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是如何变化的分别是什么
Posted 剧本
篇首语: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是如何变化的分别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的文学体裁是如何变化的分别是什么
世界各民族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体裁是诗歌,以后小说、戏剧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
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剧小说、寓言、通讯等。
1、诗歌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2、小说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3、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4、剧本
剧本主要分为文学剧本与摄影剧本。
文学剧本是比较突出文学性的剧本,摄影感偏低,包含话剧剧本(或称戏剧剧本)、小说剧本(或称剧小说)、小品剧本、相声剧本等。
摄影剧本是比较突出拍摄感的剧本,文学艺术性可高可低(根据影片题材、市场、投资金等综合情况决定),包含分景剧本、分镜剧本(分镜脚本或电影剧本)、台本等。
5、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体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说
相关参考
文学成就《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
首先要明确一点,报告文学是什么,夏衍的《包身工》就是报告文学中的典型代表,是以大量的调查以及事实为根据,高度凝练及突出最具代表人物特点之后的一种文学体裁,因为是报告类,所以与新闻一样,具有及时性、纪实
“三分法”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这种分类标准在外国相当流行,从亚里士多德到别林斯基都是采取这种分类法。亚理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类别。它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一散文这里说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不是古文体的散文。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散
> 东汉文坛,要是不算上末年的“三曹”,则虽不像西汉那样有几大泰斗级的人物:(中国史传散文第一大家)、司马相如(两汉辞赋第一大家)、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河南洛阳人,两汉政论文第一大家,
欧洲:中世纪的欧洲也就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指17世纪中叶到工业革命前期,这一时期5到12世纪,神权凌驾于皇权之上,绘画,诗歌,小说,音乐都是以歌颂上帝,歌颂教皇,以神学为主题,宗教色彩、神秘色彩、民
中国古代三大祭文:《陇冈阡表》《祭妹文》和《祭十二郎文》1、《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一篇对其侄十二郎所写的祭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
史记的贡献史学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1)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
散文prose文学体裁之一。其概念古今有所不同。中国古代散文指与韵文、骈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中国文学散文是从应用文字和学术论著(最早是经、史、子)发展而来的,而且与它们始终不曾完全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