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抗战历史

Posted 粤剧

篇首语: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佛山抗战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佛山抗战历史

一、佛山历史故事

年十六做尾牙-蚝,鱼,柚,蕉吃出好意头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是代表着准备一年终结的祭祀,连串过年习俗,由此掀起序幕。传统“尾牙”的拜神仪式,祭品都是象征好意头的食物,如发菜蚝豉(发财好市)鱼(年年有余),柚(年年都有),香蕉(招财进宝)等。根据传统,老板在“尾牙”席间,会请员工吃“无情鸡”,即鸡头或鸡尾指向那一位员工,又或老板亲自夹鸡块给该名员工吃,便代表请他另谋高就。这一天适宜吃虾,因辛苦了一整年,吃了虾边笑哈哈。年廿四谢灶君-两碌长蔗做天梯中国以腊月(农历十二月)廿四为小年夜,叫做“交年”。这一天,亦是谢灶之日。要谢灶君的原因是,他要在这一天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所监视的家庭在过去一年来的善行时口下留情,隐恶扬善,所以都工蜂美食会炉灶君。谢灶的最特别之处就是要供奉甜食,祭品当中有两碌长蔗,量块片糖和一对有枝有叶的柑。两碌蔗的作用是给灶君当天梯,返上天庭;片糖代表甜食,以前的人没有糖果的甜品,所以用片糖:至于柑,是取其广东谐音“金”,当然是用来会炉灶君的。据说,灶君是玉帝的“二五仔”,老百姓为了他在玉帝面前讲好话,所以要令灶君口甜;也有另一说法就是要黏著他的口,免他乱说话。年廿五办年货-开炸蒸糕有规矩谢灶以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忙于贺年食品,现时已很少家庭会自制油角、煎堆与年糕,因为如果做得不好,可能会赶走来年好运,所以都外购为妙。“年廿四‘开炸’、年廿五蒸糕,年廿八包粽”是以前家庭制作贺年食品的日程。“开炸”即“开油锅”,与蒸糕,一连串的工序很关键,稍一不慎讲了一句不吉利的话,都可能会令一家终年交上厄运,所以负责这个步骤的主妇,为了不容有失,严禁小孩参与,以免他们乱讲不吉利的话。年廿八大扫除-清旧物换金花神红大扫除(广东话旧称“洗邋遢“)是象征除旧迎新,祈望今年好过旧年的意思。负责清洁的扫把被认为不洁之物,可能与灾星“扫把星”意义相同,所以年廿八洗邋遢之后,要将扫把收起。另外,扫地也要由大门向屋内扫,否这财气就向外扫出。到了新年,若邋遢在地上怎么办?那只能用收拾起,还要不能丢出街,等到年初四后才能打扫地方。另外,为神位和招牌更换“金花”和“神红”,称“簪花挂红”,“金花”和“神红”是神位的护法,向小或极为神灵服务。至于在金漆招牌上“簪花挂红”,也寓意大吉大利,商务蒸蒸日上。年廿九责年-鲮鱼,葱,芹,蒜吃出好意头旧社会各行各业重视过年,所以到了岁晚就收炉,市场也不开,那么之后几天吃什么?老百姓会买备耐放的食物,俗称“责年”,准备在过年期间享用。这些“责年”食物在年廿九就开始准备,要挑选可以责年的食物难免要讲意头。葱、芹、蒜、鲮鱼是其中一些。葱,芹,蒜都要留根,象征有头有尾。这三种蔬菜都谐音“聪明”,“勤力”,“精打细算”,鱼则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芸芸鱼类中选鲮鱼责年,是取其全身泛银,山善生辉,像金一样。用来责年的就不要大鳞,要有头有尾,煎出来后鱼身呈金黄色,很好意头。要将鲮鱼留起来责年,最重要是煎之前洒盐腌咸,按照习俗,在鱼身上放一封红包和一对柑或桔,然后放入米缸,象征丰衣足食,直至开年拿出来翻煮食用。年三十庆团年-行廿宵,吃年饭,守岁卖懒年卅是最热闹的,行“年宵”,一家团员吃“团员饭”,饭后到子夜不眠,围左起来“守岁”,大家高高兴兴踏入新岁。按照传说,老百姓应该在这天才买年花、年桔等。挨年近晚,吃团员饭的形式最重要,要整家齐齐整整,菜要好意头。晚饭后,一家人要守岁到子夜,但漫漫长夜,应怎么过?以前,广东人会让小孩走上街“卖懒”,一手拿着小红灯笼,令一手捧着盛载蒸熟鸡蛋和茨菇的碗,然后连群结队边走边喊:“卖懒,卖懒,买到年卅晚,人懒我唔懒。”这夜最尽兴,全家一起守岁,依随传统亮着全屋的灯,直到子夜,接过财神后,在小孩枕头下摆放压岁钱,一家平平安安迎新岁

