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三个月,15位将军殉国、30万国军伤亡!

Posted 日军

篇首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血战三个月,15位将军殉国、30万国军伤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血战三个月,15位将军殉国、30万国军伤亡!

  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日本人所称的第一次上海事变,即一·二八淞沪抗战,开始于1932年1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后,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串通日本上海公使馆助理武官田中隆吉、女间谍川岛芳子,蓄谋在上海制造的事端,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由于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的奋勇抵抗,日本侵略者遭到沉重打击,不得不与国民政府谈判,最后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停止了对上海的军事进攻。但该协定的签订,也使上海成为日本侵华的重要基地。

  淞沪会战剑拔弩张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企图在华北制造第二个满洲国。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决定对日军主动反击。按计划,陆军集中兵力准备歼灭上海的三千日军海军陆战队,海军堵塞江阴全歼日军长江舰队。后机密泄露,日本长江舰队仓皇逃出长江口。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8月11日,日方要求撤退中国驻沪保安队、撤毁市区防御工事,遭到中方断然拒绝。

  8月10日,“虹桥机场事变”发生后,日军意识到战争已迫在眉睫,因此将原驻汉口的陆战队分队、以及第三舰队各大军舰上的临时陆战队分队都集中到上海,同时急调佐世保镇守府第1特别陆战队和吴镇守府第2特别陆战队增援上海。到12日在上海的日军已经增至4000人。

  根据《淞沪停战协定》的规定,中国军队不能驻扎在上海市区,只允许驻扎保安团负责治安。但是到了1937年8月,情况已经不同了,”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已经开始,所以也就再没必要遵守这个协定了。

  “一二八事变”时,率领第5军和十九路军并肩作战的张治中,在1936年就以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的名义组织了淞沪战役指挥部。他多次组织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演习和地形勘察,制定了部队开进上海的预案和《围攻上海计划》,提出了先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卢沟桥事变”后,张治中出任京沪警备司令,名正言顺地指挥京沪方向的作战。

  8月11日,根据蒋介石的命令,张治中率87师、88师开赴上海。由于事先计划周密,至12日中午,张治中的司令部到达南翔,87师、88师都已进入市区预定位置,上海市民有五年多没有看到过中国军队,突然见到这许多军容严整装备精良的中国军人,无不为之振奋。

  部队到位后,张治中便请示13日拂晓发起攻击,但迫于外交压力,蒋介石命令张治中推迟攻击。但是双方部队在前线对峙,已经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八字桥”反击战

  “八字桥”位于今虹口区水电路、柳营路交接处,原名“宝安桥”,建于民国初年。原来有两条河浜在这里交汇,有两座桥跨两条河浜,分别通柳营路和同心路,平面呈“八字形”,因此叫“八字桥”。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东桥被毁,仅剩西桥。1933年,西桥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成为闸北进入虹口的咽喉,是日军最重要的前哨阵地。

  8月13日,中国空军也到上海协同作战,中国军队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 ,试图赶敌下海。

  8月13日上午,国军第88师262旅在旅长彭巩英指挥下,推进至北火车站附近,其523团团长吴求剑率第1营向“八字桥”搜索前进。部队进抵“八字桥”西时,被日军发现,向中国军队开炮,导致数名中国士兵伤亡。中国军队当即迎头痛击,双方在“八字桥”附近展开激战。日军海军陆战队第1大队和第3大队在炮兵和坦克的掩护下进行增援。国军第88师262旅官兵全线出击,德式机枪的子弹和迫击炮弹如雨点一样砸向日军,日军对国军火力准备不足,国军压制住了日军火力,随即国军冲过“八字桥”。

  为期3个月,双方投入百万兵力,20世纪最著名战役之一的“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战幕由此拉开。

  两次淞沪抗战战火燃起的“八字桥”,成为中国军队反抗日本侵略的标志地,在14年中国抗战史上,“八字桥”的地位不低于“卢沟桥”。2006年1月5日虹口区人民政府公布“八字桥”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

data-filtered="filtered" 国军在闸北的环形工事

data-filtered="filtered" 中国军队冲过“八字桥”

  围攻十日 功败垂成

  八字桥反击战,淞沪会战就此打响。不过真正有组织的战斗要到14日才开始。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14日,国民政府将全国战场划分为四个战区,其中淞沪地区就属于第三战区,由冯玉祥和顾祝同担任战区正副司令长官,张治中则改任第9集团军司令,负责指挥上海浦西市区作战。

  此时他所指挥的部队不仅仅只有87师和88师,第56师、98师和独立第20旅也都已经先后到达,16日第36师也抵达上海参战,在这5个师又1个旅中,36师、87师、88师是由原来首都警卫军发展而来,98师则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部队,都是中央军嫡系中的嫡系,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

