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写作背景

Posted 中华民族

篇首语:只要还有什么东西不知道,就永远应当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黄河颂写作背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黄河颂写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

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

扩展资料:

《黄河大合唱》是现代诗人光未然于1939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此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抒情诗,此诗亦是诗人对黄河唱出的颂歌,诗人用澎湃的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

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全诗语言奔放,意境开阔高远,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读来一气呵成,激情澎湃,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

此诗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等教材中的课文。

《黄河颂》当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它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

《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

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

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用澎湃的激情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并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铸就像它一样伟大坚强的决心。

全诗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表达了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思想感情。

层次结构

诗人开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读者为“朋友”,这是诗人抒发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黄河形象和它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点明“歌颂黄河”这一主题。

之后是“望”中所见,描绘了黄河波涛澎湃、“浊流宛转”、浩浩荡荡的气势。

接着分三个层次赞颂黄河:赞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赞颂黄河的历史贡献,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赞颂黄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滋润。

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地域宽广,泽及众生,并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接下来由“我”落笔,由“我”的“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条理清楚,章法谨严: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可以说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为下文的“颂”作了很好的铺垫。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对黄河的“颂”是通过三类比喻逐层展开的。

作者首先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发源地,高度赞扬了黄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孕育作用。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撷取一点,突出黄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影响力。

接着作者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像一个巨人”写出了黄河形象。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具体化了黄河的呵护作用。

最后作者把黄河比喻“民族的伟大精神”“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写出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体现了黄河在精神上对中华民族的滋润作用。

从这三个方面,歌颂了黄河的伟大。

第二,音韵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如三个“啊!黄河!”反复出现,与后面的比喻句结合体现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黄河颂》的艺术力量,首先来源于表现形式的文采美。

全篇文采横溢,古风犹存,显示着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

诗人适当吸收了一些富于色彩、十分凝练的文言词语,造成语言的丰高多变,生动涵厚,从而形成宏伟、壮丽的艺术特色。

全篇的句式长度悬殊甚大短则三字,长则十七字。

这种自由诗体的句式所产生的语言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了特定的感情内容,全篇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河颂》

相关参考

《饮酒(其五)》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刘裕通过北伐,

《世说新语》文学价值 世说新语的写作背景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

鸿门宴写作背景是什么

事件背景公元前206年,当时为沛公的刘邦率领义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

历史秘闻 请问《满江红》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写作背景第一种说法:岳飞第一次北伐,即岳飞30岁出头时所作。如邓广铭先生就持此说。第二种说法: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

《长恨歌》的写作背景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父亲后来在河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写作背景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是纪江红写的,包括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有五大部分内容:中华文明的曙光、灿烂的青铜时代、战乱的春秋战国、天下一统的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书中讲了许多历史故事,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华

冰与火之歌的写作背景

马丁创作过多种类型的小说,早期的小说不仅让马丁创作经验上有所积累,有很多早期作品直接被他又搬进了《冰与火之歌》里面,当然不是简单的加工与回收。比如《冰与火之歌》中其主题之一的“季节纷乱”,他在1980

历史秘闻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于王安石晚期,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

《口技》作者林嗣环的人物趣事 林嗣环《口技》写作背景

  林嗣环,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官员,字铁崖,号起八,顺治六年中进士后入朝为官,后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  林嗣环本人在仕途上的成就其实并不高,在广东省当官之时,因为

保卫黄河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鉴赏创作背景: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