二、佛山的历史

佛山得名 【佛山得名】相传在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二年(398),克什米尔有位名叫达毗耶舍的僧人,渡海来到佛山搭棚寮讲佛经,还在塔坡岗上草建塔坡寺。

达毗耶舍回国以后,寺因日久失修而倒塌。唐贞观二年(628),乡人在基建中掘出3尊小铜佛像,可能就是寺内原祀的佛像,遂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唐代尊崇佛教,于是取地名叫"佛山",并刻石为记,佛山于是得名。

此后在塔坡岗一带陆续聚居了许多人,平土冈,建集市,拓街道,塔坡街与相邻的京果街、祥安街成为塔坡墟(明代以后改称普君墟)的闹市。 陶业初兴 【陶业初兴】佛山陶艺始于先秦,唐代有较大发展,出现了美术陶瓷。

宋代陶业开始兴盛,产品大量出口,远销东南亚。陶业发展促进了商贸繁荣,佛山逐渐成为有名的市镇。

黄肖养起义 【黄肖养起义】黄肖养(?~1450),南海县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在冲鹤堡举行起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聚集了1万多人,攻打广州府。此时,佛山一带贫苦农民亦纷纷响应,加入起义队伍,其势相当迅猛。

佛山豪绅组织地方武装分段防守,起义军把佛山团团围住,屡屡发起进攻,战斗十分激烈,双方伤亡惨重。景泰元年(1450),明朝政府一方面派右佥都御史杨信民巡抚广东,对农民起义军进行诱降招抚;一方面又派都督同知董兴率江西、两广军前往镇压。

大洲(今珠江白鹅潭)一战,董兴所率官兵屠杀了1万多起义军,黄肖养也中箭身亡。 佛山镇抗英 【佛山镇抗英】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入侵广州。

1841年5月29日,广东民众自发起来组织"平英团",在广州附近的三元里开展抗英斗争。同日,怀清社学领导人何玉成向南海、佛山镇各村发出"飞柬",要求集合丁壮,准备战斗。

5月30日,盘踞在龟岗炮台的英军,先后几次拦劫广州与佛山之间的渡船,更激起佛山民众的愤怒。5月31日,佛山崇正社学首领吴壁光率领训练有素的民勇前往龟岗炮台,与当地民众及来自番禺、花县、从化的民众一起,汇合三元里群众,将炮台重重围困。

英军开炮还击,毙伤民众多人。吴壁光率佛山乡勇,抢占有利地形,顺风向英军施放烟雾,致英军不能睁目,民众乘机冲上炮台,吴壁光首先杀死英军头目一名,民众均呐喊英勇杀敌,围歼夺路逃窜的英兵。

英军前来救援的舢板洋舟也被民众所阻击。是役,佛山民众杀敌数十人,缴获枪炮、刀剑、火药、盔甲、旗帜一批和舢板多只,重创英国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绝不屈服、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为鸦片战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陈开、李文茂起义 【陈开、李文茂起义】李文茂,又名云茂,广东鹤山县人,出身粤剧世家,在佛山戏班演花脸,精通技击。初闻太平天国起义已跃跃欲动,不久即组织戏班中志同道合者为反清军会,与佛山天地会首领陈开会合起兵响应太平天国。

