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割让土地的皇帝是谁

Posted 石敬瑭

篇首语: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割让土地的皇帝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何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割让土地的皇帝是谁

2、燕云十六州的割让,源于安史乱后那里与中原地区两百年的隔膜

为何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割让土地的皇帝是谁

燕云十六州在历史上又被叫做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这里易守难攻,而在历史上,燕云十六州曾经被割让,把这样的军事重地拱手让人。在混战当中,燕云十六州作为军事战略地,被强大的军队抢来抢去。在史书上记载的燕云十六州第一次被割让,是发生在后唐灭亡以后。当时新政权的统治者把燕云十六州作为谢礼,割让给了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这和当时后唐的官员石敬瑭的叛变有关。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人是谁?历史上第一次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人就是石敬瑭。

石敬瑭是河东的节度使,在和皇帝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以后,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走上了叛乱的道路。朝廷派兵围剿,他眼看危险在即,投靠契丹皇族,答应给予契丹族好处,而这好处就包括了当时的军事重地,燕云十六州。在契丹的帮助下,他顺利的解决了自己被围的问题。而契丹人对石敬瑭的帮助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契丹人看准了这个战乱的局面,想在这场战乱当中也捞到一点好处,土地或者是粮食。在契丹的支持下,石敬瑭进军洛阳,亡了大唐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后晋,而作为对扶持自己当政的契丹皇族的感谢,石敬瑭亲手把燕云十六州大片的土地割让给了契丹,也开启了两个民族一同生活的复杂局面。

在历史上,那些易守难攻的地方,往往是兵家的必争之地,燕云十六州就是其中一个。燕云十六州的割让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重大的损失,那么,割让燕云十六州经过又是怎样的呢?历史上燕云十六州第一次被割让,是割让给了北方的少数民族,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石敬瑭。石敬瑭原来是后唐的一个官员,担任着河东的节度使,在他为后唐效力的过程当中,一直处在和帝王的相互怀疑当中,而最终,后唐没能留下石敬瑭的衷心,他走上了一条叛变的道路。

石敬瑭的叛变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很快朝廷就派兵镇压,大军压境,这给了石敬瑭不小的压力,在危难之际,他选择了求助契丹皇族。契丹本来是不愿意踏入这场浑水当中的,但是石敬瑭派去的使者,在契丹皇上面前说,只要契丹愿意协助,必有重谢,而此时,契丹人就把目光盯在了燕云十六州上面。在这样的诱惑之下,契丹果断出兵支持,在契丹皇族的支持下,石敬瑭不仅顺利的摆脱了困境,还成功的攻破了洛阳,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石敬瑭的叛变,在契丹的支持下,石敬瑭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的建立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契丹和石敬瑭早有约定在先,要割让土地,而这土地,指的就是燕云十六州,建立了全新政权的石敬瑭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把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割让给了契丹,而自此,燕云十六州就归属于契丹人的疆域之中,这也就是割让燕云十六州经过。

在五代十国时期,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为了他的一己私利,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影响有很多,这一影响直接持续到明朝建立。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王朝在华北地区的屏障。没有了燕云十六州的护卫,中原地区成为了胡人铁骑可以随意来往的空旷地带。燕云十六州位于华北地带,在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这个地方位于长城沿线,中原王朝缺少骑兵,在防守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都是用守城战。而幽云十六州一被割让出去,华北地区暴露在了游牧民族的眼皮底下。

宋朝的京城设在河南境内,河南与河北同属于一块大平原,辽国的骑兵从燕云十六州到宋朝的京城只需要一昼夜的时间。这让宋朝政府很恐慌,因此宋朝方面在京城周围广植树木,以此来防备辽国的铁骑南下。割让燕云十六州对宋朝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割让燕云十六州对辽国是有利的影响。辽国是一个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最初只是活跃于我国北方草原和东北一带。在得到农业发达的燕云十六州以后,辽国的行政中心开始向南转移。有了农业的支持,辽国在与宋朝对抗时多加了一层保护。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影响一直在整个北宋时期蔓延。北宋从建立到灭亡,一直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国刚建立之初,与辽国发生了几次战争,但是并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源于安史乱后那里与中原地区两百年的隔膜

