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循化县的历史

Posted 天池

篇首语: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不足,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青海省循化县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青海省循化县的历史

青海省循化县的历史最高温度

青海省循化县的历史最高温度为34.1℃。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东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和甘肃省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邻,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总人口12.69万人。

2、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平均海拔2200米,是青海省海拔较低的地区之一。循化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甚寒。年平均气温平均8.5℃,历史最高气温为34.1℃(发生在1988年6月28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19.8℃(发生在1961年1月17日)。昼夜日较差大,平均日较差为13.4℃。

青海省循化县的历史最高温度

青海省循化县的历史最高温度为34.1℃。

1、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东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和甘肃省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邻,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总人口12.69万人。 2、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平均海拔2200米,是青海省海拔较低的地区之一。

循化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不甚寒。年平均气温平均8.5℃,历史最高气温为34.1℃(发生在1988年6月28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19.8℃(发生在1961年1月17日)。

昼夜日较差大,平均日较差为13.4℃。 。

撒拉族历史

元代后期,世居中亚土库曼斯坦,撒拉尔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来。

今循化街子地区保留着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称“骆驼泉”,是撒拉族祖先远途迁徙而来的纪念。元时,撒拉族先民的首领已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成为本民族的统治者。

明朝沿袭之,清朝时“尔最”(世袭总掌教)制和“哈尔”(长老、头人)、土司等构成撒拉族内部新的统治者。明朝时,撒拉族为河州“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

每年纳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领有金牌一面,每年纳马大约360匹。

嘉靖时领获金牌两面,纳马倍之。清雍正时终止。

://baike.baidu/link?url=wSK30Vmm-9eKrA6--SBpwyD4n-f2vRh4YWIKfu-XcAbtDMJuRxBky-DyH2hFSAOVqlhbncEaIfClaZqyI7kkOK#2。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风景名胜

(1)红土嘴子遗址;位于白庄乡米牙亥村西至朱格村之间。

出土石斧、石锤、石杯等新石器时代遗物,内涵丰富,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说明距今5000多年前循化地区就有原始居民定居。

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仓库遗址,位于查汗都斯乡黄河南岸第一台地,是一处新石器、青铜器时代的马家窑卡约文化类型居住遗址。

距今有4500年至3000年的历史。1986年5月,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3)张尕遗址,位于白庄乡张尕村北。是一处新石器、青铜器时代马家窑类型居住遗址。

1986年5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乔日当遗址,位于文都乡拉雄村东山嘴,出土有灶、彩陶罐、陶片等物,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半山类型文化遗址。

1987年6月,列入县级重点保护单位。 (1)棺材沟墓地,位于街子乡古及来村山根,墓葬有被盗掘现象,地面有陶片。

一是处青铜器时代马厂类型和卡约文化类型墓地。1986年5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加玛山墓地,位于积石镇沙坝塘村西第一台地。是5座连接的坟墓,显露有墓葬人骨,陶片。

是一处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类型墓地。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苏呼撒墓地,位于白庄乡苏呼撒村。先后发掘218座,出土文物1700余件,其中彩陶占60%,主要有双耳彩陶罐、盆、碗、瓮棺、铜泡、石纺轮等。

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青铜器时代卡约文化复合墓葬群。(4)阿哈特拉墓地,位于街子乡托隆都村南阿哈特拉山。

1981年,考古发掘墓葬217座,出土文物1300余件,殉葬品多以青铜器为主,石器较少,铜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陶器多为双耳罐,制作工艺粗糙简单。属卡约文化,但有差别,为此定名为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墓地,为循化土著文化。

(1)科哇古城,位于白庄乡下张尕村南,在夕昌河与道帏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城周长约1000米,城内曾出土刻有“大唐贞观**年”纪年门限,宋代“大观通宝”钱币和唐宋时期砖、瓦、陶片等遗物。

为唐代所建。《循化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称:南北朝以及唐宋时鞑子所据之地。

古史料称:为唐朝时的米州、米川县地。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文都古城,位于文都、中库汇合处,西北岸台地上,分内外二城,城门东向有瓮城,城内西部较高,地面散布有大量砖、瓦,以及绿色琉璃瓦片,采集有刻画纹陶罐、壶残片和四系罐残片。内外二城建于不同时期,外城建筑年代早于内城,为宋代所建。

