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有关历史知识民间风俗
Posted 遗址
篇首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汾阳有关历史知识民间风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汾阳有关历史知识民间风俗
汾阳有2600多年的置县史,其中1600多年为州府郡治所。
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汾州改州为府至民国元年(1912年)废置,汾阳城区一直为晋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的汾阳市区便是由原来的汾州府城、汾阳县城发展而来。
原汾州城是罕见的“五座连城”,由主城和东西南北四关城拱卫而成。
四关城墙虽不及主城,但也高大厚实,甚至不少有包砖。
这种独特城垣的形成主要因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地位,使主城内王府、庙宇、寺坛等占了大部分空间,越发增加的居民不得已在城外开辟生活区,久之形成了东南西北四个聚居区域。
几百年来,汾阳城一直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城,王府、书舍、庙堂、达贵、富商遍地。
明清汾州府城的基础,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汾州知州朱赟修筑的城垣,当时规模 “周九里十三步,崇三丈二尺”,即周长4522米,高10.7米,当时仅仅是土城垣,尚未包砖。
城内原有西府街、府学街、太和桥街等9街和养济巷、豆腐巷等18巷,有钟楼、鼓楼、文庙、永和王府、庆成王府等古建,历史、战乱、天灾、人祸,风雨飘摇了600多年的古城如今仅剩一些遗迹可循。
汾州城历来被称作“四阳城”,因四面皆可有阳光得名。
与中国古代城池以正北正南为上不同,汾州古城的建制与子午线成约33°夹角,采光非常好,故汾州城又称作“祝融城”,以火神祝融的名字称之。
所以汾阳市区大部分街道及房屋方向与地理方向有偏差。
汾州府城城门名称及城楼匾额:
东门:景和门,城楼匾额:汾水环流
西门:静宁门,城楼匾额:盘峰耸翠
北门:永泰门,城楼匾额:锁钥雄镇
南门:来薰门,城楼匾额:秦晋通衢 汾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文物大市。
截至2014年6月,汾阳市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汾州地秧歌、汾酒制作工艺。
此外,杏花村镇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杏花村汾酒老作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汾阳市区还保留西北(二府街历史文化街区)和东南(武家巷历史文化街区)两处历史文化街区,明清风貌善存。
汾阳市有古生物化石遗址、新石器遗址和70多处文化古迹。
有明代南薰楼、国内砖塔第一高塔文峰塔、金代建筑太符观、富神话色彩的马刨神泉、贴金壁画的圣母庙、保护完好自然景观有三十里桃花洞、金锁关等。
古文化遗址有峪道河遗址、杏花村遗址、北垣底遗址、段家庄遗址、任家堡遗巩村遗址等。
其中,峪道河遗址位于市区北6公里处峪道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周围,该遗址所跨时代久远,可分为仰韶、龙山、夏、商、东周和汉几个时期;杏花村遗址位于市区东北15公里杏花村镇东堡村东北,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
其间分为几个自然形成或人为造成的阶地,遗存丰富。
根据获得的层位关系及对其内涵的分析,考古上将其堆积形成分为八个阶段,分别属于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
汾阳市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级别公布批次类别文物名称年代地址备注国家级第五批(2001年) 古建筑太符观金至清杏花村镇上庙村省级第一批第六批(2006年) 古建筑汾阳五岳庙元至清三泉镇北榆苑村省级第三批文峰塔明至清文峰街道建昌社区省级第三批杏花村汾酒作坊清杏花村镇东堡村省级第四批第七批(2013年) 古墓葬东龙观墓群宋、金、元阳城乡东龙观村-古建筑柏草坡龙天土地庙元至民国峪道河镇柏草坡村-省级第二批(1986年) 古遗址杏花村遗址新石器杏花村镇东堡村-峪道河遗址新石器峪道河镇-北垣底遗址新石器栗家庄乡北垣底村-古建筑后土圣母庙明栗家庄乡田村-第三批(1996年) 古墓葬狄青墓宋峪道河镇刘村-古建筑关帝庙明市区庙前街-第四批(2004年) 古建筑虞城五岳庙金阳城乡虞城村-法云寺元三泉镇平陆村-堡城寺龙王庙元峪道河镇堡城寺村-峪口圣母庙元峪道河镇峪口村-齐圣广佑文庙元三泉镇义丰北村-报恩寺元、明市区卫巷街-禅定寺元、明、清阳城乡普会村-近现代汾阳铭义中学1915年市区英雄路-备注:表格信息整理自山西文物网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市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一种广场性民间歌舞艺术,因相邻的孝义市也有部分地区遗存,民间统称为“汾孝地秧歌”或 “汾孝秧歌”,是当地社火、集会、迎送、庆祝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演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
汾阳地秧歌先后参加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深圳中华大庙会民间艺术精品展演并获得大奖。
在山西现有的三十多种秧歌中,汾阳地秧歌有着非常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演员角色造型鲜明,表演套路非常丰富、舞蹈动作花样纷呈、道具双用音韵和谐。
2008年汾阳地秧歌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相关参考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又称“下元日”、“下元诞”、“下元水官节”,下元节要祭祀祖先。下元节的来历:下元节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对联的由来:按照我们民族的风俗,过年都要贴对联,民间俗称为对子。那么过年为什么要贴对子呢?在我国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中,就有关对联来历的记载了。故事说: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
回族的风俗传统: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
舞龙的起源:传说,在很早以前,东海龙王得了病,腰酸心里疼,浑身还发痒,特别难受。请遍了龙宫里的龙医,结果谁也没有给它把病治好。这怎么办呢?疼得他吃不下,睡不着,来回打滚儿。这时候龙母给他出了个主意,叫
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着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羌语属藏缅语
民间风俗出殡为什么要摔瓦盆?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说到农村的一些习俗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比较的复杂也比较的有意思,最近看到一则故事是话说农村在出殡前会选择把瓦盆给摔碎了,那么有的人要
古代规模最大的风俗画目前世界古代绘画史上规模最大的风俗画,要数中国古代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了,这幅巨作反映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城社会生活风俗,被认为是“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为水墨淡彩绢本,宽
民间商人的社交习俗则通常围绕着“义”和“利”两点,他们之间的社交或是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或是为了官民联系,或是为了一己之私,或是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于是他们各自钻营发展,形成自己的人脉。清朝民间的交往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两汉时期,是当今世界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
一、故事:苏仙传说“苏仙传说”是历史悠久的地方民间传说故事。苏仙,名耽,桂阳人。苏耽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年瘟疫流行,他与母亲用桔叶、根、井水配马岭山桃石熬制汤剂,救治了病人。后随道士出游,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