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吴越人物简介
Posted 催化剂
篇首语:不要什么话都跟别人讲,你说的是心里话,他们听的是笑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吴越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吴越人物简介
·吴越
吴越,催化化学家。长期从事催化的基础性研究和催化剂的开发工作;系统研究了稀土化合物、复合氧化物、杂多化合物和大环配合物等的结构与其氧化—还原和酸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对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的催化功能进行了化学模拟;为开发可取代铂的高温氧化和可取代硫酸的酸催化剂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为培养我国催化专业人才和发展催化学科作出了贡献。
吴越,原名吴文玉,字漱莲。1926年8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自幼因家境贫困,被迫几度辍学,只读了一年半初中和两年高中。1944年入江苏南通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攻读土木工程。半年之后,由于学潮,他怀着一片拳拳爱国之心,和一批同学从沦陷区经过长途跋涉进入国控区求学,在皖南屯溪(现黄山市)考入国立英士大学(解放后并入浙江大学)化工系。1949年毕业。
1949年后,吴越进入浙江省干部学校学习,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这对他的世界观有较大影响。1949年9月,他赴东北科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前身)工作。当时,东北工业部正在为解决合成汽油和合成橡胶两大战略物资而组织研究力量,他立即投身于合成汽油的研究。1950年东北工业部对研究工作作了调整,他又服从需要改为从事合成橡胶的研究。
解放初期,应用化学所并无催化学科。吴越撰文系统介绍了国外,特别是苏联多相催化理论的主要方向,在研究制备合成橡胶单体的基础上开始了催化的基础性研究。1953年入党之后,吴越曾担任所学术秘书,他的工作很受老领导和科学家们的赏识。1958年10月他被选派去前民主德国洪堡大学化学系和柏林科学院无机催化研究所进修。在国外的两年,他废寝忘食地工作,并在《无机和普通化学》(德文)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两篇,受到导师的赞扬。
1961年吴越回国后,接受了密闭系统供氧、燃料电池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等几个攻关任务的研究工作。正当他可以一显身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被迫停止,丧失了几乎近10年的时间。
1972年吴越从农村回到心爱的研究室,担任了催化研究室主任。经过近10年的苦心经营,一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吉林省重大成果奖和科学院的科技进步奖,1967年他被任命为应用化学所副所长,主管物理化学方面的工作。
粉碎“四人帮”之后,吴越作为我国第一个访美化学代表团的成员参观了美国的一些重要催化研究机构,结合已有的经验,他深刻领悟到催化是一门理论和实际并重的学科,要想为祖国作出贡献,不仅要根据国家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并通过基础研究探讨一些催化中的理论性问题,实际和理论必须并重不可偏废。1978年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吴越结合催化领域内一些重大问题和我国实际,以取代高温氧化中的贵金属、酸催化中的硫酸和开发无污染的氧化催化剂等为背景,有见解地选择了具有确切结构的钙钛石型复合氧化物、杂多化合物以及金属大环配合物等为催化剂,广泛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深入开展了催化基础性方面的研究。几十年来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约300篇学术论文,有3篇专论被收入国内有关丛书中,并在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一些新催化剂,有的取得了国家专利,有的则公开发表于国外杂志上。
在此期间,吴越被国家学位委员会评定为第二批博士生导师。承担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负责“七五”重大项目“分子筛和稀土催化基础研究”的学术领导工作。中国科学院任命他为化学学科规划组组长、长春分院院长。从1991年起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合成橡胶单体的研制和中间工厂的设计及建立
吴越参加工作时在钱保功院士领导下,负责氯丁、丁苯和聚硫几个合成橡胶中间工厂的设计和建设,在国内首先应用相似原理解决了多个化工设备从实验室扩大到中间试验的设计问题。在他负责的乙苯脱氢制合成橡胶单体苯乙烯的研究中,通过热力学计算,阐明了不同稀释剂水、氮、氢的作用,达到了提高收率的目的。在开发第一代ZnO—系脱氢催化剂中,对助催化剂Al2O3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制法及性能之间得到了θ—规则,研究成果在催化会议(1957年,苏联)上受到А.А. Баландин院士的赞赏,并把他的德文原稿译成俄文,收入苏联刊物《催化和动力学问题》第10卷中。
长期开展稀土化合物催化性质的研究