《循化县风土概况调查大纲》称:南北朝以及唐宋时鞑子所据之地。1988年9月,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还有古什群山城,古什群古城、积石峡乙赛日古城,起台堡黑城,起台堡古城,张沙古城和清朝循化城。 (1)积石关护林碑,立于光绪八年(1882年),原立于积石关,现保存于孟达乡木厂村清真寺内,高160厘米,宽73厘米,厚34厘米。

碑文竖楷书17行,字体工整秀丽,共384字。(2)查加工水利章程碑,立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

原立于循化厅署头门,1958年,被迁至化隆县烈士陵园后置放至今。高2米,宽1米,厚20厘米,碑文断残,无上下款,只688字,缺30字,碑文后列有各工“头人、军功”17人署名。

(3)大理院水章判案碑,此碑由草滩坝众人立于民国11年(1922年),现藏于积石镇草滩坝清真寺,保护完整。高2.4米,宽0.76米,厚0.22米。

中部阴刻“铁案如山”字,碑文阴刻楷书,书写字体清晰可认,共有511字,其中16字风化脱落,无法辨认。(4)循化查加沟剿匪殉难革命烈士纪念碑。

1955年,循化县各族人民为永世纪念1949年查加剿匪殉难革命烈士,特于县城东部修建陵园,迁葬忠骨,并立碑,以慰革命烈士英灵。(5)循化县平叛殉难烈士纪念碑,1958年6月立于烈士陵园。

用花岗岩石凿成。正面阴刻中共循化县委、县人民政府委员会碑文和为纪念1958年平息反革命武装叛乱中英勇杀敌、光荣殉难的15名革命烈士姓名,用楷书撰写565字。

(1)烈士陵园纪念塔,立于县城东烈士陵园,1955年7月竣工。阴刻有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军区、中共循化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题词。

(2)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纪念塔,位于县城西25公里的赞卜户村南,1987年竣工。为纪念西路军烈士而建。

镶嵌有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军区、中共循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题词。塔座后面有碑文。

1990年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3)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抢渡黄河殉难烈士纪念塔。

位于县城西北6公里,循化黄河大桥北端。1989年1月竣工。

前后左右,镌刻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中共循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题词。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在1949年8月抢渡黄河向西宁进军时殉难的革命烈士而建。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介绍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支脉拉鸡山东段,东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和甘肃省临夏县接壤,南临甘肃省夏河县和青海省同仁县,西靠尖扎县,北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邻,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全县3镇6乡154个行政村,总人口12.69万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南高北低,四面环山,山谷相间,气流回升,年平均气温8.7℃,近十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年平均气温9℃以上。夏无酷暑,冬无甚寒。平均海拔2200米,是青海省海拔较低的地区之一。河谷地区平均海拔1850米。黄河流经其中79公里,国家级大型电站公伯峡、积石峡电站均在县境两峡的东端。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为重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内涵丰富,民族风情十分独特,是全省旅游最佳地区之一。

撒拉族历史

元代后期,世居中亚土库曼斯坦,撒拉尔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来。今循化街子地区保留着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称“骆驼泉”,是撒拉族祖先远途迁徙而来的纪念。元时,撒拉族先民的首领已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成为本民族的统治者。明朝沿袭之,清朝时“尔最”(世袭总掌教)制和“哈尔”(长老、头人)、土司等构成撒拉族内部新的统治者。明朝时,撒拉族为河州“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每年纳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领有金牌一面,每年纳马大约360匹。嘉靖时领获金牌两面,纳马倍之。清雍正时终止。

://baike.baidu/link?url=wSK30Vmm-9eKrA6--SBpwyD4n-f2vRh4YWIKfu-XcAbtDMJuRxBky-DyH2hFSAOVqlhbncEaIfClaZqyI7kkOK#2

循化街子清真大寺在撒拉族历史上的地位如何?循化街子清真大寺在撒

街子清真大寺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乡,是青海伊斯兰教第2 大寺。

街子清真大寺是撒拉族祖寺,始建于元初。相传清代中期,街子 上坊庄的一位富孀捐资修建了大殿的前半部分。

1934年,一位韩姓的撒 拉族绅士出资兴建了大殿的后半部分,寺院初具规模。 明清时期的建筑 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拆毁。

今天的街子清真大寺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原址上重建的,是一座 典型的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全寺占地面积4050平方米,大殿面积 2397平方米。

