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第一战略家胡林翼有谋逆清廷不臣之心?

Posted 湘军

篇首语:只要心还在跳,就要努力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湘军第一战略家胡林翼有谋逆清廷不臣之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湘军第一战略家胡林翼有谋逆清廷不臣之心?

2、见识品德俱不差 胡林翼为何不如曾国藩成功

湘军第一战略家胡林翼有谋逆清廷不臣之心?

封建王朝最忌讳臣子有谋逆之心,这是严令禁止的。胡翼林和曾国藩他们都是晚清重臣,他们真的产生过不臣之心吗?

史家以及后世许多人都评论在此期间,湘军甚至讨论过是否待平灭太平军后再行灭清。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先生,曾以胡林翼给郭嵩焘书信中写道的“季公得林翼与涤丈左右辅翼,必成大功,独入川则非所宜也。”这句话认为胡林翼和左宗棠有“造反”之心。

其理由在于:曾国藩作为总督、胡林翼作为巡抚去辅佐一位四品候补官员,可见,胡林翼认为他们三人中左宗棠可堪大任。

然而,曾国藩却对清廷比较忠心,致使胡林翼的计划没有成功。事后,胡林翼写信给左宗棠,请他待剿灭太平军后保护曾国藩。因为曾国藩威望太高,日后恐有不测。与此同时,他又写信给曾国藩,说左宗棠为人虽然脾气不好,但这个人对朋友忠心耿耿,若有关键事情可以托他办。

从前后的现象看,胡林翼确属湘军第一战略家,他谋局极深。对于日后太平军被剿灭后,湘军统帅们的生存看得极为准确。要么安心交出兵权留得后世幸福;要么奋起反抗一股做气推翻清廷。

我相信,胡林翼有造反之心,因为,当时许多人都曾劝过曾国藩造反。三人不可能不密谋过此事。然而,本人并不能认同有些人认为:胡林翼要将左宗棠提到第一把交椅上的地步。因为,从上面那句话看,胡林翼只是在劝左宗棠不要前往四川剿灭石达开。自己和曾国藩左右相帮的“辅”根本不能理解为辅佐,而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述,也即是一种谦词。

尽管,目前没有非常明显的证明三人有过灭清的密谋,但本人仍然认为这是选项之一。这种证据根本无法找到,如果能找到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三人也过于莽撞了。

“宿松湘军大聚首”中,胡林翼上奏咸丰,请求恩准左宗棠回长沙招募湘勇六千。其后,左宗棠回到长沙以四品京堂候补、帮办曾国藩军务的名义,召集了5千湘勇。他按照戚继光组建“戚家军”的建制,组建四营四总哨。每营500人共计2000人;每总哨320人共计1280人。与此同时,王錱旧部老湘军1400人在王錱堂弟王开化的率领下前来。左宗棠又挑选了200人的亲兵共分8队。全军以王开化为总管,刘典、杨昌濬为副总管。

而这时,朝廷有意让左宗棠前往四川迎战石达开,但胡林翼坚决反对。并告诉左宗棠,湘军不能分开,如果分开就会失去相互协助的气氛。因此,曾国藩和胡林翼以安徽危急的理由,请求左宗棠开赴安徽。

左宗棠组建军队的时候,为了和曾国藩区别,将其称为“楚军”。由此,左宗棠成为第一个从曾国藩湘军体系中独立出来的人。与此同时,其兵源也并非像曾国藩那样独出于湘乡,而是周边地区包括湘乡全包括的较广地区。左宗棠认为:如果全是湘乡人,那么一遇到困难,因为来自同一地区,这些人就非常容易倦怠,其行为就高度一致性。例如,湘军的军纪就非常成问题。

其次,曾国藩用人喜欢用知识分子,左宗棠则只要能打仗出身并不重要。王开化的队伍之所以投奔左宗棠也是因为这一点。当然,在战后势力划分的时候,左宗棠军下知识分子较少的短板,使他的势力在地方权力层面不如李鸿章、曾国荃等人。

见识品德俱不差 胡林翼为何不如曾国藩成功

李瀚章在评价曾国藩时曾说:“其过人之识力,在能坚持定见,不为浮议所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战略定力极强。湘军历史上著名的安庆会战,便充分体现了曾国藩的战略定力。

