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历史故事

Posted 古道

篇首语:记忆的坐标有多么清晰,前进的脚步就有多么坚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天平山历史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平山历史故事

一、英雄人物

天平山神秘莫测,是历代仙释之徒,圣人雅士游赏栖息,帝王叛臣屯兵留察之地。

唐吕洞穴曾隐居于此,修炼成仙,墨灶寺、黑龙潭、吕谷,遗迹犹存。高僧稠禅师在此修建天平寺,六峰环抱,被称为莲花佛国。

历代名公臣卿如柳开、韩琦、张商英、许有壬、潘耒等慕胜而游,都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由他们命名的慧泉,环翠亭、昆间溪、柳公溪、长老岩、羽衣轩、玩川台、窦公庵等诸景点更赋于天平山深厚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通往山西的主要通道——晋豫雄关十八盘,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战略要冲。2500年前,晋将赵胜击溃齐兵于此。

其后石勒、高欢、高洋、赵匡胤、李白成都曾在这里屯兵,并留下诸多美丽神奇的传说。

二、关于苏州的历史故事

苏小小 与 鲍仁

江南自古多名妓,钱塘的秀山媚水就曾经育出过不少才貌俱佳的青楼红颜,南齐苏小小就是其中的一个。苏小小出身于钱塘一户殷实人家,她家先世曾在东晋朝廷为官,晋亡后举家流落到钱塘。苏家利用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为本钱,在钱塘作买卖。到了苏小小父母这一代,已成为当地的富商。苏小小是父母的独生女儿,所以自小被视为掌上明珠,因长得玲珑娇小,就取名小小。苏家虽是商贾之家,但沿袭了祖上香书遗风,聪明灵慧的苏小小深受薰染,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可惜好景不长,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就相继谢世,苏小小失去了依靠,仍住在城中旧院里,睹物思人,易引起伤感的情绪,于是变卖了在城中的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事情传开后,钱塘的仕宦客商、名流文士都慕名来西冷桥畔造访.然而苏小小却爱上一个名门公子阮郁,俩人如胶似漆,形影不离。萍水姻缘毕竟缺乏根基,半年之后,阮郁的父亲在建康听到儿子在钱塘与妓女混在一起的消息,立即派人把阮郁叫了回去,严加看管在家中,不许他外出半步。阮郁走后,苏小小在家闭门不出,整日仰头企盼,等待情郎的归来。一个月过去了,不见情郎的踪影;一年过去了,连一点音信也没有。苏小小由渴望、失望到绝望,终于病倒在床上。此时却遇一书生--鲍仁,上京赴考,无奈盘缠短缺,无法成行.苏小小变卖首饰,倾囊相助.就在次年春上,苏小小受了些风寒,因调治不及,加之心境忧郁,年仅二十四岁的她竟就这样香消玉殒,魂飘九霄了。这时鲍仁已在京城金榜题名,奉命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钱塘,专门赶到西冷桥畔答谢苏小小,谁料却正赶上她的葬礼。鲍仁白衣白冠抚棺大哭,继而遵照苏小小对贾姨的嘱托,把她安葬在离西冷桥不远的山水极佳处,墓前立碑,上刻“钱塘苏小小之墓。”

后来,诸多到钱塘的文人骚客都自愿到苏小小墓前凭吊,于是当地人在她的墓前修建了一个“慕才亭”,为来吊唁的人遮蔽风雨,亭上题着一副楹联: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冷。

曾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为苏小小赋诗:“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干将莫邪、唐伯虎点秋香、

三、关于尧舜禹的历史故事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y2o)、舜(sh)n)、禹(y()。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置。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

相传,尧很节俭。他住在茅屋里,吃糙米饭,喝野菜汤,身上穿着麻布袄。舜品德也好,能以身作则。他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不再争田界,互相很谦让。人们都愿靠近舜居住。舜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村落。他博得百姓普遍赞扬。尧舜时候,水患严重。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方法,把水引入大海。他一心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终于止住,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禹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威信。

四、廿八都古镇历史故事50字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打福建,被浙闽边界的仙霞岭阻挡,于是“刊山七百取建州”,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这条仙霞古道,使旁边的小镇有了历史记载。北宋时在浙江南部设都44个,这个小镇排行28,当地人称“廿八都”。