  配属炮兵部队有炮兵第3团24门75毫米山炮、炮兵第8团16门150毫米榴弹炮和炮兵第10团(欠1个营)16门150毫米榴弹炮,其中炮10团的德制150毫米榴弹炮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榴弹炮,全军总共才只有两个团48门。另外,还有中国仅有的装甲兵团战车营第1连、第2连的约30辆坦克参战。这样的阵容,就当时的中国军队而言,绝对是豪华配置了。

data-filtered="filtered" 日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大楼

  当天,中国军队的攻势相当凌厉,87师进攻杨树浦、88师进攻虹口,夺取了一些外围据点,但伤亡很大,264旅少将旅长黄梅兴阵亡,他也是在淞沪会战中牺牲的第一位少将。

  15日、16日,中国军队并没有继续全线进攻,而是在调整部署,准备下一步总攻。日军在这两天的反击都被击退。

  17日,87师和88师再次发动总攻,经过激战基本肃清日军外围阵地,将日军压缩到租界狭小区域内的曲尺状防线。

  18日,中国军队再次暂缓攻势,调整部署。

  19日,投入35师、87师、88师和98师,在坦克掩护下发动总攻,担负中央突破的36师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冲到了汇山码头,但被码头上坚固的铁栅门所阻,一时无法突入码头,随即遭到日军猛烈炮火的轰击,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回唐山路。87师也未能攻占日军核心阵地公大纱厂,形成胶着。

  此次突贯作战虽然未能一举实现预期目标,但将日军曲尺状战线左右两翼基本割裂,左翼虹口方向日军被压缩在陆战队司令部和公大纱厂等少数几个核心据点,右翼杨树浦方向日军态势更为危急,被迫在百老汇、公平路一带放火以阻止中国军队的进攻。还有200多人在中国军队的围攻下逃入公共租界,被英军缴械。

  但是中国军队连日苦战,兵锋已显钝态,在接下来的几天始终难有进展,全线都陷入胶着。到了22日,来自日本本土的陆军第3、第11师团开始在宝山登陆,战局顿时逆转,战场主动权随之易手,双方攻守态势也就此换位,围歼六千日军陆战队的计划最终功败垂成。

  中国军队以绝对优势兵力,还有重炮坦克支援,居然连续猛攻十天都没能肃清在上海的六千日军,结局确实令人扼腕叹息。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9月8日,张治中辞去第9集团军兼左翼军总司令的职务,不久调任湖南省主席。蒋介石对他的军事指挥显然很不满意,所以在此后的八年抗战中再未让张治中执掌兵权。

  十日围攻,作为淞沪会战第一阶段,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取得歼灭日军的预期目标,但是中国军队在作战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仍然在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寸河山一寸血:15将军殉国、30万国军伤亡

  战争一开始,中国军队采取进攻态势,猛烈攻击日军在沪据点,压迫敌军滞于黄浦江左岸狭隘地区,予敌重创。8月下旬,日军大批援军在吴淞、川沙登陆;中国军队在宝山、月浦、罗店、浏河等地与日军反复争夺阵地。至9月17日,中国军队退守北站、江湾、庙行、罗店、双草墩一线,坚持防御,直至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公亭、金山嘴等地登陆,向中国军队上海阵地的侧背进行迂回,中国军队被迫于11月9日开始从上海周围撤退。至12日,上海除租界“孤岛”外,全部沦陷。

  罗店争夺战:中国第67师201旅官兵全部殉国

  上海宝山是淞沪抗战的主战场。惨烈无比的罗店争夺战、藻浜两岸的阵地战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在淞沪会战第一阶段作战中,中国军队在杨树浦、宝山、吴淞、刘行、罗店、浏河多处与日军展开血战。其中打得最有名也最惨烈的当属罗店争夺战。

  8月25日凌晨,第67师201旅在旅长蔡炳炎带领下奉命向陆家宅之日军第11师团一部3千多人发动攻击。日军是重炮、飞机开路,步兵紧随其后冲锋,中国军官兵殊死相拒。激战中,蔡炳炎旅长向全旅官兵立下军令:“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其各凌遵!”

  战至午后,全旅伤亡殆尽,402团团长李维藩及多数营、连、排长阵亡,蔡炳炎情急之下率领惟一的特务排和1个营杀入敌阵,正当此时,一发子弹飞来贯穿蔡旅长的胸部,当即倒下,牺牲之前兀自扬手高呼:“前进!前进!”