吴越在国外学习期间,在德国著名无机化学家G.Rienacker院士的指导下,开始对稀土氧化物的催化性质进行基础性研究,通过研究La2O3—CeO2催化剂在CO氧化和醇类脱水、脱氢等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得到了稀土氧化物晶体结构、导电性和催化性能之间有关的结果。回国后他一直在这个领域内工作,结合烯烃(氨)氧化的氧化物催化剂和低压合成甲醇的金属催化剂的开发,对稀土氧化物和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催化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单一稀土氧化物,总结出了由稀土氧化物催化的反应动力学参数与稀土元素的总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之间的斜W规律。对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加氢作用得出了活性组分不是稀土而是过渡金属,而且加氢反应不是催化的而是化学计量反应的结论。由他负责开发的氨氧化制硝酸的非铂稀土催化剂具有活性高,生产能力大,成本低等特点,曾获得了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专利和第三届全国发明金牌奖。由他参与的“三氟醋酸稀土配合物均相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和催化性能关系”的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近年来在他领导下又开始了系统研究稀土氧化物在甲烷氧化偶联中的催化作用。
研究具有确定晶体结构的复合氧化物的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关系
对氧化物催化剂和金属催化剂相比,由于前者不易制得单晶,因而是对氧化物催化剂进行基础性研究时的一项难题。吴越则独辟蹊径,以具有确定晶体结构的复合氧化物为催化剂,结合有重要应用背景的反应,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获得了一些有学术意义的规律性,为开发这类反应的新型催化剂提供了有益的科学依据。
1. 钙钛石型稀土复合氧化物 以取代贵金属(Pt)为目的,结合氨氧化制硝酸和汽车废气的处理,探讨了这类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发现钙钛石(ABO3)结构中A位三价稀土离子(La3+)无论以低价(Sr2+ 、Ca2+)还是高价(Th4+)离子取代,都将导致结构中B位过渡金属离子形成混合价态和生成缺陷(氧空位),是一类非化学计量化合物。由此形成的氧化—还原体系是决定这类催化剂活性的重要因素。总结出了由氧空位与低价过渡金属离子(Bn+)形成的色心(B(n+1)+
2. 杂多化合物 这类化合物同时具有酸性和氧化—还原催化性能,被认为是一类很有应用前景的催化剂。作为酸催化剂主要以取代以硫酸为代表的强腐蚀性催化剂为目的,吴越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催化剂和反应介质的分离以及探讨均相酸催化反应多相化的问题,着重探讨了杂多酸的固载化问题和高浓度杂多酸溶液的催化性能。在广泛研究载体的表面性质、固载牢度和固载化杂多酸催化剂活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杂多酸的固载化是通过杂多酸中的质子(H+)和载体表面羟基(OH-)的相互作用进行的。固载化杂多酸的酸性质(酸强度和酸度)以及活性主要取决于载体表面羟基的酸(碱)度。这些结果为在一般意义上探讨固载酸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高浓度杂多酸溶液催化性能的研究,发明了一种在较低温度下(<50℃)即具有高酸强度(H0≤—10)的酸催化体系,可望用作由异丁烷—丁烯烷基化制取高辛烷值汽油的催化剂,以取代旧工艺中使用的硫酸催化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25639A,CN1125640A)。
关于杂多酸的氧化—还原催化性能,通过系统研究杂多化合物中不同部位(中心离子、配位离子和抗衡离子)金属离子的催化性能,结论是:只有在缺位的杂多阴离子(例如PMo11)作为过渡金属离子(M)的配体制成多元杂多配合物(例如PMo11M)时才具有较好的催化氧化活性,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过渡金属离子才是催化活性组分,而杂多阴离子只起结构上的作用。
在氧化物催化剂的这一领域内,吴越还对其他混合氧化物型催化剂进行过广泛研究。他发现许多有应用性的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大都是在使用中形成的晶体结构确定的复合氧化物和具有缺陷结构的组分,例如由他指导开发成功的沸腾床甲醇氧化制甲醛和氨氧化制氢氰酸的Fe2O3—MoO3催化剂证明活性组分就是有确定结构的Fe2(MoO3)4。
以温和条件下氧分子的活化为契机,开拓了模拟酶(单加氧酶)的新领域
吴越针对石油化工中难以解决的烃类羟化和环氧化问题首先以大环配合物酞菁铁为活性组分,进行了模拟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加氧体系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是自然界中一种以铁卟啉为活性中心、硫原子为轴向配体(与以氮为轴向配体的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不同)的单加氧酶,具有在温和条件下催化芳烃羟化和烯烃环氧化的功能。
吴越提出的模拟体系在苯羟化合成苯酚的反应中获得了较好的活性结果。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配体结构、轴向配体等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铁卟啉和氧的反应动力学等,得出了在这样的模拟体系中大环效应是很明显的;在反应过程中由Fe2+、抗坏血酸和适当配体形成中间三元配合物是氧活化的重要步骤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他改用铁的简单配合物(菲咯啉铁、8—羟基喹啉铁等)为活性组分并固载在适当的载体上(ZSM—5,MCM—41等分子筛)制成固载型催化剂,以H2O2为氧化剂研究了配体结构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发现以H2O2为氧化剂时反应按自由基机理进行,提高了反应速率,特别是以中孔分子筛MCM—41为载体时获得了可与文献中为世人所瞩目的钛—硅分子筛(TS—1、TS—2)的活性相比的结果,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并取得了国家专利(CN1125640A)。