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筑坛于柳林。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仍许岁输帛三十万匹。

这是《资治通鉴》中对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的记载,割让时间是天福元年,公元936年。

燕云十六州,实际上就是唐代的幽州和河东的雁门关以北区域,而这一区域也恰是安禄山赖以兵变的区域。

安史之乱,爆发于公元755年,而在近两百年之后,这一兵变之地最终依然被划出了华夏王朝之外。若是我们对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汗青多加认识,便会懂得石敬瑭为何可以随意割让燕云十六州了,实际上这与石敬瑭自己是沙陀人的关系也不大。

1,河北区域的胡化

河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先秦属于燕赵,两汉分属幽州和冀州。东汉以将的世家富家中,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都是顶级门阀,南北朝时期对重建华夏文明功弗成没。

但从唐朝起头,河北,尤其是河北北部区域起头发生了转变,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羁糜州的设立。

我们知道,游牧民族内附均是以部落的形式整体归唐,而羁糜州就是回收他们的组织形式。大唐初期兵力强大,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等势力悉数被灭,而随之而来的就是东北游牧民族的大量内迁,所在就是河北。

至唐玄宗时期,幽州成为河北设置羁糜州最多的区域,而河北由此起头成为一个络续胡化的区域,安禄山和史思明便都具有粟特和突厥配景。

2,河北三镇

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指的是安史乱后河北区域的成德、魏博、幽州三个藩镇。

安史之乱的平定,事实上只是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的灭亡,而其部将其实从未完全归唐,而是以藩镇的形式一向连结到了唐亡。

安史之乱后,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三人皆为安史降将。河朔三镇的降生,既是安史之乱竣事的标记,同时也是河北事实上离开唐朝的起头。

李宝臣,是奚族人,与契丹同源。

田承嗣,源出匈奴。

李怀仙,出自鲜卑段部,祖上历仕契丹。

所以,安史之乱固然名义上平定了,但河北实质上始终没能回到大唐邦畿之内,因为河朔三镇的节帅更替大唐皇帝是无法干涉的,河朔三镇也只是名义上属于唐朝,不再造反罢了。

所以,河北尤其是幽州区域在安史之乱后便从未真正被大唐从新回收,不是不肯意,而是不克,两百年的时间,一切都或者改变。

3,幽州与大唐的隔阂

我们该当认可,河朔三镇也并非悉数都在胡化,成德、魏博两镇位于河北平原区域,在之后的汗青中事实上与河南诸藩镇的关联也更为频仍,而幽州因为地舆位置的原因,逐渐成为华夏王朝眼中的“他者”。

安史乱后的幽州在汗青上只有一位由唐朝吩咐的节帅,他就是张弘靖,史书记载了他达到幽州后看到的情形:河朔旧将与士卒均寒暑,无障盖安舆,弘靖素贵,轿子而行,人骇异。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

也就是说,张弘靖与幽州的习俗格格不入。后来张弘靖无法忍耐幽州军民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二圣”,想要“发墓毁棺”,而幽州士卒由此兵变,之后又囚禁了张弘靖,可见安史二人在幽州影响力之深远,幽州始终存在着强烈的反唐之心。

此外,以张弘靖为代表的大唐朝臣对幽州之人的称谓为“反虏”、“土著”,自己对于幽州便有很深的成见。且“土著”这一称呼直到石敬瑭割让燕云之时仍在使用,好比成书于后晋时期的《旧唐书》便如斯描画幽州:远则慕田光、荆卿之义,近则染安禄山、思明之风。二百余年,自相崇树,虽朝廷有时命帅,而土著多务逐君。习吃力忘非,尾大不掉,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同时,在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我们在史书中也并未看到幽州公众的抵制记载,幽州公众对于契丹人也没有显着的排斥。

