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报刊亭了

Posted 报刊

篇首语: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没有报刊亭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没有报刊亭了

报刊亭的消失是一种必然

2017年10月24日 15:18 | 作者:张田勘 | 来源:中国网分享到:

北京报刊亭最多的时候有2400多个,现在还剩下1000多个,计划是3年内逐步取消。

全国是同样的情况,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报刊亭,正在加速消失。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年底,中国邮政报刊亭数量为30506座,比2008年减少2万座。

早在2012年,郑州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报刊亭的省会城市。

呼和浩特也在今年3月称将全部拆除城区内现有的报刊亭。

报刊亭的消失是一种必然。

对此,很多人忧心忡忡,甚至痛心疾首,认为报刊亭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它的消失也可能连同文化的氛围和内容也一同消失了。

然而,这只是一种表象。

在报刊亭消失的同时或之前,早就是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4G网络的全面覆盖,无论在大街小巷,还是地铁公交,人人刷着手机屏幕正成为新的文化象征,传递的信号是,数(字)媒(体)已经和将要全面接管和替代纸媒。

报刊亭只是一种旧的文化象征,即便旧的文化象征会消失,但文化并不会消失,而且会以更为丰富多彩和斑斓缤纷的形式呈现和吸引人们,并给大千世界增添色彩和活力,例如,除了人人捧着手机凝神阅读、会心微笑的场景外,公共设施中还有数不清的LED大屏幕在传播着资讯、信息、画面和指南,成为城市中崭新的文化象征,这也是拜数字技术之福。

从纸媒到数媒不过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不变的是人类对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不懈追求,以及创新。

沉舟侧畔千帆过!纸媒现在是不是沉舟还不好说,但历史河流中,千帆超越的事实却是注定的,纸媒即便现不沉,已经是大大落后于数媒,现在剩下的就是探讨纸媒与数媒还能并存多久。

若干年后人们当然还需要为数不多的纸媒,目的在于满足部分人的阅读、保存的需要,甚至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一种门面。

不过,现在认定数媒将要像纸张发明之后全面代替竹简一样让纸媒完全消失还为时过早,而且,在探讨纸媒是否会沉没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纸媒在传播知识和文化上比数媒更有优势,原因是人们千百年来人们的阅读定势、习惯、理解和思维已经与纸张上印刷的内容完全适应,甚至如同鱼水的关系。

而且,这有研究结果为凭。

在一项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让大学生阅读内容完全相同的纸质书(印刷内容)和电子书(数字内容),以分析大学生对两者所载内容的理解能力。

试验要求大学生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描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列出文章的关键点,三是提供其他任何让他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相关内容。

有几点结果令人印象深刻: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阅读数字格式;阅读数字(网上)内容的速度明显快于阅读印刷内容;学生认为自己对数字内容的理解优于对印刷内容的理解。

但是,也有矛盾的地方。

表现为:参与试验者对于印刷内容的整体理解优于数字阅读;介质不会对总体上的问题产生影响(如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涉及具体问题时受试者阅读印刷内容的理解程度明显更胜一筹。

这项研究显然得出了阅读纸媒纸媒对内容的理解要优于数媒,意味着还是纸媒更好。

然而,该项研究中受试者的主观感受却是阅读数媒时的理解力优于阅读纸媒。

而且,即便如该项研究所称,在具体内容上,纸媒阅读的理解力优于数媒,这也可能是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纸媒阅读的结果。

如果假以时日,当数媒阅读积淀成为一种定势(数字土著早就如此了),理解力就会大大优于纸媒,就像纸媒逐渐取代竹简一样。

更重要的是,当一种技术或技术创造的产品成为人们的喜爱之时,就一定不可阻挡地会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文化内容和习惯。

数媒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有着无数的理由,但最大的因素是,传播快捷、读取方便、存储容易、交流实时、发表便捷、成本低廉。