李文茂英勇善战,领梨园子弟为前锋,攻城杀敌,所至有功。他发挥戏剧中跟斗跳跃功夫,翻登城垣,清兵还以为飞将军从天而降。

陈开、李文茂领导的起义军头裹红巾,人称"红巾军"。清咸丰五年(1855),起义军由广东攻入广西,围浔州(今桂平县)90余日而破城,八月,陈开据浔州称镇南王。

九月,李文茂继续攻入桂州称平靖王,设官封职,建置政制,俨然与清廷分廷抗礼,是"戏子封王第一人"(田汉语)。咸丰八年(1858)四月,李文茂在与湘军战斗中受伤,退守贵州,十月,回柳城融县意图再举兵而未成功,饮恨病逝于怀远山中,余部往投陈开。

1861年,浔州失守,陈开被杀。 辛亥民军光复佛山 【辛亥民军光复佛山】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11月10日,佛山革命党人李苏等率民军百余人,分两路由南海石?、村尾进攻佛山,分别攻打千总衙门和大湾都司衙门,与清军展开激战,歼灭清兵,是日光复佛山镇。

南海县迁治佛山 【南海县迁治佛山】1921年,广州设市,原设治于广州的南海县迁治佛山,佛山升格为县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佛山石湾陶瓷工人罢工 【佛山石湾陶瓷工人罢工】1935年7月至1936年11月,佛山石湾陶瓷工人为反对资方剥削,先后举行7次罢工。

资方以开除工人相威胁,并勾结军警逮捕19名工人。各行业陶工坚持罢工,其中花盘业罢工43天,迫使资方答应增加工资30%,并释放被捕工人,取得胜利。

佛山设市 【佛山设市】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南海县政府,1950年3月成立南海县人民政府。1951年1月1日以佛山镇建立佛山市,成立佛山市人民政府。

飞驶在高速公路上,穿行在高楼大厦间,漫步在葱翠的绿茵中,你会以为这是座年轻的城市。是的,蓬勃的青春与苍老的年轮构成今日佛山的鲜明特色,散发出她独特的魅力。

历史是文明的积淀,拥有千年历史的佛山是值得自傲的。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

佛山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在这里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唐贞观2年(628年),当地人掘得铜佛三尊,佛山由此得名。

由此,佛山就成为了我国南方的商贸重镇,至明清更是鼎盛一时,与北京、汉口、苏洲为我国的“四大聚”,又湖北汉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齐名,并称我国的“四大名镇”。自古以来,佛山就有“广纱中心”、“南国陶都”、“岭南药材发祥地。

三、佛山市红色革命历史、革命先烈的事迹有哪些

中共新会支部、中共江门支部、新会县总工会旧址纪念雕塑墙所在地原为江门水南祖庙(又称“三丫祖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05年改为水南学堂。

1924年冬,中共新会支部成立,陈日光任书记,共有党员6名,该支部机关初时设在会城,后迁来此处。这是五邑地区首批成立的中共支部之一。

1925年6月,新会县总工会成立,吕棠任县总工会委员长,陈日光任顾问,会址也设于此。1926年8月党组织进行了调整,9月底在江门增设中共江门支部,书记为叶季壮。

中共江门支部驻地也在此,新会支部迁回会城。后来,因年久失修,水南祖庙大部分建筑已塌坏。

清末,陈垣祖父始建陈宁远堂,多次扩建,有12间民居(12宅)、书馆、太和堂、游泳池、自来水塔、花园、凉亭等建筑。陈宁远堂为江门目前少有的清代私家庄园,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2002年,陈垣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陈垣是一位大史学家,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一生从事教学74年,教过私塾、小学、中学、大学。

自1926年至1971年,陈垣先后出任辅仁大学、北京师大校长达45年。任大学校长期间,他为祖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桃李满天下。

他还是一位炽烈的爱国者,青年时代就投身反帝反清斗争,一生与时俱进,1959年,以79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四、佛山有什么历史文化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公元628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早在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鼎盛南国。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

佛山的商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广纱中心”、“南国陶都”的美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佛山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是中国功夫杰出代表黄飞鸿的故乡和李小龙的宗祖地。

今日的佛山已成为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共同交融、经济与文化竞相辉映的现代化城市。 粤剧之乡 【粤剧之乡】清初,北京昆曲艺人张五,绰号"摊手五",因不满清廷专制,每每在台上演出时流露反清言词,使清廷感到害怕,要将他逮捕下狱。

