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定陵”被称为最悲剧的考古挖掘

Posted 考古

篇首语:知识以生命为前提,以经验为条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明定陵”被称为最悲剧的考古挖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何“明定陵”被称为最悲剧的考古挖掘

2、郭沫若一心想挖帝王陵墓,却造成了我国考古史上的最大悲剧

为何“明定陵”被称为最悲剧的考古挖掘

发掘帝王陵寝的声音近来有不小的响动。早一点,有人建议开挖秦始皇陵,并列出理由N条;近因有专家说下面埋有500吨的珠宝,有人又动起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的念头。借此股“挖祖坟”的声音,今天就来说说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大陆红头文件下开启明定陵的事情——到2007年,距定陵地宫棺椁开启时间,是50年,正好半个世纪。今年5月17日,距经国家批准惟一一座按计划主动发掘的明代皇家陵墓——定陵发掘整整过去50年。50年过去了,当年开掘的种种神秘和不安,都湮没于如织的参观者喧嚣的人流中了,50年过去了,当年提议、参与发掘的前辈都已先后作古。惟一健在的发掘工作队队长赵其昌,已80高龄,谈起往事,老人激动不已。

宝城墙上打开的隧道门,内部为第一道探沟

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陵墓是一座地下宫殿,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两层楼高、八十多公尺长。在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都躺在里面。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

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织锦品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久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条被封锁了两年多的消息一经播出,使各国考古界为之哗然,并把惊愕的目光骤然投向东方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之后,万历帝后的殉葬品走出地下宫殿,登上故宫神武门城楼,向群众展出。

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国内外的观众这才得以一睹定陵地下玄宫的风姿。50年过去了,当年开掘的种种神秘和不安,都湮没于如织的参观者喧嚣的人流中了……

1960年,痛定思痛的明定陵发掘

中国的考古学,从1921年安特生发掘周口店遗址开始算,至今也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在王仲殊进入考古所的时代,这个稚嫩的专业刚刚起步,基本没有什么中国考古的书可看。“当时梁思永先生要我读的三本书,分别是尹达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吴金鼎的《中国史前陶器》和尹达的《原始社会》。因为日本考古学比我们早,书多,我还看了一些日本的书。”

上世纪50年代初,夏鼐看到国外的资料说,国际上开始使用碳14来测定文物的年代。夏鼐立刻想考古所也要掌握这门技术,但苦于没有相关的人才。

中央新影拍摄的发掘金刚墙纪录片镜头

然而机会还是来了。1957年反右运动中,中科院物理所的仇士华、蔡莲珍夫妇被打成右派,面临下放劳动。夏鼐听说此事后找到他们的老师钱三强,鼓动他们来考古所。“夏鼐对钱三强说,如果到农村去就浪费了。咱们考古所跟政治关系不大,右派来也可以照样工作。”钱三强同意了。1958年下半年,仇士华夫妇来到考古所,开始根据国外的书籍和资料研究碳14技术,建立碳14实验室,并在1965年获得了第一批测试数据。中国考古学在技术考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个实验室后来曾为“夏商周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1956年,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吴晗联合郭沫若等人,力主发掘明长陵,遭到郑振铎、夏鼐等的反对,认为帝王陵不能随便挖掘。但最后由周总理批示同意,决定先试掘明万历皇帝的定陵。这一年5月,王仲殊跟着夏鼐一起去定陵考察。他们发现在宝城西南边的砖墙上似乎有一条裂缝,怀疑这里是墓门所在。大家爬到顶上一看,在裂缝的上端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刻着“隧道门”三个字。后来考古队就从这里开始试掘,果然是一条隧道。1958年,在夏鼐亲自指导下进行的明定陵发掘,历时两年多顺利结束。清理地下玄宫时,夏鼐强忍病痛坚持工作,事后病休五个多月。

地宫后殿原状

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定陵也没能逃过红卫兵小将的手掌。他们将地面的景物浏览一遍后,兴致盎然地要进地宫,砸烂这几百年封建王朝的老窝。

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皇后的尸骨被揪出。

8月24日,三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进行批斗,W为了显示这次声势浩大不同寻常的批斗大会,特意作了一番精心安排。

