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和现实

Posted 依法治国

篇首语: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结合历史和现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合历史和现实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总结长期的执政治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基本治国方略。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和发展目标,依法治国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促使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应运而生,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依法治国的内涵。

在新的形势下对依法治国进行与时俱进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依法治国不仅是治国的基本方略,而且是我们党的重要价值目标

法治是一种治国之道,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观念,法治或人治的取舍实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

党的十五大报告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依法治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被视为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我们党就治国方式作出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选择。

把法治设定为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意味着法治不仅被当作一种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成为党和国家所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二、依法治国在本质上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目标和要求相一致

法治是被世界各国长期的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有效办法,是全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世界文化的进步。

就社会主义中国而言,法治针对的是权力的滥用,它反对特权,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法治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因此,依法治国本质上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法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法治建设的灵魂,是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也是衡量我国法治建设成败得失的标准。

我们立法和执法的整个过程都要体现和服务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是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主要表现为“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作为执政党,党的领导的核心内容是领导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掌管国家权力,途径是人民代表大会。

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大的基本职能是立法和监督法律的实施。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人大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党组织推荐的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须经人大认可。

党领导、指导立法,但又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

依法治国既保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要求党通过法治来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从而避免以党代政、党政不分。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都必须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在当前的情况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是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其职能和作用得以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

四、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执政

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标志着我们党执政方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式的重大发展和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坚持依法执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并把依法执政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一起作为我党执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

依法执政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是: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和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高司法人员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国家政权机关中的骨干绝大多数是中共党员。

这就意味着,我国能否实行依法治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及其广大党政干部能否做到依法执政。

当前,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

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以德治国的基本含义和要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道德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中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法律以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道德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培养和提高社会成员的修养和思想觉悟。

两者具有共同的社会目的,即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紧密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经济文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就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而言,法治与德治历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

我们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也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做到德治和法治并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片面强调法治而忽视德治的思想是错误和有害的。

法治以德治为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是法治有效性的社会基础,只有法治和德治并举方可长治久安。

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社会主义道德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紧密地结合两个发面,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参考

如何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辩证地理解和谐社会的真正内涵

一、结合时政,从现实角度审视历史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是现实的影子。结合时政,针对现实生活的热点,审视历史,由今溯古,以古鉴今,我们不难发现,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主流问题、热点问题,增强学

魔幻现实主义的特点

将新闻报道般的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采用模糊化技巧和神话模式,表现拉丁美洲和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突出的艺术特点。第一,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笔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_爱是无罪的

1.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中国的改革开放爱卿呀,给你写2000个字忒难了,你本有自己的想法加入一些即可,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是全抄,是有想法和选择的抄,如果有女人问男人对包二奶如何看,男人定是占在男人的角度

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理论基础:广义—人类创造的先进文化,狭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法家学派的治国思想的现实意义??

法家学派的治国思想的现实意义:法家管理以“法”即管理制度为核心,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

不良人在现实历史中存在吗 朱友贞旁边的干尸

朱友贞旁边的干尸,大家都知道动漫《不良人》中的朱友贞旁是有具干尸的,那么在历史上这具干尸是谁的呢,这里面有哪些故事的发生呢,在这里探索历史的小编就将与大家结合动漫来看看这其的谜团。不良人朱友贞的母亲怎

不良人在现实历史中存在吗 朱友贞旁边的干尸

朱友贞旁边的干尸,大家都知道动漫《不良人》中的朱友贞旁是有具干尸的,那么在历史上这具干尸是谁的呢,这里面有哪些故事的发生呢,在这里探索历史的小编就将与大家结合动漫来看看这其的谜团。不良人朱友贞的母亲怎

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简单点

1.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八大"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道路上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大会.一、"八大"运用马列主义原理,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正确分析了社会主

历史文学评论家刘勰是怎么看待“创作”这件事的

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源于客观事物的感发和观照,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强调时代的变化决定文学的发展,文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于时序。他还结合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化、风尚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