寺内大殿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呈正方形,殿外东、南、北走 廊宽敞,由28根方柱支撑;大殿内4根镶着咖啡色瓷砖的大方柱支撑着 49间大屋顶;殿顶为四方平顶,中央有一大穹隆圆顶,四角各有一小穹隆 圆顶,每个穹隆圆顶上竖有新月;大圆顶为两层六角形中空圆柱体,在一 层内装有盘旋式铁梯,每到礼拜时辰,宣礼人员蹬入宣礼楼顶部用阿拉 伯语召唤礼拜。 大殿内部整洁朴素,地板上铺着特制拜毯,西侧墙壁正 中为半圆凹形“米哈拉布”,上方镌刻着镀金阿拉伯文“清真言”。

其右 前方两米处为阶梯形讲坛,是阿訇宣讲教义、念诵“呼图白”的地方。大 殿外的广场南北两侧,建有两排楼房,南楼东部为沐浴室,其余为满拉宿 舍和学经室;北楼为藏经室、会议室、接待室、寺管会和开学阿訇办公室 等。

寺内藏有一部手抄金字《古兰经》,相传是撒拉族先民从撒马尔罕带 来的,被撒拉族视为至宝。 寺东边为撒拉族先祖尕勒莽、阿合莽的坟墓,坟墓护墙由青砖砌成, 墙外砖雕阿拉伯文苍劲有力,花雕栩栩如生;坟东侧有撒拉族先民种的 扎根树,北侧学房后面为历代尕最的坟墓,南侧学房后面为街子撒拉族 公墓,寺东南侧有骆驼泉。

撒拉族有哪些历史人物

骆驼泉遗址和骆驼石遗迹

关于撒拉族的历史来源,本民族有如下口头传说:很久以前,在中亚撒马尔罕地方,有尕勒莽、阿赫莽两兄弟,在族人中很有威望,备受尊崇,但遭到国王的嫉恨,于是告别故土,率领族人,向东进发,去寻找新的乐土。他们翻山越岭,涉水过滩,到达新疆,然后沿天山北路东进,到达嘉峪关。入关后经河西走廊到秦州(天水),辗转到了甘肃夏河甘家滩,在此小歇。之后,又有45人跟踪而来,他们经天山南路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进入贵德县园珠沟,有人劳累不堪,无力西行,暂时住下,其余人继续前进。后到循化县的夕厂沟,跨过孟达山,上奥图斯山时,因天已昏暗,驮经骆驼走失,他们点起火把寻找,找到沙子坡(今街子乡东边)时,天已破晓。后人把此山坡叫“奥特波依纳赫”,即“火坡”之意,山下的村庄叫“奥特波依纳赫村”。撒拉语称此处为“唐古提”(实为唐阿提),意为“天亮了”。黎明时,他们发现街子一带土地平衍、清流纵横、山林环绕,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他们走到一清泉边,饮泉水甘美可口,忽见丢失的骆驼卧在泉水溪流中,两峰突出水面化为白石,石峰上放着《古兰经》。他们悲喜交集,取出随身所带水土和当地水土一测试,与故乡水土相同,于是便在此定居下来。至今街子地方有骆驼泉遗址和骆驼石遗迹,引起人们对这一传说的遐想,这个遥远的传说曾被创作成撒拉族舞蹈。

近年来,历史学家对撒拉族的语言、主要习俗、庭院布置、历史背景和迁徙路线以及中外史书关于撒拉族活动的记载,经过大量考证研究,确认:撒拉族先民不是当地土著,而是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鲁尔人,唐代时住在中国境内,后西迁中亚。元代13世纪取道撒马尔罕,经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循化地区,与周围汉、藏、回、蒙古等族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撒拉族在元代时称“撒拉”、“撒拉儿”,明时称“沙刻”、“沙刺簇”、“撒拉儿”等。