她派人到长陵管理处、长陵供销社、林尝粮站、学校等单位联系,要求他们派人前来声援。三具尸骨整齐地摆放在一起。

万历皇帝的尸骨在中,两个皇后分居两侧。周围堆放着帝后画像和照片资料等实物“罪证”。一切准备就绪,W开始带头高喊革命口号:“打倒保皇派!”……

口号刚一结束,W冲人群大喊一声:“革命现在开始!”话音刚落,十几个大汉便把怀中抱得太久的石块,猛力向尸骨投去。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响动,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一片狼藉。

考古人员在地下宫殿中清理万历帝后棺椁中的随葬品

人群开始涌动,惊讶、困惑、麻木、赞叹、欢喜……各种目光一齐向W射来。W心中一热,立即吩咐身边的人员:“点火烧了他们!”一声令下,烈焰腾起,广场一片火海。木柴伴着尸骨,在烈焰中“啪啪”炸响,似在呻吟,又像在反抗。烟灰四散飘落,纷纷扬扬,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气味。随着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下。燃烧的尸骨在涌动的水流中浮荡飘摇,和翻起的泥土融为一体,重新回到了广袤的大自然之中。定陵地宫后殿现状,棺床上摆放的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的复制品,原棺已毁,尸骨无存就在这时,一些省份正跃跃欲试地要向帝皇陵进军。汉陵、唐陵、清陵等,都响起了开掘号子……面对此种情景,郑振铎、夏鼐立即上书国务院,请求对此予以制止。

这份报告很快得到周恩来的批准,国务院迅速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一场劫难才没有降临。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中央政策延续至今。

回忆起当年发掘过程,赵其昌感慨万千,不由想起老前辈夏鼐先生在定陵发掘三十年之后的遗憾:“如果现在挖,后果会好些,再推迟三十年也许更好。”

定陵是新中国第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珍贵的丝织品、玉器、金器等文物。然而,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无数奇珍异宝无法保存,发掘的丝织品变硬腐化,三口金丝楠木精制而成的巨大红漆棺椁以及万历帝后的尸骨也在“文革”前后被红卫兵和革命干部遗弃及毁坏。

痛定思痛的郑振铎和夏鼐上书国务院,请求立即停止再批准发掘帝王陵墓的申请,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一申请。不主动发掘帝王陵从此成为考古界的一个定规。

“定陵发掘之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帝王陵不能随便挖。从这之后就定下了规矩,坚决不动帝王陵。”王仲殊说,尤其现在地方上为了发展旅游,都希望发掘王陵获得旅游资源,更需要不断重申这一结论。

郭沫若一心想挖帝王陵墓,却造成了我国考古史上的最大悲剧

明定陵一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虽然为史学界对研究明朝提供了实在的器物,但大量的文物在接触空气后立即被氧化、破坏,各种珍贵字画、丝织品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让人心痛。定陵发掘也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头号悲剧事件。 说起郭沫若,大家对他的评价一般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鲁迅之后中国最厉害的文学大家,也有人说他是文坛「 ”变色龙”。不过郭沫若的一大癖好至今是坊间热议的焦点,他本人非常喜欢挖墓,结果还酿成了我国考古史上一次最大的考古悲剧。 事情还得从1955年讲起。这一年郭沫若率领考古队开始了定陵的考古挖掘,当时中国的考古技术还很落后,所以发掘定陵遭到了当时学界很多人的反对,但是郭沫若却不听劝阻执意要发掘定陵。 为何郭沫若执意要挖掘定陵呢?原来郭沫若除了是文学家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他开创了中国唯物史观学派,除了进行理论性的历史学研究外,郭沫若还对考古非常有兴趣,他一直想把中国各大帝王的陵墓都挖开看看。 当时郭沫若最想挖的还不是定陵,而是明十三陵中保存最完好,也是规模最大的长陵(朱棣陵寝)。只是开挖了没几天,考古队就发现长陵实在是太难挖了,于是考古队员就把情况报告给了郭沫若。后者考虑良久,决定放弃长陵,开挖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郭沫若当时的打算是想以此积攒经验,再挖掘长陵。 定陵当时已经建造了三百多年了,而且万历皇帝从登基之初就开始建造,花费了大概八百万两白银。郭沫若率领考古队挖掘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最终找到了一堵高8.8米厚1.6米的金刚墙,也就是定陵地宫的入口。 明定陵一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虽然为史学界对研究明朝提供了实在的器物,但大量的文物在接触空气后立即被氧化、破坏,各种珍贵字画、丝织品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让人心痛。定陵发掘也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头号悲剧事件。 定陵文物损坏的消息传到北京,文化部文物局领导们大吃一惊,就在众人痛心疾首时,从外地传来消息,有的省份正在组织人力,要打开当地的皇陵。周总理得知后,立即通令全国,禁止挖掘任何帝陵,这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劫难。 但造成这一悲剧的郭沫若并没有认真反省,在1965年郭沫若又请求挖掘朱棣的长陵。看到这,大家肯定会发出一个疑问:为何郭沫若会对长陵年念念不忘呢?原来长陵中有一套书,那就是著名的《永乐大典》,据说此书的完整版本就藏身在朱棣的长陵。作为一个资深的历史学者,郭沫若当然想找到《永乐大典》一睹为快。 不过对郭沫若想开挖长陵的野望,周总理只冷冷地回了他一句话:「 ”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相关参考