张五便化装易服,逃离京城,一直逃到广东,寄居在佛山大基尾。时粤剧尚未成形,摊手五便以京戏昆曲教授红船子弟,改编剧目和扩大演员组织规模,创立"琼花会馆",是粤剧艺人最早的会馆。

从此,广东戏剧独树一帜,地方色彩越来越浓厚,成为一个剧种。至清咸丰年间,佛山爆发以粤剧艺人李文茂为首的"红巾军"起义,清廷迁怒于广东梨园,于是下诏解散粤剧班,禁演粤剧,后又焚毁琼花会馆,粤剧于是中断了若干年。

其后有南海商人、粤剧票友刘华东,利用粤俗庆典宴会酬神演戏的习惯,巧施妙计,促使广东总督瑞麟向清廷奏准粤班复业,成立"八和会馆",粤剧开始中兴。? 佛山秋色 【佛山秋色】秋色又名"秋霄"、"秋景"。

秋色盛会一般称为出秋色或出秋景,是佛山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竞展和文艺表演比赛活动。秋色的兴起始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与佛山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

手工业的发达,造就了不少能工巧匠,也为佛山秋色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每年秋收过后,佛山人以店铺或行业为单位,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农产品或手工业剩余材料如芝麻、蚕茧、瓜果、薯类、刨花、废纸、棉絮等,信手拈来,用泥塑、蜡铸、纸扑加工成以假乱真的艺术品,以"担头"、"台面"的形式挑着、推着穿街过巷,供两旁群众观赏、评议,再配以舞龙、舞狮、十番、锣鼓助兴,各展其能,成为名叫"秋色会景"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 石湾陶瓷 【石湾陶瓷】素有南国陶城美誉的佛山石湾,与江西的瓷都景德镇齐名,制陶业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河宕贝丘遗址数以万计的陶片证明,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湾先民已经在挖土烧陶。

从先秦到两汉,制陶逐渐成为行业,在澜石出土的汉墓就有陶屋、日用器皿、动物陶塑、水田附船模型等。唐代石湾窑烧陶用的是馒头窑,轮制与手轮兼制并用,产品除日用陶瓷外,出现了美术陶瓷,产品开始大量出口。

宋代石湾窑包括石湾、小塘奇石两大窑场,花色品种和釉色均有很大的进步。北宋是石湾窑一个兴盛的时期,产品远销东南亚。

元代以后,奇石窑场衰落,陶业集中在石湾,特别是中原人的南迁,将陶艺也带来,促进了石湾窑的发展。明、清时期是石湾窑一个鼎盛的时期。

其显著的标志是窑的改革,像"南风灶"这样先进的龙窑出现,提高了石湾陶的质量。明嘉靖、万历年间的"祖堂居",是专门烧制美术陶的工场。

明中叶以后,"石湾六七千户,业陶者十居五六",陶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现今在祖庙的瓦脊上,陶塑的花脊是石湾陶文化的代表作。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石湾陶的萧条期。由于国力不振,加以战争的破坏,石湾陶窑锐减,技工星散。

1949年石湾经营陶业的只有300户,从业人员2800人。1949年后,石湾陶得以复苏。

首先是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其次是革新产品,扩大生产,进行了技术革命。石湾陶的腾飞是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开始的。

近10多年来,石湾陶有国营的陶瓷工贸集团公司,有区镇办的陶瓷工厂,还有个体办的陶瓷企业。体制改革,产品开发,技术引进,流程改造,石湾陶开创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局面,进入了自明、清鼎盛时期之后的新腾飞的时期,成为佛山工业的重要支柱。

石湾已成为全国主要的陶瓷综合生产基地,墙地砖产量占全国的1/3还要多。? 佛山冶铸 【佛山冶铸】佛山冶铸文化源远流长,有关炒铁铸铜的传说、奉祀、街名及文物古迹,至今可见。

佛山市区新安街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条打铁街,打铁师傅云集于此。街上有座"国公古庙",始建于明,清代以后多次修葺扩建,现存山门、香亭及大殿等主体建筑。