人们一直用“东南锁钥,八闽咽喉”来形容廿八都的战略险要,这不仅因为她地处闽浙赣三省的交界处,更因为她有安民、枫岭、六石、仙霞四道关口,易守难攻而变得声名赫赫。

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隶属于浙江省江山市的廿八都是凭借仙霞古道才繁荣起来的。在1932年公路没有修通前,仙霞古道是福建浙江之间的唯一通道。镇南的浮盖山,是仙霞古道的入闽端口,《徐霞客游记》中称之为“怪石拿云,飞霞削翠”。明朝末年,郑成功的父亲也是由这条古道退兵福建进而退守台湾的。后来清政府为防范明军的反攻,在全国各地招募了1500名士兵驻扎在廿八都南面的枫岭关口,有了军队的驻扎自然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廿八都逐渐演变成一个移民城镇。

五、谁还知道山西普救寺的历史故事

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历史名剧《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黎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

六、廿八都的历史故事(详细)

廿八都镇,位于浙江江山境内,为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作家创作基地,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历史上是边区的重要集镇,素有“枫溪锁钥”之称,专家誉此为“文化飞地”,学者称其为“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廿八都镇地处浙闽赣三省边界,交通便利,205国道穿镇而过。镇辖面积66.7平方公里,10876人口。

与周庄、同里、乌镇等著名古镇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识。它和那些江南水乡古镇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带有几分神秘。

1100多年前,黄巢挥戈南下,在浙、闽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从此四周关隘拱立、大山重围的廿八都成了历代屯兵扎营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最初主要是军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渐成为商旅要道,溯钱塘江而上的船只装载着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赣。

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到清湖装船运往金衢沪杭各地。廿八都作为过往货物中转的第一站,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迅速成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

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整条鹅卵石铺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热闹了数百年之久。许多人对这座古镇怎么叫“廿八都”感到奇怪。

当然,它以前不叫这个名字,古称“道成”。宋朝时在乡以下设都,江山设都四十四,道成地属二十八都,此后就一直沿袭这个名称。

在江山市,至今还保留着四都、八都、廿七都、卅二都等地名。“百家姓” 廿八都一带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汉武帝怕一旦造反不好收拾,将当地乡民都押往外地,成为“人迹所绝,车道不通”之地。

自唐末黄巢起义军耗时两年开辟仙霞古道,打通三省交通后,这儿不但是军事要冲,从浙入闽、或从闽入浙,翻岭过关到达廿八都时正好一天,适应过往商旅的服务业遂兴旺起来。到清朝时全国长期统一,加上四面关隘相守,很少受战乱影响,商业繁荣发达,鼎盛时每天有千根扁担在运货。

外来客商、杂夫,流落的败兵、退役官兵,纷纷在此定居。廿八都实际上是迄今发现惟一有百家以上姓氏的移民古镇。

大户大族都修有族谱,知道自己祖上来自何处。“四大家族” 镇上曹、杨、姜、金“四大家族”,在清末民初时名噪一时。

曹家以经营田地为主兼开南货店、布店;杨家从经营竹山到造纸,以后转为南北货交易为主;姜家从经营油料到以开布行为主;金家从经商到以收租耕读为主。古镇重点保护的36幢古建筑中,绝大多数是这“四大家族”的宅院。

九种方言 廿八都居民既以全国各地移民为主,自然带来各地方言,保留至今的主要有浙南、赣西、闽北闽南、徽州的九种不同方言,小区域的方言仅几户人家通用,十分奇特。廿八都成为仙霞关、枫岭关守军的屯兵之地,最多时有马步兵一千五百多人,不比当时居民少。

这么多各地来的军民在镇上生活,语言不便。满清军营中不准讲方言,强迫推行所谓的官话。

守军在廿八都也强迫当地居民使用满清官话,商家为了招呼好这个大客户也主动学讲官话,但都带点南腔北调,时间一长就成了全镇标准方言。据说镇上青年参加志愿军在丹东集结时,发现当地方言竟与家乡方言一样。

其实,满清官话就带有关外口音,廿八都官话源自关上守军的通用语,因而也称为关话。廿八都人为什么都会讲点普通话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当地居民的本地语言如江山话仍然被保留下来,他们绝不肯被强迫推行的满清官话所同化。南北交融的独特风俗廿八都老街的风俗习惯、饮食文化融合了各地民俗,经过几百年的相互同化和扬弃,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

如婚丧节庆,亲友来贺喜吃饭,每餐主人只收几元钱的礼金,多一元都要退回。姑娘出嫁时,要在门头挂上男方送来的猪腿,并插上一把刀,象征婚姻关系如割不断的“连刀肉”。

山歌、剪纸、木偶、高跷、秧歌、龙灯、舞狮、旱船等南北传统文化,在此地十分流行。因为古代官兵中有来自北方和西南的,有些民间游戏还带有北方冰上运动或云贵川一带娱乐活动的痕迹。

