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典故在古诗中的作用
Posted 典故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如何理解典故在古诗中的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理解典故在古诗中的作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
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
二、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三、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几种情况: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四、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
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我们知道,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就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增大诗词表现力。
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
扩展资料:
现将含典故的诗句举例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
八百里--指牛。
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
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相关参考
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参考一: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
一、如何理解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特殊个体对社会历史的影响。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历史的形成,但代表先进阶级的杰出人物(包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或代表腐朽阶级的反动人
声东击西有什么作用?声东击西的典故 声东击西是我国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一种,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之计,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猜想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古诗词中的“黄犬”有何能耐?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场中,蒙曼老师提到“黄狗”。有出处吗?前言电视节目我还没有看过,不知道蒙曼老师在什么情况下
荷花,历来为中国的文人所偏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荷花,又名藕花、芙蕖、芙蓉、菡萏、净友、芰荷、水芸、泽芒,原产印度,为多年水生草木。夏季开花,白色或粉红色,单瓣或重瓣。民俗以阴历六月二十四日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
清明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骚客描写清明的诗词数不胜数,精彩纷呈。最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的当属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
清明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骚客描写清明的诗词数不胜数,精彩纷呈。最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的当属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成语众多,因此导致了在漫长的成语演化过程中,人们对一些成语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再加上千年误读,以讹传讹,结果弄得这些词汇远远地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