4,宋朝边民其实也不认同幽州

燕云十六州割让后,华夏王朝的皇帝们也意识到了失去燕云后地缘上的劣势。所以,柴荣、赵匡胤、赵光义也曾试图收复燕云。

可是,赵光义两次北伐失败后,朝臣曾上书说到:倾岁吊伐燕蓟,盖以本是汉疆,晋朝以来,方入戎地,既四海一统,诚宜取之。而边民蚩蚩,不知圣意,皆谓贪其地盘,致北戎南牧。

所以,朝廷认为燕云本是汉土,想要收复,而大宋边民只认为皇帝想要开疆,已经不认同燕云了。

综上,燕云十六州的割让,其实并非简洁归罪于石敬瑭就能够注释。从基本上来说,源于幽州的历久胡化,以及安史乱后与华夏王朝两百年的互不信任、互不认同。

或许我们能够说,安史之乱后的幽州固然形式上仍在大唐邦畿之内,但其实无论是幽州照样大唐自己,对幽州属于华夏都已经没有认同感了。

身份认同感,其实比事实自己更主要。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摒弃大汉族主义,收复故土、防止盘据同样具有主要实际的意义。

相关参考

石敬瑭为何会割让燕云十六州

文/洞玄子后唐末帝李从珂对契丹的强硬外交可以说是历史上极其愚蠢的外交政策之一,许多人认为儿皇帝石敬瑭是卖国贼,认为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个愚蠢的外交政策。可如果石敬瑭开价再低一点,他当时就玩完了。与此相反,

石敬瑭是谁为何称他为儿皇帝 割让燕云十六州是怎么回事

  五代十国,天下大动乱,”乱慌慌你方唱罢我登场“,君王就如走马灯似的走过,无法带给台下观众丝毫印象,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仅仅是换得比旁人稍稍多一点的目光,喝令天下,能让后人记住的

历史人物 石敬瑭是谁为何称他为儿皇帝 割让燕云十六州是怎么回事

  五代十国,天下大动乱,”乱慌慌你方唱罢我登场“,君王就如走马灯似的走过,无法带给台下观众丝毫印象,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仅仅是换得比旁人稍稍多一点的目光,喝令天下,能让后人记住的又有几人?但是,五代中却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源于安史乱后那里与中原地区两百年的隔膜

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筑坛于柳林。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仍许岁输帛三十万匹。这是《资治通鉴》中对石敬瑭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源于安史乱后那里与中原地区两百年的隔膜

契丹主作册书,命敬瑭为大晋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筑坛于柳林。是日,即皇帝位。割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以与契丹,仍许岁输帛三十万匹。这是《资治通鉴》中对石敬瑭

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人是谁 割让燕云十六州经过

燕云十六州在历史上又被叫做幽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这里易守难攻,而在历史上,燕云十六州曾经被割让,把这样的军事重地拱手让人,我们不禁好奇,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人是谁?在混战当中,燕云

割让燕云十六州怎么回事 石敬瑭为何称他为儿皇帝

五代十国,天下大动乱,”乱慌慌你方唱罢我登场“,君王就如走马灯似的走过,无法带给台下观众丝毫印象,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仅仅是换得比旁人稍稍多一点的目光,喝令天下,能让后人记住的又有几人?但是,五代中却有一

割让燕云十六州怎么回事 石敬瑭为何称他为儿皇帝

五代十国,天下大动乱,”乱慌慌你方唱罢我登场“,君王就如走马灯似的走过,无法带给台下观众丝毫印象,即使是一国之君也仅仅是换得比旁人稍稍多一点的目光,喝令天下,能让后人记住的又有几人?但是,五代中却有一

初中历史 《辛丑条约》中为何没有割让土地的内容

《辛丑条约》中为何没有割让土地的内容  四川广安第一中学金有福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本上都有割让土地的内容。可是,《辛丑条约》却一反常规,居然没有割让土地的内容,其

初中历史 《辛丑条约》中为何没有割让土地的内容

《辛丑条约》中为何没有割让土地的内容  四川广安第一中学金有福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本上都有割让土地的内容。可是,《辛丑条约》却一反常规,居然没有割让土地的内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