明清时期,该庙是佛山打铁行业的师傅店。相传唐代开国元勋、鄂国公尉迟敬德是铁匠出身,后来被奉为打铁行业的祖师。

该庙是佛山炒铁业神诞活动及祭祀祖师的重要场所,庙前原有的大戏台及大地堂,为演戏用。现庙内尚存载有清同治年间炒铁业18行捐资修庙的碑记一通,对研究当时炒铁的规律及其分工以至行业、行业神崇拜的习俗有重要价值。

在不胜枚举的佛山冶铁产品中,如今仍存留在广东的大约可分为5类:(1)铁铸千佛塔;(2)铜、铁钟鼎,大香炉;(3)铜、铁神像;(4)铁铸千僧锅;(5)铜、铁铸大炮。韶关马坝的南华寺保存。

五、广东佛山历史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人类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澜石街道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而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又称“禅城”。

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岭南传统文化。佛山素有陶艺之乡、粤剧之乡、武术之乡、广纱中心、岭南成药之乡、南方铸造中心、民间艺术之乡等美誉。

佛山是“南国陶都”,制陶艺术源远流长,有700多年历史,自古有“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柴烧龙窑,薪火相传至今400多年,被誉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荣获“中国陶瓷名都”称号。

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诞生了粤剧艺人的代称——“红船子弟”和粤剧最早的戏行组织——琼花会馆。民间自发组织的粤剧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长盛不衰。每年一度举办的琼花粤剧艺术节,使佛山呈现“红船泊晚沙,万人看琼花”的盛况。

佛山是“岭南成药之乡”。古方正药的历史有400余年,其产品种类齐全,大约分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类,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备的中成药,涌现出了“黄祥华”如意油、“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号名药。

佛山的铸造业始于2000多年前。宋代时佛山所铸鼎、锅、钟、塔等闻名全国。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鸦片战争期间,佛山所铸大炮为抗击外来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摇篮,孕育并保留了秋色、醒狮、舞龙、龙舟说唱、龙舟竞渡等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纸、木刻年画、陶塑、灰塑、砖雕等手工传统技艺精湛,独树一帜。2005年底,佛山参与申报的狮舞、粤剧、龙舟说唱、佛山木版年画、广东剪纸、石湾陶塑技艺等6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

佛山自古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唐宋以来广东出过九个状元,佛山占其五。明清时为“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近代以来,孕育了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政治活动家张荫桓、戴鸿慈、谭平山、何香凝、罗登贤、邓培,民族实业家陈启沅、简照南、简玉阶,科学家詹天佑、邹伯奇,文学家吴趼人,粤剧名伶薛觉先、马师曾,武术名家梁赞、黄飞鸿、李小龙,名医李广海,能工巧匠黄炳、陈渭岩、刘传,第一位华人牧师梁发等杰出人物。

六、抗战时期三水抗战时期的三水历史资料内容: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社

忆往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对中国全面侵略战争,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据说为了支援武汉战场抗击日军,当时广东有四个主力师调去武汉作战,因后防空虚。

备战估计不足,重点设防在粤北一线,日军1938年10月12日由田中久一指挥大举出动,在舰队和飞机的掩护下偷袭广东,在大亚湾登陆后受到中国军民奋起抗击,但由于武器装备落后,没有空军支援,因此被日军乘虚而入,在10月14日攻陷惠州,16日攻陷博罗,21日攻占广州沙河,23日攻占虎门炮台要塞,25日占领三水,26日占领佛山,这时中国海军广东江防舰队被逼向内河退守,形势非常紧张。 根据刘怡先生追忆叙述;这时江防舰队司令部退出广州后,撤至西江的肇庆一带布防。

肇庆是由西江上溯粤西并进入广西梧州的咽喉,因此司令部严令剩余各舰固守江门、三水、肇庆一线,不得再行"转进"。同时以布雷队在韩江、西江、沱江、邕江及北津港、广海港、斗山港和重要支流布放水雷,阻止敌舰艇溯江内侵。