吴越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外还在丁二烯聚合的研究中首先发现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铁催化剂,通过对反应机理的研究,确认Fe离子和配体菲咯啉的配位对定向聚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他在以往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又较早地提出了开展“环保催化”的研究并已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为组织研究集体和培养人才作出了成绩
吴越有强烈的事业心,在担任繁重的科研组织工作的同时仍坚持在一线,进行科学实践和为学生讲授催化课程,并在百忙之中撰写了约120万字的专著《催化化学》(上、下册)。他的学术思想活跃,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受到同事和学生们的爱戴,并很注意研究集体的培养和成长。
吴越已有博士生19名,硕士生14名,3名博士生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后工作。现在还有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在读。
自1980年以来他还先后担任过:
(1)国家学位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委员,国家发明委员会评选委员,吉林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及厦门大学催化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OSSO)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在全国学术性团体中,担任多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三、四、五届 ),吉林省科协主席 (三、四届 ),中国化学会理事、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理事,吉林省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理事、催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10多种学术性杂志编委、副主编。
现在,吴越已年逾七旬,但依然壮志满怀地在他热爱的研究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九五”期间他继续承担着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石油化工总公司共同支持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他为自己能为祖国和人民多做一点工作而深感欣慰。
简 历
1926年8月6日 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南闸镇东街。
1944年9月至1945年2月 江苏省南通市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肄业。
1945年9月至1949年5月 国立英士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49年9月至1958年10月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设计科科长、助理研究员、所学术秘书、课题组组长。
1958年10月至1960年11月 德国柏林科学院无机催化研究所进修、访问学者。
1960年12月至1992年5月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至1967年6月);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1984年2月至1988年6月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党组成员。
1992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吉林省科协名誉主席。
主 要 论 著
1 Си Сяуфан,Ву Юе.О Эависимоссти между Активн остью Глеиноэемных Каталиэаторов и Спосовбом их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на. Примере Реакции Дегидратации Зтилового Спирта; Проблемы Кин. и Кат. Х. Стр. 329 Иэд.АН ССРР 1960
2 Rienacker Gunther,Wu Yuo ,Uber die Beeinflussung oxydischer Katalysatoren durch Zuschlage. Ⅺ Eigenschaften von Cer/Lanthan—Mischoxyden,insbesondere als Katalysatoren der Oxydation desKohlenoxydes; Zeit. Anorg. und Allge. Chem.,1962,315(3~4): 121
3 Wu Yue. Application of the “inclined W hypothesis”to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rare earths. Kexue Tongbao,1980,25(1~2):37
4 Zhang Zheyan,Ma Huimin,Wu Yue,et al. A novel iron catalyst for the polymerization of butadiene. J. Mol. Catal. ,1982,17: 65
