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发展史
Posted 农具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水稻的发展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稻的发展史
* 水稻历史资料 *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
《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
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
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
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
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
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
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
中国稻种资源丰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书》中所录16个省223个府州县的水稻品种数达3400多个。
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进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继承和发展过去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使稻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至1984年全国水稻栽插面积达3317.8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为5370.0千克,稻谷总产量达到17825.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约29%、170%和266%。
相关参考
·颜龙安颜龙安,杂交水稻专家。育成第一批籼型水稻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为推动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选配出汕优2号和新优752等杂交稻组合在生产上推广应用;首次发现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
·朱立宏朱立宏,农业教育家,水稻遗传育种学家。毕生从事农业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阐明中国水稻育种中矮源利用的格局,揭示水稻抗病遗传机理并选育出一些抗病品种,为中国水稻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
·杨开渠杨开渠,农业教育家和水稻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水稻科研事业,最早在长江流域倡导种植双季稻,并解决了连作晚稻的品种和栽培技术问题;开拓再生稻研究,并在生产上推广,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做
·周拾禄周拾禄,稻作学家。他开创水稻地方品种鉴定,为我国水稻品种改良打下了基础;30年代曾大力促成湘米销粤以应备战需要;提出粳稻起源新假说受到了学术界重视。他克己奉公,笔耕不已,为发展我国水稻生产和科
·程侃声程侃声,水稻种质资源学家。他联系云南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对稻种资源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稻种起源、演变、分类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丁颖的学术观点,形成了自己的新见解,为发展我国水稻科学作出
·刘更另刘更另,著名的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土壤肥料研究工作。60年代在湖南研究低产水稻田,探索红壤水稻田中磷的变化规律,为改良低产田、发展双季稻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发现双
·刘芷宇刘芷宇,植物营养学家,致力于水稻营养特性与施肥原则的研究,在对土壤养分状况与水稻器官协调生长的论述上有不少创见。80年代以来,在我国首先系统地发展了根际营养环境的研究。总结和建立了根际研究的测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时期就种植水稻。苗族在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或树巢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从一些地区的亲属称谓制度中,还能看出从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从血缘
水稻移植北方清朝以前,水稻只在江南种植。北方天气寒冷来得早,按南方办法种植是不能有收成的。康熙三十年(1691年),人们改变种植方法,在北京的玉泉山栽种水稻,一亩收稻一石,成绩虽小,但意义很大,以后逐
水稻和大米有什么区别?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米,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