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雍正帝的评价为什么这么不堪

Posted 历史

篇首语: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上对雍正帝的评价为什么这么不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对雍正帝的评价为什么这么不堪

前几天,知乎上有用户提出“雍正为什么历史评价不高?”这个问题,他指出,关于雍正的故事流传最广的多为夺位不正、血滴子、风流韵事、离奇死亡之类的野史,所谓康乾盛世一般只提及康熙和乾隆,对雍正很少正面描述。

该用户对此表示反驳,认为:相比康熙和乾隆时期,只有雍正雷厉风行实行过新政,改革弊政,尤其是“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两个改革,更是打破千年来的传统帝国规矩。

该问题在知乎上引起大家广泛关注和回答,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博士、知乎历史栏目大咖司马亮 ,对“雍正为什么历史评价不高?”这个问题也作了一番回答。

还是先说结论:整体上讲雍正帝并没有“历史评价不高”。

他的历史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雍正帝去世后(1735)至19世纪晚期:官私史书均对这位名列“列祖列宗”的“世宗宪皇帝”歌功颂德;

(2) 19世纪晚期至1920年代新文化运动时期:近代民族主义在否定清朝中逐渐兴起,大量关于清代的负面评价与谣言浮出水面;对雍正帝的恶评作为这种大气候的一环出现,他被塑造为“夺嫡”、“凶残”的形象;

(3) 1920年代至1980年代清史学科逐渐发育:因袭上一阶段结论,仍然出于“恶评清朝”的缘故而对雍正帝持有负面评价;

(4) 1980年代后期至今:雍正帝被塑造为刚劲有力的改革者,其历史评价基本是正面的。

因此可以说,雍正帝“历史评价不高”,主要发生在20世纪前期;而且这种“历史评价不高”主要来自于人们对清朝的恶感。

进一步说,对雍正帝的污名化,既是对清朝施加污名化的一个结果,又是对清朝施加污名化的手段之一,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

如果能够了解清末民初反满思想,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雍正帝的历史形象会不断变化。

/*————以下展开叙述。

——————*/

“历史评价”是一个并不太好解释的事情。

特别是对于清代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由于对清朝历史的书写与评价从19世纪后期开始(对,清朝灭亡之前问题就出现了)一再处于政治思潮的影响之下,长期未能发育为健全的”史学“,导致清代人物的评价也变得非常复杂。

各位看其他朝代的史书,往往会觉得人物的历史评价基本是确定的,例如曹操有谋略、刘备能用人之类,但对于清朝历史而言,其实大多数人物事迹整理及传记发掘工作都是1980年代以后、清史学科稍有发展的过程中才诞生的。

学术史上将这一流派称为“清代人物研究”,认为它是清史学科发育成熟的重要动力。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暂时放下不谈。

在“清代人物研究”出现以前,人们(很少数的清史学者也好,历史教师和文人也好,普通学生和读者也好)对清代人物的评价,往往并不是基于史料所展现的历史事实、针对某个人的看法,更多的是在一些基础并不充分的历史叙述影响下,结合一些流行的谣言,来“脑补”出一个形象。

当然这距离一种科学的历史认识非常远,但当时的人们并不能察觉到这一点。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20世纪末以前,清史史料披露得非常少,连学者都读不到多少东西,遑论通俗读物写作者及一般读者。

那么大多数人的选择只能是看一些“以前的人写的书”,因袭旧有的历史书写——而这个“以前的人写的书”,几乎都是源自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读物。

这就是我们讨论清代历史人物评价的起点。

1

19世纪后期以前对雍正帝的评价:官方口径,大行皇帝/列祖列宗,非常正面

各位可能都知道清朝文网严密,忌讳极多。

在政治压力之下,清朝人对自己身处时代的历史,或者说“当代史”的写作有很大顾虑。

在18世纪中期以前,可能都没有多少可读的“当代史”读物;而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国史馆传记及《清实录》逐渐被文人官吏抄出传播,以及一部分官修史书的流传,清朝人才开始有稍微丰富一些的“当代史”阅读。

换句话说,18世纪后期出现的“本朝国史”,很大程度上源自官方叙事体系及官方披露史料。

在这一状况下,对身为“列祖列宗”之一的雍正帝,自然不会有任何负面评价。

唯一可能会让人得窥雍正帝负面印象的官方文献《大义觉迷录》,在乾隆时期遭到禁毁;当时人的撰述中,很少有该书痕迹留下。

那么是否有私修的当代史阅读?

当然存在。

这就又绕回了文字狱的问题。

文字狱对18世纪中后期最大的影响,在于它对修书者和出版者都施加了精神上的压力,造成了一种“自我抑制”现象,即自觉地审查出版物是否“违碍”甚至“悖逆”——这一点王泛森先生在《权力的毛细管作用》一书中有非常精彩的分析,我不打算抄书。

故而可以说,即便有零星的人表示过不满,这种意识亦无从传开。

总之,很难想象会有对雍正帝不利的“历史评价”在18世纪中后期流行。

相关参考

明英宗有没有什么功绩?历史上对他为何评价不高?

  明英宗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之所以出现两次为帝的情况,还源于明朝耻辱一战——土木堡之战。  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拒外敌于外。但是

历史人物 十全老人

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出生,于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雍正皇帝的四阿哥。历史上对乾隆是有很高的评价,乾隆期间天下一番盛世。为什么会有这么一说呢

揭秘康熙帝的九阿哥为什么这么有钱

毒蛇老九在康熙众儿子中,九阿哥一直给人阴鸷的印象,其实毒蛇老九是雍正皇帝为他下的定义。网络配图其实但他本人颇有才华且善于经商,所以是诸皇子中最富有的。九阿哥从小就很聪明,能自学外语、喜欢发明,为人也相

雍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雍正的评价如何?

雍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雍正的评价如何?  雍正,原名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帝的第四子,他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清朝入关的第三位皇帝,历史对雍正评价均不一样,有人觉得他残暴,有人却觉得他是千古一帝,那

雍正登基之谜

雍正登基之谜  雍正皇帝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骂他面目狰狞残忍好杀,也有人赞扬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那么为什么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反差如此之大呢?  雍正登基之谜基本上史学界大致有两种说法

雍正性格

雍正性格  个人性格  雍正帝的性格颇为复杂。生性多疑,冷酷暴躁,却不乏人情世故。  勤政刻苦  满清野史对雍正的评价多为负面,究其原因,是因为雍正上台之后提高了汉人的地位,折损了满洲旗人的利益,所以

深得雍正的器重,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导读: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开创者为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满清入关后,为了更好的统治,虽然也任用了不少汉臣,但对他们却依旧有所防备,不能做到充分的信任。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大臣,深得雍正帝的

历史秘闻 深得雍正的器重,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导读:清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开创者为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满清入关后,为了更好的统治,虽然也任用了不少汉臣,但对他们却依旧有所防备,不能做到充分的信任。然而,却有这么一位大臣,深得雍正帝的

春秋战国 越王勾践评价 历史上对对勾践的评价

历史上对对勾践的评价古代很多文人写字都是有自身的价值需求和所在的环境有关。所以我们去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客观综合而且抛开所谓的偏见或者麻木的崇拜赞美。勾践剧照勾践这个为后人所熟知的名字,他本人真实性

历史人物 三国历史上对赵云的评价

说到历史上怎么去评价一个人,其实这个事情也还是有说法的,因为说到历史上怎么去评价一个人的话小编觉得这个就是说正史上怎么去评价一个了,就是大家都觉得这个是正史的情况下去说明这个问题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以正