  8月27日,战况更趋惨烈。当夜,罗卓英调集部队由月浦、新镇、罗店、蒲家庙之线继续向登陆日军冲击,日军主力第11师团以大炮、飞机、坦克应战,小小的罗店再度被炮声、杀声淹没,双方来回拉锯,反复冲杀。

  中国军队主力彭善的第11师和李树森的第67师,携手作战,轮番上阵,坚守5昼夜之久,无数次打退日军进攻。在给敌以重创的同时,两个师的官兵承受巨大的伤亡,数字达到令人惊骇的地步。相继阵亡1个旅长、2个团长,营、连、排一级的军官战死更是数不胜数,第67师师长李树森负重伤后,无法继续指挥,黄维被从德国紧急应召归国指挥战斗。

  日军在后继部队到来之后发动更猛烈的攻势。28日,坚守罗店的中国军队与敌连日激战后,因伤亡过大,阵地被敌突破。29日,黄维率第67师重新夺回,受到敌人强大火力轰击,尚未站稳又被迫撤出,罗店终告陷落敌手。

data-filtered="filtered" 日军戴防毒面具抵御进攻

  四行仓库“八百壮士”

  上海西藏路桥,过去曾是租界和华界的分界点。1937年,在大桥北堍的四行仓库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激战。

  “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歌中的谢团长就是谢晋元。“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带领400余人,号称“八百壮士”,据守四行仓库。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日本军队,“八百壮士”孤军奋战4昼夜,从10月26日战至30日,毙敌240余人,直至接到撤退命令后,才冲出重围,退入英租界。

  “晋元决心殉国,誓不轻易撤退,亦不作片刻偷生之计……余一枪一弹,亦必与敌周旋到底。”这是激战中谢晋元留下的文字。

data-filtered="filtered" 上海闸北激烈的巷战

  同仇敌忾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也告诉了世界,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

  淞沪会战期间,宋美龄经常去前线慰劳将士。10月23日,宋美龄乘吉普车从南京去上海前线。黄昏时分,在苏州至上海的公路上遭敌机轰炸,车子被掀翻,宋美龄跌昏于地,断了一根肋骨,并从此得了无法治愈的荨麻疹。

data-filtered="filtered" 时任国民政府妇女部长慰劳淞沪会战将士

  淞沪会战持续了三个月,中日双方共有100多万军队投入战斗。国军投入约70万兵力,有15位国军将领壮烈殉国,85个师拼光,伤亡总计30余万人。

  国民党高层对淞沪会战反思

  一寸山河一寸血,淞沪会战把上海打成了一片焦土,打到最后中日双方都懵了。日本人没想到中国军队竟然这么顽强,死扛都能扛这么久;中国政府没想到几十万的军队,说没就没了,那可都是蒋委员长积攒多年的家底儿啊。

  关于淞沪会战的惨败,国民党内部有不少反省。论抗战的决心,蒋委员长悉数把嫡系部队派上,毫无保留之意;论全民族抗战的决心,桂军、川军、湘军、东北军、西北军等各路地方军阀,放下对蒋介石的成见,奔赴前线;论军事指挥,张治中、冯玉祥、陈诚这些高级将领都身经百战,哪个都不是吃素的。但为什么还是败了?国民党的高层都有很多反思。

data-filtered="filtered" 白崇禧

  白崇禧:装备及训练不如日军

  (一)对日军之检讨

  1.敌人利用淞沪沿海之形势,发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之威力,以装备之优良,训练之纯熟,发挥各兵种在战场上之战力,予我军创伤甚重。

  2.日军官兵在战场上均能发挥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有武士道与大和魂之精神,彼虽为我之敌人,亦应取其所长而效法之。

  3.敌人之纪律太差,对民众、掳掠无所不为。我军虽装备不如敌人,因日军之行为所激起同仇敌忾之心理,却为抗日战事中激发精神之利器。

  (二)对国军之检讨

  1.国军官兵深具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于淞沪战场虽制空、制海权操之于敌手,而我方之装备训练亦远不如敌人,然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

  2.我军以劣势之陆军装备,抵抗敌军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优势,所凭借的全是爱国精神。自八月十三日至十一月九日将及三个月,我军伤亡虽重,但敌人损失也不少。打破日军阀三个月征服中国之迷梦。

  3.我军因无空军掩护,炮兵又少,攻坚非常困难。抗战期间,我军攻陷敌人坚固阵地之战役,固不乏其例,如昆仑关与密支那两场战役,但终属少数,考其原因乃在于武装不如敌人。

  4.日军炮火猛烈,又有空军掩护,我军进攻效果很小。

  5.我军训练远不如敌人,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远逊于敌人,步兵对轻重武器因训练不精,不能使用自如。未发挥较大之威力。

data-filtered="filtered" 陈诚

  陈诚:输就输在武器装备上

  淞沪会战的得失如何?在抗战进行当中,有人认为得失相当,也有人认为得不偿失。但自今日视之,抗战已成为历史陈迹,对于得失的看法,较为客观,则我们定然要说:淞沪会战是所得多于所失的。

