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队惨败背后有何隐情? 淞沪会战中日交战

Posted

篇首语: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军队惨败背后有何隐情? 淞沪会战中日交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中国军队惨败背后有何隐情? 淞沪会战中日交战

2、一二八淞沪抗战对国人有何启示

中国军队惨败背后有何隐情? 淞沪会战中日交战

1937年的淞沪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其中中国军队75万余人,日本军队30万余人。参战日军无论武器,还是战斗力都是远远超越中国军队的,惟独那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精神为中国军队所独有。此役中国国力和军力虽不如日本,但军民拼死杀敌,终以25万人伤亡的代价,毙伤日军9万余人,狠狠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日本3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美梦。

但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导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主动实行攻势作战外,从整个战争全盘来看,中国军队一直处于被动防守地位,在战役中的各主要作战阶段,亦多取守势。在敌强我弱时消极防御,单纯与敌人拼消耗,打阵地战,只能是死路一条。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所采取的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以70万大军的血肉之躯构筑阻挡侵略洪水的堤坝的作战指导是非常愚蠢的。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沪、宁、杭三角地带犹如一只巨大的乌龟,头是上海,龟脚是杭州和江阴,上海地区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而龟尾即是南京,龟背则是一片河网的太湖流域。

在没有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条件下,把70余万大军投入这样一个地域狭窄、水网密布、沼泽遍地的半岛地区只能是被动挨打,没有回旋余地,正好适应了日本军国主义速战速决、聚而歼之的战略计划。淞沪战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地面工事构筑不易,给防御作战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数十万大军,既未作纵深梯次配置,又未实施战役机动,加之一线部队过分靠近海岸及江岸,长时期遭受日军舰炮袭击,徒然增加了兵员伤亡。8月23日以后,中国各部队即被日军紧紧咬住无法脱身,往往为一城一地之得失,浴血相拼,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限制,无力改变战场局势。仅有的一次主动进击,还因组织指挥不力而失利,此后再未能有任何转机。

而在整个会战中,蒋介石采取逐次添油的战术,只有战役战斗的反击而没有战略上的进攻,战斗多采取短促突击的方式进行,如此呆板的战略战术指导,中国军队怎么能不处处被动,处处受制于人呢?而失去了主动权的消极防御的军队,又怎么能不失败呢?中国军队在战役战斗中的某些主动终究弥补不了蒋介石在战略指导上的消极被动,因而必然导致失败。

淞沪会战蒋介石和中国统帅部指挥上所犯的重大错误是对侧背的战略要地杭州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蒋介石在会战初期,曾经设想过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包抄中国军队战线的背后可能,因此在沿岸建有简单的防御工事,以及留有部队监视。但是后来由于会战越打越激烈,因此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陆续抽调,支援淞沪。蒋介石与德国军事顾问都认为,日军也已经全力投入上海正面作战,不会有兵力再投入登陆杭州湾。等到日军真的登陆金山卫,蒋又惊惶失措,迟迟不愿作出撤兵决定,直到4天后面临全线崩溃、全军覆没的时候,蒋才下令在上海作战的部队,进行全面的撤退。撤退失机,仓皇下令最终造成兵溃如山倒的不光彩局面。

蒋及其统帅班子所犯的另一大指挥错误是,在淞沪会战长达3个月之久的期间,竟然没有派少量部队,或是参谋督导人员,认真实际地检视长江三角洲的国防工事,进行作战之前必要的整理与准备,以及整体防御的规划。结果等到中国军队从上海地区溃退到防线之后,才发现无法顺利地进入阵地应战,也没有任何的支援与接应,部队根本无法使用这些国防线作战,结果几百万元投资的所谓“东方马其诺”防线,变成了纸糊的防线,被日军不费吹灰之力突破了。上海失守,南京遭殃,国门就这样门户大开。

假如蒋介石能够在10月中旬,开始有计划地将参战部队逐步地退出上海市区,把阵地的纵深拉开到苏州河南岸,并且将增援的桂军主力部队,负责接应前线有计划退出战线的部队,这样中国的部队能够带着完好的装备,开始部署在事先建好的国防线上,并且动员地方政府与民众,开始打扫整理防御工事、补充粮食、饮水以及燃料,后续增援的部队也尽量留在京沪与京杭地区,成为防御作战的预备队,这样将淞沪会战拉开成为京沪会战,那么日军的进攻恐怕就会遭到更大的麻烦与更多的损失了。