撒拉族一向富于反封建反压迫的革命传统。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生的由撒拉族苏四十三等领导的大规模反清起义曾震惊朝野。这次起义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者和撒拉族土司、掌教等的压迫为目标,得到包括妇女在内的撒拉族人民的广泛支持,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两千多人。后在兰州郊外的华林山上遭到1万多名清军的围困,在经过惨烈的搏杀后,全部壮烈牺牲。在此后的诸如太平天国、西北回族人民的反清起义,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撒拉族人民都积极响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秋,循化县人民政府成立。1953年循化县召开第四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经过充分协商,依据各民族人口多寡和经济、文化等情况,并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批准,筹建循化撒拉族自治区(县级)人民政府和文都、道帏两个藏族自治区(乡级)及循阳回族自治乡。1954年2月24日循化县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召开,宣告“循化撒拉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9月,根据宪法规定,改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孟达天池有什么历史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城东北20公里的黄河上游南岸,有一处被誉为青海高原“西双版纳”的地方,这就是青海省建立的第一个以野生植物为主的孟达自然保护区——孟达林区。

孟达天池 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2000年4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青海省避暑、疗养和旅游胜地。

面积9544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林。孟达天池面积约300亩,池水清澈碧澄与蓝天一色,群峰倒影,随波微动。

湖中水鸟飞翔,鱼儿舒然游动。 孟达天池已成为青海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关于天池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早以前,在古印度(今尼泊尔)有一个名叫雅瓦地方的格瓦坚国王只有一个独生子叫太子须(据说是释迦牟尼的前世),生性喜善乐施。他将国库中的财宝毫不可惜地舍施给乞丐和穷人。

周边国家的一些人也化装成乞丐和穷人前来乞讨。有一次, 孟达天池 他将一头国王之珍宝——护国大象送给毗临敌国的婆罗门人,因而激起了父王和群臣的不满和愤慨,决定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太子流放到华夏西北名叫丹斗的原始森林中磨炼受苦十二载。

太子领命,携带娇妻和一对儿女上路。一路上又将乘坐的车马舍施给乞丐了,只好背儿抱女,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青海丹斗地方,一家四口人住在丹斗附近的崖洞里。

太子跟一位在这里修行的比丘阿曲达学法,修法,妻子去林中采撷野果,两个孩子与出没在这里的野兽戏玩。后来他们在丹斗央斗及冬日山(今孟达山)一带苦度日月。

之后又将两个可爱的孩子送给两位来乞讨的婆罗门人,他俩带着孩子,一路乞讨,想用两个孩子兑换衣食享用,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顾主,也是天意,不知不觉又回到了雅瓦地方。被国王的一位近侍认得,报告给国王,国王用金银将孙儿孙女赎回。

太子须夫妇没了儿女,日子更苦,每天泪水洗面,天长日久,他俩的泪水汇集成了一泓湖水。藏语称“措钦俄乌或玉措俄乌”。

又因周围冬日山环抱,得名冬日玉措(意为螺山碧湖或千山碧湖)。太子夫妇在这里苦熬了12年后,留下了一些崖洞、脚印石、乳头石等圣迹遗物,后被丹斗等寺视为圣物奉安于寺内。

太子须夫妇在来人的接迎下回国了。临国听说太子须夫妇安然无恙地返回,复将宝象送还,化敌为友,成为友好的临邦。

也有人说流放到这里的是王子智美更登(藏戏人物之一),他和太子须的遭遇及故事情节一模一样。 据传,夏秋季节,树叶草木飘落冬日玉措湖中,就被水鸟清理干净,碧绿的湖面上从不见一枝一叶飘浮。

冬季结冰时,表面上形成许多呈八吉祥徽、佛塔、海法螺等吉祥图案。自撒拉族从撒马儿罕迁徙到循化后,将冬日玉措湖名改为有象征意义的湖名——孟达天池。

“孟达”撒拉语为“其孜”,因撒拉族先民迁至循化时,其中一部分人就留居在这里,“孟达”是“其孜”的汉译,也就是把当地叫做“孟达”,意为“在这里”。 冬日山(孟达山)西侧的下面有一禅洞,据说也是刺杀赞普朗达玛的高僧拉隆·贝吉多杰隐居修行过的洞,今称神仙洞,这里常有佛教徒来顶礼膜拜。

附近还有三世达赖来这里闭关修习胜乐的岩洞禅室,传说修禅期间亲眼看到胜乐金刚的圣容,信民们到这里煨桑祈祷祝福。 相关评论 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孟达天池就这样被成为“青藏高原的西双版纳”。

在海拔二千五百米的翠岭怀抱中,有一个波光粼粼的湖泊,这就是闻名的“孟达天池”,进入天池的门户后,只见悬崖峭壁,如刀削斧砍, 谷底清溪潺潺,令人心旷神怡。继而前往,便是孟达林区腹地。