安庆位于天京上游。对于太平军来说,保住安庆是保障天京安全的锁钥;对于湘军来说,夺取安庆则是进军天京的关键。为此,1859年,曾国藩精心设计了安庆会战的计划。他的目的,是通过围攻安庆这样一个必争之地,逼迫太平军以主力来救,从而迫使太平军在安庆与湘军进行决战,以此消灭太平军的主力,夺占安庆,为湘军顺江而下、攻占天京创造条件。为此,太湖之战后,湘军立即长驱直入,将安庆的太平军团团围了起来,准备实施既定的会战计划。

然而安庆会战的计划制订不久,曾国藩就遇到了来自内外各方面的压力,每一项压力都足以动摇其会战安庆的决策。这种压力,首先来自于当时的朝廷。

1860年,太平军以围魏救赵之计,先攻杭州,随即出其不意,回师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并乘胜追击,连下苏州、常州,江南于是全入太平军之手。江浙向来是清政府的主要赋税来源和粮食供应地,因而清政府十分重视苏杭的得失,命令曾国藩放弃围攻安庆的计划,东下救援苏、常,并说“为今之计,自以保卫苏常为第一要务”。为了促使曾国藩能够撤围东援,清政府还赏给曾国藩兵部尚书的头衔,授给他署理两江总督的职务。苏州、常州都属于两江总督的辖区,新任总督的曾国藩有守土之责,自然必须完成收复苏常的任务。

朝命当前,安庆会战还要不要打,便成了是否坚持曾国藩原定计划的关键。曾国藩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安庆之围决不可撤。他专门给朝廷上奏,力陈安庆不能分兵的理由。他说,自古平江南之贼,必须占据上游,建瓴而下,才可以成功,战争初期清军本来是准备控制江苏、浙江的,然而几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不但不能打下南京,反而丢掉了苏州、常州,这并不是兵力不够,而是因为从下游进攻上游,形势不利。目前这种局面,如果仍然先打苏州、常州,然后从东面进攻南京,必然要重蹈覆辙。所以绝对不应该分安庆之兵进军苏、常地区。即使要想救援江浙,也要先克安庆、芜湖,这样才能得到以上制下之势。因此,安庆一军,是整个胜利的基础,决不可撤。针对朝廷对太平军的担心,他强调说,虽然目前太平军声势很大,但只要拿定主意,立稳脚跟,形势就会慢慢地发生转变。否则,只能欲速则不达,不但苏常拿不回来,连整个安徽地区也都会丢掉,现在的有利态势就彻底失去。在曾国藩的坚持下,清政府终于不再坚持撤安庆之围的要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刚解决了朝廷的压力,曾国藩又面临了军事形势的挑战。

1860年底,为解安庆之围,太平军决定再用围魏救赵之计,南北两岸,夹击武汉,以解安庆之围。其中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所部进展极速,1861年初连下英山、蕲水,随即攻下黄州,直逼武汉城下。当时湖北清军兵力极为空虚,只有三千绿营兵,根本不能打仗。听说太平军来攻,武汉三镇的官员富户逃之一空,正在太湖作战的湖北巡抚胡林翼急得吐血,骂自己是“笨人下棋,死不顾家”,要求曾国藩赶紧撤安庆之围,回师救援武汉。

胡林翼是湘军的二号人物,湖北又是湘军的后方基地,显然不可能置之不理。但一旦回师湖北,安庆会战计划就必然落空。曾国藩在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做出了判断:太平军重心远在江浙,千里迢迢进入湖北的太平军,即使有破湖北之势,也并无守湖北之力。武汉即使是一时失去,也会马上收复,而安庆一旦撤围,就不可能再有机会了。太平军进攻武汉,目标其实依然是安庆。如果安庆之围能坚持住,即使武汉落入太平军之手,湘军也早晚会收复,“是乾坤有转机也”;如果安庆之围坚持不住,即使武汉没有什么闪失,太平军的声势也会大涨,“是乾坤无转机也”。因而他下定决心,即使武汉落入太平军之手,围攻安庆的湘军仍然不可退:“吾但求破安庆一关,此外皆不遽与之争得失,转旋之机只在一二月可决耳。”他还给在安庆前线指挥攻城的曾国荃写信说:“此次安庆之得失,关乎吾家之气运,即关系天下之安危。”

在曾国藩的坚持下,曾国荃的湘军不惜一切,拼死不解安庆之围。正如曾国藩所料,陈玉成进攻武汉受阻,不得不直接回师救援安庆,来回折腾,反而给了湘军以最好的机会,最后太平军不但未能解安庆之围,陈玉成也在转战途中牺牲,部队全军覆没,安庆和整个安徽由此落入湘军之手。太平天国总理朝政的洪仁\\后来在反思太平天国的历史时,认为太平天国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安庆落到了湘军之手:“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不可复守矣。”