一二八淞沪抗战对国人有何启示

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暨中国全面抗战的序演,这次中日双方的直接较量,虽然最后以各自撤兵讲和而告结束,表面上未决胜负,但实际上,经过此役,中日双方的得失是很明显的。 就中国方面而言,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在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民党中曾有人将“安内”与“攘外”比喻为“烂心之痛”与“割肉之痛”,他们认为,抗日必然影响剿共,而消灭共产党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杜月笙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发生之前,蒋介石就曾让张静江在上海通过杜月笙向十九路军的蔡廷锴转达其不愿与日军冲突的旨意,希望十九路军能撤到南翔一带避免冲突。当日本人在上海挑起事端,以策应其在东北的侵略行径时,国民政府一直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十九路军奋起反击时,国民政府也没有放弃和谈。实际上日本当时正处于东北与上海两处作战的压力之中,迫切需要早日解决上海问题,以便巩固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国民政府面对日本的步步逼近,完全丧失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认为无论中国军队怎样英勇作战都不能抵抗日军的进攻,基于这种失败思想在政府中占主导,以及其不愿放弃“剿共第一”的政策,国民政府在最后同意将上海、东北问题分开解决,并签订了后果严重的《上海停战协定》,使中国军队被挤出上海核心地区,为八一三淞沪抗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日军炮兵阵地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当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抵抗时,他们没援军,好几个月没发军饷。要知道,很多士兵要用微薄的军饷,来养活一家老小。冬天到来时,十九路军的将士们连御冬的棉衣都没有,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宋庆龄、何香凝来到上海,号召上海市民,为这些英勇的将士们捐赠棉衣。上海市民热烈反应,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万套棉衣迅速送到士兵们手里。” >被轰炸后的闸北 >中国军队在装备武器不如日本军队的情况下,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在各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与日军激战月余,屡屡战胜号称世界第一的日本陆军,这说明只有发动并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才能有胜利的希望。同时,一二八淞沪抗战使中国人民充分认识到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激起全国人民对日本的仇恨,中国人由此认识到只要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日本,这对后来的全民抗战有着重大的思想启示作用。 >所以,一二八淞沪抗战虽然在战役及战略上中方是没有占到利益,但在政治上却有着重要的收获,它证明抗日是有前途的,只要举国团结一致,将士用命为国,中国以一个弱国是可以对付侵略者强敌的。 马振犊、陆军:《抗战正面战场启示录——八一三淞沪抗战》 编辑:浙江大学近现代史硕士生萧宸轩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相关参考

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在长江下游最狭窄的江面上展开了怎样的战斗

江阴段是长江下游最狭窄的一段水道,江面仅有2公里宽,水流湍急。江阴有黄山、君山扼江面,东有儿狼山、福山为屏障,为南京之水路门户。黄山附近还设有中国海军电雷学校。中方在此构筑了江阴要塞军事设施,原有火炮

一二八淞沪抗战对国人有何启示

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暨中国全面抗战的序演,这次中日双方的直接较量,虽然最后以各自撤兵讲和而告结束,表面上未决胜负,但实际上,经过此役,中日双方的得失是很明显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南京国民

淞沪战役的意义

淞沪会战意义:改变中日战略轴线中日的淞沪大会战,可以说是规模空前,同时也改变了中日决战的事前安排,以及事后的战争发展方向。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战略历史上的大问题,当时蒋介石决定将主力东调,寻求上海决战的

淞沪会战已进展二月余,中国当局是否一度有停战之意图

德国人的插手不仅在政治与外交上给国民政府抗日决策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直接干扰了抗日战场特别是淞沪战场上国军的对日作战计划与行动。本来,蒋介石便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及“国际公正人士”出面调处中日纠纷,制止中

淞沪战事一触即发,中日双方各图所需都开展了何种外交交涉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中国政府为了向全世界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向国际社会寻求同情与支持来制裁日本、支援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努力。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依靠自己的国力很难战胜日本。因此,寻求西方

慈禧狠心毒杀光绪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慈禧一直在临死前,脑子都十分清楚,这个《清史稿》有记载,《慈禧光绪病逝记实》也有记载,当慈禧安排溥仪进宫之时,她就知道光绪已经不可能复出了,因为她已经决定了痛下毒手。所以慈禧毒杀光绪,不可能是在神智昏

孔子两次择婿的事件背后有何隐情?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两次选婿的故事。一次替自己女儿选。孔子评价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被拘禁了,但他并没有犯别人指控的罪。”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一次替侄女(哥哥孟皮的女儿)选。孔子评价南容:

孔子两次择婿的事件背后有何隐情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两次选婿的故事。一次替自己女儿选。孔子评价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被拘禁了,但他并没有犯别人指控的罪。”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一次替侄女(哥哥孟皮的女儿)选。孔子评价南容:

司马炎不平反灭蜀功臣邓艾冤杀案背后有何隐情

邓艾是攻破蜀汉的第一功臣,可是在灭蜀不久,却被以谋反罪名抓捕,以至于被冤杀。在多年之后,邓艾是被冤杀,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了。可是,对于邓艾,晋武帝司马炎却一直没有公开给邓艾平反。这是为什么呢?第一功臣

血战三个月,15位将军殉国、30万国军伤亡!

  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