叛变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当时刘备为了复兴汉室带着张飞与关羽四处奔波逃窜,不停的投靠不同的诸侯。刘备当时还没有遇见诸葛亮,没有诸葛亮的建议,他的生活可谓是很艰辛,那么

刘禅为何轻易选择投降? 蜀汉还有精兵10万

...右,虽然邓艾已经兵临城下,但是刘禅手中还是调度10万精兵,为何轻易选择投降?愤怒,那估计大部分人都指向了姜维这三国最后的大将军和大宦官黄皓了,暂且不谈。公元258年,曹魏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数路向成都进攻...

刘禅为何轻易选择投降? 蜀汉还有精兵10万

熟读三国的朋友,对蜀汉的灭亡,说不定有这种惋惜,一种愤怒,惋惜心目中的“主角”光环的刘备怎么就生出这么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曹魏的灭蜀之战还才刚刚开始进行两个月左右,虽然邓艾已经兵临城下,但是刘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