郭沫若一心想挖帝王陵墓,却造成了我国考古史上的最大悲剧

明定陵一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虽然为史学界对研究明朝提供了实在的器物,但大量的文物在接触空气后立即被氧化、破坏,各种珍贵字画、丝织品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让人心痛。定陵发掘也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头号

郭沫若一心想挖帝王陵墓,却造成了我国考古史上的最大悲剧

明定陵一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虽然为史学界对研究明朝提供了实在的器物,但大量的文物在接触空气后立即被氧化、破坏,各种珍贵字画、丝织品顷刻之间灰飞烟灭,让人心痛。定陵发掘也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头号

郭沫若挖了明定陵,为何又要挖武则天墓

郭沫若挖了明定陵,为何又要挖武则天墓?老梁的说法,值得借鉴郭沫若是我国一代宗师级人物,各个方面都能伸一手,堪称「”学术全垒打”。郭沫若诸多头衔中,有两个名号是「”毁满天下,谤满天下”,分别是考古学与历

答案竟是这个 明朝皇帝为何采用这种姿势下葬

1956年,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吴晗联合郭沫若等人,力主发掘明长陵,郑振铎、夏鼐等人认为帝王陵不能随便挖掘。最后由周总理批示同意,决定先试掘明定陵,这也是唯一一个主动发掘的帝陵。明定陵埋葬的是明神宗朱翊钧

为什么说定陵挖掘是史上一大悲剧

定陵的挖掘出土了哪些东西?为什么说定陵的挖掘是悲剧?万历皇帝朱翊钧,想必很多人很多人也有不少了解吧,对于这位皇帝,可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几十年没有上朝的事情了。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并不是他上不上朝

史上最悠久的吻別,長達2800年,被挖掘時感動了數千人

在世界考古學歷史上,有一個關於“Hasanlu情侶”的經典故事。在上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在伊朗Hasanlu地區發現了一對男女骨架。經研究推測,這對男女是在2800多年前因建築坍塌而遇難,最終在地下

郭沫若提议要挖掘秦始皇陵,惹领导大怒,并定下一个规矩

国考古界有一个大悲剧,那就是明十三陵定陵的挖掘。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墓。data-filtered="filtered"1956年,时任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郭沫若等人向国家建议挖掘定陵。刚开始遭到了

震惊!《鬼吹灯》中契丹公主墓已被挖掘

...品中贯穿主线的契丹公主墓其实也真实存在,并且现已被考古学家进行挖掘。契丹皇族这位年轻公主,是萧太后与辽景宗的孙女、耶律隆庆的女儿。她幼而聪辩,长乃柔闲,兰仪秀出,在闺阁皇宫中,曾备获荣宠,数次晋封。刚...

定陵挖掘照片被曝光,其中包含万历皇帝的尸骨照,人们看的牙痒痒

郭沫若这个人大家应该有所耳闻,郭沫若在文学方面有非常大的成就,这一点是所有人都公认的,实际上他不仅仅是一个大文豪,他还非常的喜欢历史,喜欢考古,只不过郭沫若的考古和其他考古学家是有所不同的,众所周知,

三国时代最悲剧的猛将,能力比肩张辽,却因太忠心被斩首

在浩瀚的三国历史中,有太多名将用他们的精魂与热血为我们谱写下了一曲曲壮丽的诗篇。关羽是被称为万人敌的存在,更是因为忠肝义胆,颇为后人。张辽是三国名将,武艺卓绝,是曹操帐下的五子良将之一。而今天我们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