1938年12月16日,江防舰队司令部改编为隶属广东绥靖主任行署的舰务处,仍以黄文田为处长。敌陆军第五师团在23日与海军配合占领虎门要塞后,中国第21军以广州为中心,配置在三水、佛山、石龙一线与日军对峙。

但几天后,敌通过海路攻占了海南岛和汕头,陆军则沿广三铁路攻陷了三水。 在敌开始进攻之前,江防司令部惟恐敌人占领三水后切断舰队向三水、马口的退路,又紧急命令各舰再退至三水上游的青歧至肇庆一线。

舰队刚撤退三水上游,突有情报说:日军装甲炮舰潜伏在三水之河口思贤滘一带,准备趁中方军队不防,进行突袭西进。江防司令部速令各舰严密搜索,务必将其歼灭。

幸不久将该敌情解除。10月29日,又有情报说:敌人又在思贤滘东岸等处构筑炮兵阵地,准备为沿江西犯的敌陆海军提供火力掩护。

当日下午3时,"执信"、"坚如"、"仲恺"、"仲元"、"飞鹏"、"湖山"等6艘军舰由"执信"号少校舰长李锡熙(黄埔海校16期,时年38岁)率领,向三水思贤滘、马口等处搜索进攻。 至5时左右,"执信"等舰驶至思贤滘附近,即与岸上的敌人发生炮战。

相关参考

济南千佛山万佛洞历史

1.介绍济南千佛山、珍珠泉、灵岩泉景观千佛山古名历山,又名舜耕山。千佛山峰峦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济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济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胜之一。千佛山古称历山,亦名舜耕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

佛山历史教材

一、佛山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佛山在原始时期是一个洲岛渔村,是一个避风港。因此,海外商船很多会来到这个地方,同时也有许多古印度僧人来到这里结下茅庵,讲经说法,宣传佛教,时兴时废。到唐贞观年间,当地居民在

佛山以前历史故事

一、佛山历史故事年十六做尾牙-蚝,鱼,柚,蕉吃出好意头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是代表着准备一年终结的祭祀,连串过年习俗,由此掀起序幕。传统“尾牙”的拜神仪式,祭品都是象征好意头的食物,如发菜蚝豉(发财

查佛山15号至21号天气预报

搜索历史天气,在网站地名栏输入佛山,可查询2011年至昨天的历史天气。佛山市2017年5月历史天气:平均高温:29℃,平均低温:23℃,极端高温:32℃(5月11日),极端低温:21℃(5月15日)。

原佛山南海糖厂历史

南海区的历史故事铁桥三(1813年-1886年),原名梁坤,广东南海县人。年幼时就非常嗜武,到处寻访名师。后来有机会遇到洪拳巨子、福建莆田少林寺的觉因和尚,对他的武功非常景仰,遂拜其为师,入广州白云山

中国的四大古镇是那些有什么历史意义

一、中国四大古镇一般是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一)佛山镇,今广东省的佛山市。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佛山已生息着一个人口相当密集的聚落,当时,佛山的先民已经拥

大沥镇的历史

大沥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东部,东接广州,南接佛山市禅城区,西接狮山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与广州市荔湾、白云区接壤,南与佛山市禅城区毗邻,西与狮山镇交界,北与里水镇相连,是广州通往佛山及西南地区的咽喉要

佛山铁冶

佛山铁锅是清代佛山铁冶业的主要产品  佛山铁冶(汉语拼音:Foshantieye),中国明代广州府南海县佛山镇(今广东佛山)为铁器冶炼、集散地之一。15世纪初,佛山铁冶已见于史籍记载。至成化、弘治之际

佛山市里水镇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佛山市南海里水镇,就是一个乡镇的样子,无什么特别。里水,是一块古老、传奇、而又富饶的土地。千百年来,珠江三角洲的西江支流,川流不息,滋润了里水丰收的大地,哺育了里水传奇的文明。考究历史,里水原名郁水,

广东招聘初中历史教师

1.广东教师招聘第一品牌免费的。广东佛山市容桂红旗初级中学招聘语文教师(临聘)02-10广东佛山市沙滘小学招聘数学教师(临聘)02-10广东佛山市凤城中学招聘历史,物理,数学教师(临聘02-10广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