  一、淞沪会战,我军使用兵力约达七十余万,敌军使用兵力亦达三十万左右。敌军外线作战,而使用兵力尚不及我军之半数,终能获致胜利者,唯一原因就是他们的装备优良。精神虽说胜过物质,可是血肉筑成的长城,事实上是抵御不了无情的炮弹的。所以我军虽多,终不免于败北。财物的损失不计,光是兵员的损失,我军超过敌军的数目,至少在一倍以上。“人海战术”是残酷的,淞沪会战,我军虽未尝有意使用此种战术,但其结果却与使用此种战术者没有多大区别,这是我们应有反省的勇气的。

  二、淞沪会战之初,我军士气的旺盛可谓达于极点,但因伤亡惨重,人海究竟不是火海的敌手,所以到了苏州河撤守的时候,士气一落千丈,几至无法维持。南京在崩溃的士气之下,也便轻易地失陷了。

  三、大兵团在一个狭小的地区作阵地战,后方的支持关系最为重大,诸如给养弹药的补充,战地伤兵、难民的医护、收容与管理,都是后方极重要的作业。而淞沪会战中,前线官兵竟有几个月不发饷,几天得不到饮食的怪事,而伤病军民辗转道途,无法治疗,尤属触目皆是。大军转移的时候,沿途遗弃的粮秣、弹药、武器、汽油等,随处可见,这些现象充分暴露我们后方没有支持前方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显示中国仍然是一个组织管理十分落后的国家。

  四、我们抗战的决策是持久战、消耗战,胜败的关键原不在一时一地之得失。此种道理,早经宣告中外,人所共知。然淞沪一役,寸地必争,牺牲惨重,适与我们所标榜的抗战决策背道而驰。这现象显示我们似有决策,似无决策,足以引起人心的猜疑。


♦ 江阴海战:抗日战争中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

♦ 抗日战场上最惨烈的一役,上万名川军牺牲,中将自戕殉国

♦ 抗战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大会战是哪个?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相关参考

第一位在抗日中殉国的将军

1931年9月18日夜晚,日本驻东北军队炮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是时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的大本营,不过很遗憾,当时他不在东北。为什么身为奉军领袖的张学良会不在东北呢?这得从中

曹魏后期最惨败仗,对手不是诸葛亮,15万大军溃不成军伤亡惨重

要说曹魏后期最惨的失败,不是曹休的石亭之战,也不是司马懿被诸葛亮击败的第四次北伐,曹魏后期最惨的失败,当数司马师一意孤行发动的那场「”东兴之战。”公元252年11月,曹魏大将军司马师不顾尚书傅暇的反对

引发两国10年血战 造成伤亡无数,但没一人指责她 反受恩宠

(说历史的女人——第961期)在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红颜祸水。美人祸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已经成为历史定论。比如褒姒、妲己、妺(mo)喜、杨玉环、西施等女性,在古代史学家的笔下,都成为了美人祸国

此战为全歼5.6万国民党军奠定基础

核心提示:战后清点,140名指战员的连队,六小时战斗结束后,只剩下36名,其中多数负伤,100多条鲜活的生命留在了小洼村。正是小洼战斗,给我军夺取莱芜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7年2月20日至23日

淮海战役80万国民党军被歼灭55万 剩下的去哪了

淮海战役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大风号·鬼说天下,原题:八十万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为什么只被歼灭了五十五万多?>1948年11月6日,解放战争三大战略决战之一的淮海战役正式开始。1949年1

29万国军对5万日军,最后战果惨不忍睹

1931年,日本关东军进攻中国东北,原本防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损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日军获得了东北的战略资源,而之后在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在抗战初期,我军的

177万国民党起义部队改造纪实

解放战争期间,800万国民党军被歼,这其中有五分之一左右即177万是倒戈部队,包括陆军153个整师,海军大小舰艇74艘,空军飞机26架,起义投诚将军1400余名。177万来自敌对营垒的官兵,比美国19

太平洋战争中的美日血战,日军只有1083人生还

作者:曽小二随笔硫磺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与美国间爆发的一场战役,自1945年2月19日战斗至3月26日。战役中共伤亡28686人,美军牺牲6821人,而日本的22786名士兵之中除

图说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 600万人参观

  1、万国工业博览会,是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世界性的博览会,时间从1851年5月1日至1851年10月15日  2、这场工业博览

牙门将军留营司马翊军将军,刘备给赵云的三个官职,有多大权力

读者诸君都知道,正史记载的排名是分先后的,分先后的标准有三条:第一、君在前妃居次臣在后,不管明君昏君短命君,只要当过帝王,永远排在前面,帝王捋完了,才轮到妃子将相;第二、按时间分,先生先死在前,后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