5 Wu Yue,Yu Tao,Wang Chengxian,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erovskitetype mixed oxides catalysts A2xA1-xBO3-λ(A′=Ca,Sr,A=La;B=Mn,Fe,Co) for NH3 oxidation. J. Catalysis,1988,120:88
6 吴越.催化化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上册,1990年,下册,1995年
7 Wu Yue,Qu Shuhuo,Ye Xingkei,et al; Catalytic behaviour of metal ions located at different sites of heteropolycompounds. Catal. Lett,1994,23:195
8 Zhao Zhen,Yang Xiangguang,Wu Yue,Comparative study of nickelbased perovskite—like mixed oxide catalysts for direct decompositionof NO. Appl. Catal. B:Enviromental.,1996,8:281
9 Liu Chibiao,Zhao Zhen,Wu Yue,et al. Superconductor mixed oxidesLa2-xSixCuO4±λ for catalytic hydroxylation of phenol in the liquidsolid phase. J. Chem. Soc. Chem. Commu. ,1996,1017
10 Wu Yue,Ye Xingkai,Chu Wenling,et al. Heterogenization of heteropolyacids: A general discussion on the preparation of supported acidcatalysts. Ind. Eng. Chem. Res.,1996,35(8):2546
11 Chu Wenling,Ye xingkai ,Wu Yue,et al. Adsorption of heteropoly acid on the activated carbon: ( Ⅱ) Adsorption of PMo12 and SiMo12 inaqueous and acidic media. Langmuir,1996,12(7):4185
12 Liu Chibiao,Ye Xingkai ,Wu Yue. Hydroxylation of phenol catalyzed by iron (Ⅱ)—1,10 phenanthroline/MCM—41/zeolite. Catal. Lett,1996,36:263
相关参考
钱镠,中国唐代吴越王。历任左卫大将军、镇海军节度使、浙江东道招讨使、镇海镇东节度使、中书令、尚书令、天下兵马都元帅等职,赐铁券。建立吴越国、割据两浙、繁荣吴越经济、发展钱塘。>2人物简介>>钱镠钱镠(
吴越国最后一任皇帝钱弘俶简介钱弘俶死后葬于何地? 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建立起了吴越国,古代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就是吴越国打造出来的。时过境迁,到了吴越国最后一任君主的时候,也就是钱弘俶在位时期。 钱弘
顾全武(866—930),余姚城南径桥湾人,五代时吴越国武肃王钱镠手下名将,少年时曾出家为僧,故又名顾和尚;以卒伍起家,效力于割据两浙的钱氏政权,南征北伐,屡立战功,常侍钱镠左右;积功升迁,任武勇
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建立起了吴越国,古代六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就是吴越国打造出来的。时过境迁,到了吴越国最后一任君主的时候,也就是钱弘俶在位时期。 钱弘俶,又名钱俶,小子虎子,他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是
钱镠(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名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时吴越国的建立者。少有拳勇,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以贩盐为生。唐僖宗乾符二年(875),黄巢起义,石鉴镇将董昌募乡兵镇压起义军,镠
五代十国人物本名:钱镠别称:吴越钱王字号:字具美(巨美)小字婆留所处时代:五代十国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杭州临安出生时间:852年3月10日去世时间:932年5月06日主要作品:《巡衣锦军制还乡歌》等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本站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钱镠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中原大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轮流登场,南吴、南唐、吴越等十多个
顾全武(866年-930年),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唐末五代时期吴越名将。>>顾全武早年曾为僧人,后到钱镠部下从军,由亲校累迁至武勇都知兵马使。他率军攻破越州,平定董昌之乱,又大战淮南军,夺取苏州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镇压农民起义军,累迁至镇海节度使,后击败董昌,逐渐占据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
钱镠(liú)(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镇压农民起义军,累迁至镇海节度使,后击败董昌,逐渐占据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