当然,数媒未必会完全取代纸媒,很可能是两者并存,但纸媒的局限和退缩也是看得见的预期,现在各大城市报刊亭的逐渐消失就不仅是信号,而且是纸媒衰落的现实。

也因此,转型是一种必然。

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当数媒崛起并一统信息传播的天下后,还会有更新的技术和媒介会与数媒一争天下,并且把数媒当作沉舟而从其旁拍浪而过,例如依赖于DNA贮存和读取的生物媒介(生媒),DNA图书和读物就是如此。

目前,DNA《莎士比亚诗集》已经制作完成,其体积只有砂粒般大小。

在阅读时,只需用DNA测序仪把DNA《莎士比亚诗集》中的信息还原为数字文件,即可阅读。

而且,如果把人类文化产生以来的所有信息、知识等都贮存起来的话,其实只需要上千个或者上万个如同人的细胞核DNA就足够了,由于DNA的多维结构和折叠,空间之大,难以想象,把人类所有的知识贮存进去,这些贮存物也不过占几立方米的空间。

当然,这还是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未来有一天,当技术足以支撑时,就像今天的数字出版和阅读,生物媒体也会大行其道并超越甚至淘汰数媒。

人类需要这样的创新,也应当拥抱这样的创新,就像今天,尽管怀念纸媒和市场的需求而有许多纸媒会保留和生存,甚至与数媒双峰分流,但必须接受、适应和拥抱数媒。

相关参考

汪伪机关报刊竟打出“打倒汪精卫”标语 抗战轶事

汪伪的“中央机关报”居然登出怒斥卖国贼的口号,令人难以相信。然而,这确实是一件真事,发生于沦陷时期的上海。汉奸报纸出奇事1943年春,马路两旁的杨柳树,早已开始绽绿,但上海滩并没有现出丝毫的生机。在日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未的各大报刊都发表了什么言论

十九日汉口俄租界中先发见炸弹忽然爆烈,即查有革党起事谋画,此信即传至武昌,严行搜捕,连拿三十余人,半系兵士,且将中三人正法,因激成大变,不可制止。正在轰闹之时,忽报有人以炸弹三枚抛掷督署,各衙及电局同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

历史百科 1986-1988年美、南报刊揭露瓦尔德海姆历史疑案

1986-1988年美、南报刊揭露瓦尔德海姆历史疑案库尔特·瓦尔德海姆,1918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近郊,曾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战后长期担任奥地利外交官员,还曾担任过奥地利外长。1972-1981年担任联

历史人物 关于安重根的评价如何

国际影响>1909年10月26日安重根在哈尔滨的义举,不但震惊了远东,也震惊了世界。当天这条简短的电报“伊藤博文今日在哈尔滨被一韩国人弹毙,刺客已被获”一发出,全球报刊争相报道这一特大新闻。>日本报刊

历史百科 天津最早的中文报纸《时报》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是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天津开埠的过程相关联的。早期的报纸和刊物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有的虽名为报纸,却也刊载论著。天津首家报纸,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阳历5月创办的英文《中国

张之洞为何不许“房”与“事”两字连用

“房事”一词,一般是指男女间性爱之事。但近年,此词常常见诸报刊文章,在特定的事情中,被拿来指房屋方面的事了!本来,字词本身没有变,而其表意有变,这也是正常的事。现实生活中例子也很多,不值得大惊小怪。不

历史人物 约瑟夫·普利策生平简介,约瑟夫·普利策成就一览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Joe"Pulitzer,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匈牙利裔美国人,父亲是犹太人与匈牙利混血,母亲为德奥混血。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

历史人物 约瑟夫·普利策生平简介,约瑟夫·普利策成就一览

约瑟夫·普利策(Joseph"Joe"Pulitzer,1847年4月10日-1911年10月29日),匈牙利裔美国人,父亲是犹太人与匈牙利混血,母亲为德奥混血。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

近代报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近代报刊出现的历史条件6点确实只有三点!第一个必要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毕升首创胶泥活字排版印刷术,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印刷技术还使新思想、新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