廿八都距离江山市县城70公里,是一个古老小镇。全镇有800余户4000余人口。

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江山设都四十四,此地排行第廿八,得名廿八都,至今已有900余年历史。由于历史上少受战乱,使镇上古建筑风貌依旧,保存较为完好。

据统计现保完整、规模大的明清古建筑民居、厅堂共有36幢,公共建筑物有孔庙、大王庙、文昌阁、万寿宫、真武宙、忠义祠、观音阁、老衙门、新兴社等11幢。在这些众多的寺、庙、宫、殿中,以大王庙规模最大,孔庙最雄伟壮观。

孔庙建于宣统年间,占地1500余平方米,整体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门庭、正门、前殿、天井、正殿、天井、寝殿共计三进三天井,左右为厢房,以檐廊连结,结构上,明间均为抬梁式、边贴为穿斗式,正殿为两层重檐歇山顶楼阁,四面飞檐出挑,十分高大雄伟。建筑内以精湛的木雕艺术和丰富的彩绘最具特色,所有的梁、枋、脊标、天花板,均绘月山水、人物故事以及龙、凤、花、鸟等绘画 作品,几何图形、牛腿、雀替、窗扇、栏板等木构件均有浮雕或镂空雕,题材丰富,形象极为生动,犹如一座艺术宝库。

七、梅岭商道有着哪些著名的历史故事

在唐代,岭南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与中原文化经济交流也日益增多,由于货物量增加,使梅岭这条原本只是用于军事需要的简易通道无法承载商业运输的重负,面对这一现状,唐朝重臣张九龄提出在梅岭开辟新路通畅货流的主张,初登帝位的唐玄宗立即批准了这一方案,并任 命张九龄为修路使臣。

经过对梅岭的反复考察、勘测,张九龄最终选择 了一条由大余到南雄距离最短的路段,这条路比秦朝古道缩短了 4公 里。就是为了缩短这4公里,张九龄动用了大量民夫,将坚硬的花岗岩 山体凿下去20多米。

这个艰苦的工程,花了 2年时间,2年的奋战换来 的是1000多年的兴旺。 这条梅岭新路用坚实的花岗岩铺路,两旁移植了大量的梅花,于是 一条宽阔平坦、景色迷人的穿山公路出现了。

这条路的修建使梅岭f线 真正成为沟通南北的商贸通道,岭南的物产也从这条通道驰往中原。今天,从大余的东山大码头上岸,在碎石铺满的千古商道上走过蜿 蜒的40公里,在感受古道沧桑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古道是由无数个台阶 连接而成的。

显然,这么多的台阶是无法使马车通过的。那么千百年 来,一批批的货物是如何运过梅岭的呢?如果想解决疑问,人们可以到 南雄市的浈江之畔寻找答案。

这里古代的码头早已废弃,隐约间还有些 旧曰的痕迹,只有岸边建于明代的广州会馆,还能让人看出这里曾经的 兴盛与繁华,门楼上的木雕记录着往来于梅岭的广东商人的生活写照。 这木雕中有一个挑夫的形象,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出现才子佳人、神 仙道士的位置上,为何出现了民间的挑夫形象?我们得到的回答也同时 解开了先前的疑团。

原来为进一步减缓上山的坡度,商道被修成了阶梯状,在车辆无法 上山的情况下,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货物全靠一代代的挑夫人力翻越梅 岭,而张九龄当年对这一路段长度的选择,也证明了他对挑夫的体能、速 度有着精确的计算。 走这段陆路从大余码头上岸以后,翻过梅关这段几 公里的山路,然后沿着山谷运行一直到浈江码头的话,一共是40公里, 用过去传统的计量方式就是80里。

按照中国古代挑担的情况,在山地 上走路不能超过80 M,因为超过80里,就超过了人的体力的极限。 所 以在山岭的这一边选择大余县城,山岭的那一边选择南雄县城作为重要 的经济、政治中心,岭南一个,岭北一个,这两个距离刚好40公里。

40公 里可以说是一个最适合肩挑背扛运输货物的距离了。可以个永恒的记忆。

公元10世纪,宋朝虽然统一了大江南北,但由于北方地区被契丹人 占有,自汉唐以来兴盛了 1 000多年的丝绸之路,已无法为大宋王朝提供 贸易通道。 此时王朝将对外贸易的渠道集中在了那条出现在唐代的海 上丝绸之路上。