在湘军之中,胡林翼的见识与品德都不在曾国藩之下,然而胡林翼的成就却不如曾国藩,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胡林翼缺乏曾国藩这样的定见。用曾国藩的话说,胡林翼“于久经谋定之局,每至临事变其初计”,安庆会战就是其例。

人生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领导者所遇到的挑战,往往要远远超出常人。一个人如果缺乏坚强的意志,往往就会以环境为借口,随意地放弃应该达成的目标。曾国藩曾说:“凡发一谋,举一事,必有浮议摇撼”,“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山穷水尽之时自有路走”,“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如果刚刚受到挫折,或者听到别人不切实际的议论就心情沮丧,改变计划,那是成不了事的。因此对于领导者来说,既要有过人的见识,而在看明白以后还要有一种坚持,一种定力,一种意志,一种“倔强之气”。这样的战略定力,是优秀的领导所必须具备的品质。

相关参考

胡林翼

导读:曾国藩自己也曾在奏议中称赞“润芝(胡林翼)才力过国藩十倍”。曾国藩还说胡林翼之功在于“变风气为第一,而荡平疆土二千里次之”。胡林翼在湘军集团中,是仅次于曾国藩的二号人物。他既是湘军大佬,又是湖北

见识品德俱不差 胡林翼为何不如曾国藩成功

李瀚章在评价曾国藩时曾说:“其过人之识力,在能坚持定见,不为浮议所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战略定力极强。湘军历史上著名的安庆会战,便充分体现了曾国藩的战略定力。安庆位于天京上游。对于太平军来说,

湘军的重要首领胡林翼和曾国藩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为何说没有胡林翼,湘军难成气候?

湘军的重要首领胡林翼和曾国藩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为何说没有胡林翼,湘军难成气候?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胡林翼是湘军重要首领。湘军的建立与发展,不仅挽救了清政府,还挽救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成

胡林翼-湘军的杰出领袖

谈及湘军,人们印象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曾国藩和左宗棠二人。诚然他们出将入相,是当仁不让的湘军核心,但还有一个人物,名气不及曾、左,但在湘军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强于曾、左,这个人便是胡林翼。胡林

此人眼光独特一眼就看出了司马懿的不臣之心,你知道他是谁吗

238年的时候,明帝的身子是非常的不好了一直有病,等到了到了年关的时候呢,他就已经是下不了床了,他呢也是知道了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本来呢想着是让燕王去做大将军,帮助自己的儿子管理国家的。没成想此人不愿意

晚清中兴第一重臣不是曾国藩

他就是胡林翼,字贶(kuang)生,号润芝,对稳定晚清严峻政治形势平息内乱有卓越贡献,进而为随后的「”同治中兴”奠定重要基础的人物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巡抚”的胡林翼。可惜胡林翼英年早逝,在湘军攻克

为什么说湘军的主心骨是曾国藩,但功劳最大的却是胡林翼

咸丰时期,收复湖北全省后的咸丰皇帝非常振奋,为犒劳有功人员,他将胡林翼补授为湖北巡抚,加赏头品顶戴。胡林翼一下子就成了巡抚大吏,实权在握。但巡抚虽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而按照清朝的政治制度,地方上的最

三河惨败,湘军只损失6000人,为何胡林翼却说元气大伤

1857年5月,翼王石达开一言不合就外出单干,坐拥10余万劲旅却不顾林启容血书求援,九江被李续宾攻破,全城17000将士阵亡。接着,李续宾回到湖北短暂休整,而后挺进安徽,连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前

他才是湘军的奠基人,没有他曾国藩或难成气候,胡林翼何许人

蔡锷将军曾评价胡林翼:「”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中铮狡者也,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遗型不远,口碑犹存。”这位先生为何可以与曾国藩齐名,蔡将军为何会有如此评价?历史如是说!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如果觉得

他才是湘军的奠基人,没有他曾国藩或难成气候,胡林翼何许人

蔡锷将军曾评价胡林翼:「”曾胡两公,中兴名臣中铮狡者也,其人其事距今仅半个世纪,遗型不远,口碑犹存。”这位先生为何可以与曾国藩齐名,蔡将军为何会有如此评价?历史如是说!胡林翼,字贶生,号润芝(如果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