这里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挺拔、苍劲的古松和笔直高耸的山白杨交臂共生,又粗又长的藤蔓缠绕着高大的枫树。山风吹来,枝叶摇曳起舞,仿佛笑迎来客。

孟达林区森林覆盖面积达十四万余亩,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最复杂、树木种类最丰富的林区。植物有一百五十三种,森林里栖息着麝、石羊、黄羊、狐狸、以及雪鸡、马鸡、尕垃鸡等奇禽异兽,林子里还有大黄、黄芪、党参、羌活、秦艽等一百多种药用植物。

孟达林区简直是个“万宝林”,青海省人民政府已将其列为自然森林保护区。 孟达天池为中心的重点保护区,面积近2700公顷,有植物509种,其中有:巴山冷杉、青冈、华山松、辽东栋等十几种乔木,还有人参、三七、贝母等名贵药材。

此外还有大量的珍稀动物。林区内,怪石磷峋,瀑布垂挂。

孟达天池面积约300亩,池水清澈碧澄与蓝天一色,群峰倒影,随波微动。湖中水鸟飞翔,鱼儿舒然游动。

是青海省避暑、疗养和旅游胜地。 通往天池的路由无数条长方形石块铺成,上山的路有两条,一条是骡马上山的马道,一条是行人的步道。

据当地老百姓说,天池是个能预测天气的“神池”,如果天池的西南角出现一道沥青般的小弧形黑色水槽,预示着第二天要下小雨;如果这样的水槽穿过池中心抵达东南角,形成较大的弧形,预示着要下中雨;如果水槽穿过池中心贯穿东西,将天池分为南北两半,则预示着要下大雨;相反,黑色水槽如果通过池中心贯穿南北,则表明第二天是个艳阳天。 孟达林区不仅植物茂盛,禽兽奇特,而且景色秀丽,。

相关参考

撒拉族悠久的民间艺术 揭秘“黄河石画”

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里的石头登堂入室,成为受人们喜爱的黄河石艺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种用黄河里的石头作的画已注册“撒拉黄河石艺”(简称“黄河石艺”)商标,并申请了国家专利。“黄河石艺...

撒拉族悠久的民间艺术 揭秘“黄河石画”

在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黄河里的石头登堂入室,成为受人们喜爱的黄河石艺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种用黄河里的石头作的画已注册“撒拉黄河石艺”(简称“黄河石艺”)商标,并申请了国家专利。“黄河石艺...

黄河的历史贡献30字

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但真正源头所在现在依然存有争议。历史上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尚书·禹贡》曾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在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

介绍一下青海化隆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处东径101°39′—102°42′,北纬35°48′—36°17′,东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接壤,南临黄河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黄南州尖扎县隔河相望,西

撒拉族的口弦究竟有多小 撒拉族乐器

撒拉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部分撒拉族散居于青海省的西宁市及黄南、海北、海西...

沾化县的历史

沾化境域,商属蒲姑(又名薄姑)国。周属齐国。秦朝属厌次县地。西汉,东南部属千乘郡湿沃县(即漯沃县),西南部属平原郡富平县,西北部属渤海郡阳信县。东汉,东南部属乐安国千乘县,西南部属平原厌次县,西北部仍

苏四十三是何时起义的

苏四十三生于公元1729年,出生在中国青海循化厅撒拉查加工古节烈庄,是回民新教起义军的领袖,曾领导多民族的人们进行反清起义。那么苏四十三是哪个民族的呢?苏四十三其实是撒拉族的人,乾隆四十六年即公元17

从化的历史

从化市历史的古迹古代明弘治二年(1489),由番禺划地设置从化县,隶属广州府,清袭明制。明朝,从化县行政区划设乡、都、堡、图。明祟祯7年(1634),从化县设1个乡称宁乐,1个都称流溪,全县划分为水东

从化历史

从化市历史的古迹古代明弘治二年(1489),由番禺划地设置从化县,隶属广州府,清袭明制。明朝,从化县行政区划设乡、都、堡、图。明祟祯7年(1634),从化县设1个乡称宁乐,1个都称流溪,全县划分为水东

青海历史名人你知道哪些

青海历史名人你知道哪些?青海省,面积72万平方公里,人口583万。是一个地广人稀的省份。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你知道青海有哪些历史名人吗?下面为大家盘点了青海历史名人,一起了解下吧!宗喀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