而赣州作为梅岭商道的所在地、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 市之一,其地位也日益显赫起来。由#往来货物量巨大,赣州也就成了大 宋王朝重要的税收地。

为此,朝廷在赣州城下设立了专门的税收机构 “赣关”。 几乎在赣关设置的同时,梅岭古道上也设置了一座梅关。

由于大 量的贵重货物都集中在这条40公里的运输线上,它周边的密林深山中 又常有强盗出没,因此赣州知府在这里派驻了一支几十人的小型武装, 每日城头瞭望,城下巡逻,起到保护货商、打击劫匪的作用。 除此之外 梅关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征收盐税。

当时江西及北方地区长期 吃不到海盐,而广东沿海出产的广盐极受内陆地区的青睐,奇货可居, 自然也就能获取暴利。以往梅岭曾是私盐贩运的黄金走廊,而梅关的 出现查禁了不法走私,也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税收,从此整个江西都。

能吃 到广盐了。当光阴像章江的流水一度度流过梅岭脚下的时候,中国的历史已走入了近代的时空。

随着19世纪末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铁路交通的出 现,千年不息的梅岭古道失去了往日的活跃,终于安静了下来。在21世 纪的今天,它显得格外冷清、安然,只有路旁那年复一年开放的梅花,像是不懈地昭示着人们——这条道路对一个古老的民族和她的后代是意 味深长的。

相关参考

1988年,印度一天平马尔代夫政变

旅游胜地马尔代夫发生政变,政变中被迫下台的前总统纳希德曾直接要求离其最近的大国印度出兵干预。历史上,印度确有军事干预马尔代夫局势的先例,1988年,斯里兰卡“泰米尔”雇佣军在马尔代夫制造政变,在时任马

但地位为何低于陈玉成? 他主持太平天国大局

天平天国运动中涌现出一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李秀成和陈玉成便是。两人早年参加太平军,作战机智勇敢,都是从普通士兵晋升为青年将领。天京变乱后,为了挽救天平天国危急形势,李秀成和陈玉成被洪秀全提拔为王,李...

平山名人錄威震敵膽的傳奇戰神——韓增豐

韓增豐生於1916年。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冀西遊擊隊第三大隊長、八大隊三中隊長、平井獲游擊隊支隊長,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游擊第二大隊隊長。1943年壯烈犧牲,時年28歲。韓增豐是一個鮮為人

天平天国的灭亡在杨秀清初托天父下凡就以注定

1856年发生的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是太平天国主要领导集团的一次公开分裂。在此之前,太平天国运动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大有改朝换代之势。可是在此之后,太平天国就由盛转衰,直至

天平天国的灭亡在杨秀清初托天父下凡就以注定

1856年发生的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是太平天国主要领导集团的一次公开分裂。在此之前,太平天国运动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大有改朝换代之势。可是在此之后,太平天国就由盛转衰,直至

天平之上最后的砝码——为何扭转了战局,宋朝却选择了澶渊之盟

导语:澶州之战应该是除了宋初北伐之外,最有希望全歼辽军,反败为胜消灭辽朝的的机会了。在澶州阻击战中,整个帝国北方防线的部队都参与了进去。虽然前期节节败退,却在后期稳住阵脚反败为胜,甚至射死了辽朝主将。

太平天国士兵用大刀长矛对付清军的火枪和大炮

大家对天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大概是这么一种印象,画风是这样的。而对于清军的武器装备,画风是这样的。而真正的历史上,当天平天国军队占领了南京之后,就开始大量从西方人那里购买洋枪洋炮。这是因为天平天国占领南

从出土器物铭文看中山国的200多年发展

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时候,发现几块体型硕大的陶制瓦片。引起考古队的关注,为了揭开更多的秘密,考古队开始进驻平山县,开始考古发掘。经过几个月的考古勘探,最终发现一座中字型大墓,就在

幸存者讲述70多年前的惨案,亲眼看见日寇士兵一口气砍死23人

历史会被尘封,但不会被掩盖,更不会被扭曲,老兵为你还原那些真实的罪行。今天老兵继续介绍1943年秋天,日寇在平山县的大扫荡,据史料记载,这次大扫荡持续了三个月时间,平山县的山区村镇被杀者多到无法统计。

太平天国的巨浪不仅席卷内地18省,也冲垮了东北的边防

1850年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举起了反清大旗,1853年定都南京建立天平天国,至1864年被清军攻灭。十四年间天平天国掀起的巨浪席卷十八省,不仅给内地的经济社会造成极大破坏,也冲垮了远隔千里的东北边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