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价的发展历史
Posted 元素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化合价的发展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化合价的发展历史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
起源简介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得米特里·门捷列夫首创的。
1913年英国科学家莫色勒利用阴极射线撞击金属产生X射线,发现原子序越大,X射线的频率就越高,因此他认为核的正电荷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并把元素依照核内正电荷(即质子数或原子序)排列,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常见的元素周期表为长式元素周期表。
在长式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最后有两个系。
除长式元素周期表外,常见的还有短式元素周期表,螺旋元素周期表,三角元素周期表等。 道尔顿提出科学原子论后,随着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日益完善和原子价(化合价)概念的提出,就使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与性质(包括化合价)之间的联系显露出来。
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就提出了“三元素组”观点。他把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中的15种,分成5组,每组的三种元素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一半。
例如钙、锶、钡,性质相似,锶的相对原子质量大约是钙和钡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的一半。法国矿物学家尚古多提出了一个“螺旋图”的分类方法。
他将已知的62种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顺序,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这样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现在同一母线上。这种排列方法很有趣,但要达到井然有序的程度还有困难。
另外尚古多的文字也比较暧昧,不易理解,虽然是煞费苦心的大作,但长期未能让人理解。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
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显然,纽主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
不过,条件限制了他做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他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那样,也许会得到更加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
德国化学家迈耶尔借鉴了德贝莱纳、纽兰兹等人的研究成果,从化合价和物理性质方面人手,去探索元素间的规律。在他的《近代化学理论》一书中,刊登了元素周期表,表中列出了28个元素,他们按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排列,一共分成六族,并给出了相应的原子价是4、3、2、1、1、2。
1868年,发表了第二张周期表,增加了24个元素和9个纵行,并区分了主族和副族。迈耶尔的第三张元素周期表发表于1870年,他采用了竖式周期表的形式,并且预留了一些空位给有待发现的元素,但是表中没有氢元素。
可以说,迈耶尔已经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发展历史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789年,安托万-洛朗·拉瓦锡出版的《化学大纲》中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在该表中,他将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分四类。
1829年,德贝莱纳在对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提出了元素的三元素组规则。他发现了几组元素,每组都有三个化学性质相似的成员。
并且,在每组中,居中的元素的原子量,近似于两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50年,德国人培顿科弗宣布,性质相似的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为8或8的倍数。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创建了《螺旋图》,他创造性地将当时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着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他意外地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
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 上述各位科学家以及他们所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是一个前期的准备,但是这些准备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而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德国化学家迈尔和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865年,纽兰兹正在独立地进行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时,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由此他将各种元素按着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
纽兰兹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这一正确的规律的发现非但没有被当时的科学界接受,反而使它的发现者纽兰兹受尽了非难和侮辱。
直到后来,当人人已信服了门氏元素周期之后才警醒了,英国皇家学会对以往对纽兰兹不公正的态度进行了纠正。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的发现中可谓是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他在研究工作中亦接受了包括自己的老师在内的各个方面的不理解和压力。
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俄国西伯利亚的托。
相关参考
专业: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国籍:法语为什么出名:亨利·莫伊桑因其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氟”元素的工作和用于制备新化合物的电弧炉的研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生于9月1852年2月28日出生地:法国巴黎星号
·吴越吴越,催化化学家。长期从事催化的基础性研究和催化剂的开发工作;系统研究了稀土化合物、复合氧化物、杂多化合物和大环配合物等的结构与其氧化—还原和酸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对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的
这理论的第一个缺陷是以人的臆测为前提首先为生命的起源定下一条公式,这就无机物→简单化合物→复杂化合物→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高分子的蛋白质→生命,接着为这一公式的演变过程寻找理化条件,需要什么条件就出现
·徐辉碧徐辉碧,无机化学家。长期从事硒的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为揭示硒的营养作用和毒性的分子基础,她系统地研究了多种硒化合物与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硒的营养作用是由于在低浓度时,硒化合物形成
·顾翼东顾翼东,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早期从事过药物制备的研究。在萃取化学、稀土元素分离及其化合物性质研究、钨矿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尤其在制备钨化合物上有独到之处。顾翼东,名大荣,1903年
·吴世康吴世康,光化学及高分子化学家。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长期致力于高分子光化学及有机光化学研究。曾对高分子的光稳定、光敏化及荧光染料、激光染料等发光化合物和超分子化合物的光物理
·黄志镗黄志镗,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家。曾从事有机硅化合物和有机硅高分子、环氧化合物和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芳杂环高分子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中的防热材料研究作出了贡献。还在杂环化合物与杯芳烃等方
为什么废旧电池不能乱扔?废旧电池不能乱扔,这是因为它具有很大的危害。干电池、充电电池的主要构成是锌皮(铁皮)、汞、硫酸化合物、铜帽;蓄电池则以铅的化合物为主。如果将废旧电池作为生活垃圾处理,废旧电池中
历史百科 世界农作物的“保护神”——瑞士科学家米勒发明DDT杀虫剂
世界农作物的“保护神”——瑞士科学家米勒发明DDT杀虫剂1939年9月,瑞士化学家米勒终于制取了一种由苯环和三氯乙烷基构成的化合物——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即DDT。试验结果,这种化合物对家蝇、虱子、蝗
铝(Aluminium)的英文名出自明矾(alum),即硫酸复盐KAl(SO4)2·12H2O。史前时代,人类已经使用含铝化合物的黏土(Al2O3·2SiO2·2H2O)制成陶器。铝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